索然 发表于 2011-2-27 20:29 
[url=htt 具海根:《韩国工人》
作为2001~2003年亚洲问题的最佳著作,《韩国工人》向读者展示了20世纪中叶以来作为东亚典型的新型工业化国家之一的韩国,国家内部劳工阶级的形成和发展历程,该书充分展示了韩国劳工在各个历史时期的生存状况和斗争状况,是一种宏观层面的定性研究。
该书开篇第一章就直接展示了其研究结论:韩国工人作为一个阶级以及形成,他们不断展示自己的战斗性和力量。工人的斗争不再是简单的寻求更高的物质利益和反抗管理者的专制霸道,工人更关注的是长期的工作稳定、法律和制度层面的问题,并且斗争的对象是国家,韩国工人以及发生一种重大的变化,我群意识、阶级意识基本形成。工人们意识到自己都处于相同的地位,并且愿意采取行动改变地位。这一变化是一个持续的过程,它于70年代积累,80年代开始发生。
作者具海根在该书中所使用的材料是工人和工会活动家留下的材料和访谈。在书中经常直接引用工人的自我陈述来表现工人的生活状态。书中还对一些工人和工会活动人物有生活史和斗争史的详细介绍,例如在第五章中详细介绍了一些学生参与工会活动的具体历程。书中也经常使用各种官方的和非官方的统计数据说明问题,例如工人在工作中的工伤情况。书中还有很多采自报纸等地方的照片和漫画,展示工人运动的现实场景。
因此本书研究方法的一个突出的特点是使用lived experience(亲身经历的体验)与客观的描述,展示韩国工人的现实。所有的立论都是基于这些现实的资料。
作者在该书的最后也表达了他对韩国工人运动的某种忧虑。韩国工人正处于十字路口,不能盲目乐观。国家和资本向工人进攻,工会运动则存在着明显的反复的现象,经济危机也给工会运动带来了不利影响,而工人内部则出现了分化。工人要么继续成长为成熟的阶级,拥有有效的组织和社会责任,要么四分五裂,追求狭隘的个人利益。
p://www.pinggu.org/bbs/redirect.php?goto=findpost&pid=8466884&ptid=6635]36#[/url] hhj
除非韩国只有一个行业甚至只有一个企业,如果韩国内部同样存在着许多互相构成买卖关系的行业,那韩国工人也不可能构成阶级,就算他们把国#家与资本家都推翻了,只剩下工人自己,他们自己也会因利益矛盾而闹翻天的。比如,韩国汽车行业与钢铁行业之间,就存在着利益矛盾。假如钢铁业将其产品提价10%,那么汽车业有可能陷于困境,从而可能导致汽车业许多工人失业。但钢铁业工人却因为这个提价而过上了更好日子。也许有人说,汽车业日子难过,对钢铁的需求就少,因此钢铁业的日子也不会好过。但是,这是虚幻的假设,而涨价却是切切实实的利益。
而在中国,热点是房价。房价高,则从事建筑业相关的工人与农民工都获得了较大收入。但这却苦了广大购房人,而所有的工人,都是需要房子住的,都很想住好房的。因此你看看,有矛盾吗?
还是从我的“耗费补偿价值论”来观察比较好的,不要单纯听那些鼓动家的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