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科院经济研究所原创论文---张磊,中国社会科学院副研究员
改革、开放以来,同其他经济体制领域一样,中国金融体制也成功地进行了渐进改革。中国金融体制改革主要集中在三个方面:1、构筑中央银行-商业银行二级银行体系。2、渐进推进外汇管理体制改革和金融对外开放。3、资本市场的不平衡发展。上述金融体制改革对中国金融结构和经济增长产生了重要影响。中央银行-商业银行二级银行体系的构筑同渐进的外汇改革和金融开放相结合形成了中国现行的政府主导型金融结构:1、国家隐性担保下的金融机构(银行)信用扩张。2、兼顾通货膨胀控制和经济增长的货币政策。3、基于资本管制的人民币可调整盯住汇率制。很显然,这种兼有开发性和商业性的金融结构不仅有效激励了金融机构(银行)信贷投放和信用扩张,加速了企业投资和经济增长,而且在竞争性产品市场结构的配合下,有效地改善了资源配置效率,成功地控制了通货膨胀,实现了经济稳定。经济增长和稳定有助于扩大货币交易范围,顺利推进货币化进程,促进经济增长和金融结构的良性互动。与货币化顺利推进不同,中国资本化进程却一波三折。迄今为止,尽管在规范和发展资本市场方面已取得一定程度的进步,但困扰资本化进程的单边市场问题尚未得到有效解决,加剧了证券,特别是股票价格过度波动和资本市场系统风险。资本化进程的波折不仅严重损害资本配置效率,无法对企业创新投资提供充分的长期资本支持,而且可能引发金融危机,危及经济稳定和国家经济安全。因此,本文将在回顾金融改革的基础上,探讨形成中国货币化和资本化进程反差的金融结构根源及其对经济增长和稳定的影响,并提出相应的金融结构调整对策。
附件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