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力
第三点我讲精力,它决定了成就的大小。其实精力和第一个问题是相关的,也就是说你是不是集中全部精力读书。同学们过去上中学的时候比较紧张,在上大学前的那个暑假也应该调整过来了。上大学之后不能继续那样松弛,应该要绷紧起来,要倒数计时。其实你想一想,大学四年是1440天,如果说周末不上课、不干事,寒暑假也不干事,每年的寒暑假是两三个月,约有八九十天,平时还有同学、同乡的聚会和各种各样的事情,算起来大学四年真正读书的日子,我估计大约在八百天左右,不超过这个数。就这么一点时间,你们要应付那么多课程,读书时间真的很少,真的要珍惜,一晃时间就过去了。读书一旦进入,就会有欲罢不能的感觉。我们是中文系的学生,不管你将来干什么,如果不训练自己阅读、思考问题的能力和方法,不提高自己的语言水平,不管将来进入哪一行,都不具备良好的基础,怎么起步,怎么发展?你知道如果中文系的人去从事社会管理工作,不管是在哪里当处长、局长,首先都是从办公室的文书工作开始做起。你的看家本领,还是读、想和写,主要是写。如果写出来的东西抓不住要害,条理不清晰,语言不干净简练,没有创意,提不出新问题、新思路、新建议,那上司怎么会信得过你?又怎么会赏识、重用你?当干部的话,你的这些本领是必要的,至于做学问就更要具备这些能力。如果本科阶段不念一些基础的书,念研究生就麻烦了。研究生期间是有专业限制的,读书也受专业限制,本科期间是最自由的。所以一定要集中精力,要有倒数计时的意识。
我与在座的同学们之间有代沟,观念可能过时了,我的看法大家不一定赞同。坦率地说,我认为现在互联网和手机这些东西,实际上处于一个刚刚爆发的时期。大家面对新奇的东西感到很好奇,但是我认为,它们在给人类的生活带来了极大便利的同时,也有很多害处。对手机、互联网等的作用,我们很需要认真思考。互联网里面有海量的信息,但绝大多数都是垃圾信息。你为它所控制,所做的大量事情都是无聊的、无效的。现在很多年轻人,包括我自己的孩子,大学时间都没拿来读书,就是沉迷于网络游戏......(有删节)有些人在现实生活中缺乏竞争力,也没有正视现实的勇气,就活在那种虚幻的成功里,自我麻痹,这有什么用?你们十八九岁就考上北京大学,在现实里面很成功,就更不能如此。现实生活里面有这么多有益的事情为什么不去做?网络里大量的垃圾信息完全不需要去看,真正有价值的信息有人会给我们筛选出来,你每天看看要报,最多看看主要门户网站,我觉得这样就可以了,其他没完没了的那些无聊的信息有什么意思呢?又如看电影,我不是不看电影,我只看最有名的电影,就是那些经过淘选的好电影。所以不是说不要掌握信息,人一定要关注现实,但是不用过多地注意那些垃圾信息。经过筛选再去看,可以节省很多时间。又比如说有一些人寄来“加我为好友”这类社群网站的邀请,我很生气的是,甚至连我带过的一些硕士、博士也跟我发这种东西,我觉得很失望:第一,他怎么就忙着干这些事情;第二,他怎么还要我也干这种事情。平常的信我从来都是会回复的,但这种信我一律不回应,连看都不看。要我去加入干什么,我哪有时间去做这些事情!有意义的事情多得很。
每个同学都想成功,有时候会松懈一段时间,有时候又早起或熬夜,其实不一定要这样。我讲讲我几位老师的说法。夏承焘先生是研究词的有名学者,原来读书的时候条件很差,他那时是大学讲师,室友深夜在床帐里点油灯看书,夏先生便对他说:“读书做学问,不靠拼命,靠长命。”你寿命长便可以做很多事情,若是拼命把身体拼垮了,反而做不了什么事情。读书不在于一下子冲刺,关键在于持之以恒、从不间断,不能三天打渔两天晒网、一曝十寒,那是不行的。我的博士生导师是徐朔方先生,他研究戏曲很有成就,他的话是用诗写的,大意是说:“登山不必心急奔跑,只要不紧不慢一步步攀登,自会到达顶点。”只要你踏踏实实地、一步一步地走过去,肯定会到顶点,而且不比别人慢,甚至还会快上一点。
有些人一开始拼命奔跑,到后面却会体力不支。这是徐先生的经验之谈,他自己登山是这样,做学问也是这样。我们有一次去登湖北武当山,有些年轻人一开始发疯似的跑,老先生那时候已经六十多岁,就这么慢慢走,也不停下来休息,最后他比别人早得多就上了山顶。所以你只要一步步往前走,不要急于求成,不要总是望着顶点希望一下子就飞过去,步步前行总会达到顶点。清代龚自珍说过:“无旻旻之行者,无昭昭之功”,“旻旻之行”是指踏踏实实地用功,如果没有这样的努力的话,就不会有显眼光耀的功绩。
你现在只要坚持住念一两年书,马上就会发现自己和别人已经不同。我读大学的时候,因为小时候在学校里遥遥领先,进了大学却发现大家都很厉害,自己曾因为没有优势而感到失落,便开始读书。读了一两年,就能发现老师上课时的一些错误,我就对同学说书中不是这样说的,有些同学不相信,去查了书,果然是老师说错了。你若认真读了一些书,再和同学讨论的时候,同学就会发现你和原来不一样了,因为你有了自己的思路和眼光,讲话有理有据,可以讲出很多东西来。这跟抄笔记去应付课程、学分完全不同。你有了这种感觉,就能用一种居高临下的态度看待考试,考试便不成问题了。你若踏踏实实读三四年书,到了四年级你更会大不相同,会有豁然开朗的感觉,你就不是刚上大学时的你了。这样打好了基础,可以去读研究生。再这样读上几年,读研究生、博士生,你就可以写出一两本非常好的著作,成为一名学者。再花上几年,再写出一两本书,你就能成为优秀的学者。这不是要一辈子、几十年才能看到的成果,不一定,坚持几年你就能看到自己的收获,再过几年收效会更明显,这种收效反过来又成为激发自己继续努力的动力。很多人都想成功,但就是因为不肯用功,结果你就把他甩在后面。
因为临时接到这个任务,第一我没做什么像样的研究,第二同学们都是大一的学生,有些专业问题讲得细了怕大家也不一定有感觉,所以今天就讲一些读书的体会。我本不想讲什么高论,但今天讲的也还是一些空谈,就此打住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