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最近离职了,花了20w。
我上一份工作是在体制内的一家行业报纸,在入职之前签了一份合同,规定我在单位拿了北京户口,必须干满六年,否则就要赔偿20w。熟悉我的朋友都知道,我毕业两年收入增长了50倍,其实最开始我只是想告诉读者,体制内的工资真的低到让你怀疑人生。
要知道我工作两年之后,每月到手也不过4900块,相信大家都明白这份工资在北京的意义:在哪怕租一个次卧都要近3000块的北京,就算是节衣缩食,你也还是需要跟家里要生活费。
很多朋友问我当时为什么开始写公号的时候,我都告诉他们实话:“真心是因为穷,开始就想赚点生活费来着”。但是几乎没人相信。不过我离职还不仅仅是因为工资低,毕竟我写专栏也早就能养活自己了。
更主要的是,我越来越发现未来的大势不在传统媒体了,与其一边眷恋安逸一边混吃等死,还不如跳到能够代表未来的行业搏一把。毕竟赚钱多少还在其次,更主要的是你在一个夕阳产业里很难实现人生价值。当我进入社会以后,特别是接触到各个领域的牛人之后,我越来越发现这个道理是对的。
小富靠勤,大富靠势
中信建投首席经济学家周金涛曾经说过一句在业内很知名的话:人生发财靠康波。这句话的意思是:每个人的财富积累在很大程度上都不是来自个人努力,而是来自经济形势给你的机会。
乔布斯带领苹果开创了个人电脑时代。但是戴尔后来居上,抓住了个人电脑的浪潮。戴尔甚至在1998年宣称“已经看不到苹果存在的必要了”。
那个时候乔布斯已经因为各种各样的原因被赶出了苹果,苹果的市场占有率还不到可怜的2%。但是天有不测风云,PC时代很快就要让位移动时代了,乔布斯回归之后也没有纠结日薄西山的PC行业,而是瞅准机会推出了当时大家都看不懂的iPod、iPhone。
从此以后苹果走了上坡路,戴尔走了下坡路,到了2006年时两家在市值上相遇了,都是800亿美元。那一天乔布斯发了一封很简短的全员信:今天我们超过了戴尔,让我们继续努力。
今天走向私有化的戴尔市值也就100亿美金上下,而苹果已经超过了8000亿美金。抓住时代大势的走上坡路,失掉时代大势的走下坡路,看起来很复杂,其实很简单。
怎么才能判断并抓住时代大势
你要判断一个行业是不是有前景,最简单也最省力的就是,看最优秀的人才和资本是长期流向这个行业,还是逃离这个行业。
很多人对在体制内工作的人有偏见,最毒的那一句就是“体制内是狗,体制外是狼”。不知道多少人因为这句话暗自高潮,意淫体制内的人都羸弱不堪。
我恰恰持相反观点,体制内的人卧虎藏龙,牛逼的大有人在。就像我以前说的,哪怕体制内的一小部分媒体老师出来做内容,可能就都没我们这些人什么事了。
这在很大程度上是因为我们的体制现状造成的,导致以前很多优秀的人都流向了体制内。但是现在这样的情况已经有所改观了,我周围已经有很多人离开了这个舒适区。而且从去年开始,关于央媒离职潮的讨论越来越热,不绝于耳。
我们的长辈们仍然认为家里出个公务员能够光耀门楣,能够帮他们解决很多问题,甚至还能有不少灰色收入。但是大家都知道,现在风气逐渐开始变了,未来很可能跟过去不一样了。
看十年,势在哪?
我离职之后,很多体制内的朋友找到我,他们告诉我自己也想离开体制内,但是发现自己在这里工作了几年以后,想法特别复杂。
一方面是恐惧,害怕自己找不到新工作,又或者未来会失业;另一方面是不舍,虽然体制内单位薪水低,但是真的轻松,出来以后怕是没有这么轻松的工作。
但真的不是这样。我一直觉得输不丢人,怕才丢人。你之所以怕找不到新工作,又或者是未来可能会失业,归根结底还是你自己的腰板不够硬。
当然在这个一线城市房价动不动就上千万的社会,单纯的鼓励你勇敢,着实有点残酷。但是也请你相信,只要你不断地投资自己,不断地勇猛精进,你的收入增长一定能够跑赢房价。
有写文的朋友说,不同的精神食粮滋养出来的认知和思维一定是不一样的。这就好比读莎士比亚这些西方经典的英国维多利亚女王,跟读四书五经的慈禧太后,认知路径一定是不一样的。
很多朋友聚在一起的时候,大家对未来的展望都是迷茫。这也很正常,特别是年轻人刚刚步入社会上的时候,根本不知道自己应该要什么,或者想要什么。
我总是会建议朋友在没想到真正该要什么的时候,先想办法赚钱,先让自己忙碌起来。因为单纯的忙碌是没有价值的。
最后,如果你能够进入到一个十分有前景的行业,那你实现人生价值的概率也会大得多;而单纯地追求稳定,你就会像温水里的青蛙,待的越久,跳出来的几率也就越小。我衷心地希望你未来是活在上升曲线上,而不是活在下降曲线上。
文章摘自:
有声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