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作者:吴德进 著
目 录
第一章 导 论
一 经济全球化中产业集群现象与理论思考………………………………………………(1)
二 产业集群研究的理论价值与现实意义…………………………………………………(7)
三 本书的主要内容、结构安排、研究方法与创新点……………………………………(24)
第二章 产业集群理论综述
第一节 传统聚集经济理论…………………………………………………………………(30)
一 韦伯的工业区位论…………………………………………………………………(31)
二 地域生产综合体理论………………………………………………………………(33)
三 佩鲁的增长极理论…………………………………………………………………(34)
四 艾萨德的产业综合体理论…………………………………………………………(36)
五 缪尔达尔的循环因果积累论………………………………………………………(38)
六 胡佛的产业聚集最佳规模论………………………………………………………(39)
七 勒施的产业集积论…………………………………………………………………(39)
八 巴顿的城市聚集经济论……………………………………………………………(41)
第二节 外部经济理论………………………………………………………………………(41)
一 马歇尔的产业区理论………………………………………………………………(42)
二 克鲁格曼的新经济地理论…………………………………………………………(46)
第三节 新产业空间组织理论………………………………………………………………(49)
一 新产业区理论………………………………………………………………………(49)
二 基于交易费用的集群理论…………………………………………………………(53)
三 基于新竞争经济学的集群理论……………………………………………………(56)
四 社会经济网络理论…………………………………………………………………(60)
五 区域创新网络理论…………………………………………………………………(63)
第四节 国内产业集群理论研究综述………………………………………………………(65)
一 中国台湾地区产业集群研究概述…………………………………………………(65)
二 中国大陆地区产业集群理论研究综述……………………………………………(67)
第三章 产业集群的组织性质
第一节 产业集群的概念与特征……………………………………………………………(71)
一 产业集群的概念……………………………………………………………………(71)
二 产业集群的基本特征与概念误区…………………………………………………(78)
第二节 产业集群的组织性质:属性与内涵………………………………………………(87)
一 产业集群的组织属性:中间性体制组织…………………………………………(87)
二 产业集群的组织内涵………………………………………………………………(95)
第三节 产业集群的基本分类………………………………………………………………(106)
一 根据集群的产业性质划分…………………………………………………………(106)
二 根据产业集群发展的驱动力划分…………………………………………………(107)
三 根据产业内企业组织和关联结构划分……………………………………………(108)
四 根据产业集群的形成方式划分……………………………………………………(110)
五 根据企业的产业关联方式划分……………………………………………………(110)
六 根据集群依托的资源特色划分……………………………………………………(111)
第四章 产业集群发展的组织经济分析——基于企业间专业化分工的理论视角
第一节 有关的理论回顾与评析……………………………………………………………(113)
一 主要理论回顾………………………………………………………………………(113)
二 理论的简要评析……………………………………………………………………(117)
第二节 企业间专业化分工演进与产业集群发展…………………………………………(119)
一 分工、市场与企业的出现…………………………………………………………(120)
二 企业间专业化分工决定……………………………………………………………(122)
第三节 交易费用降低与产业集群发展互动………………………………………………(126)
一 内生交易费用与外生交易费用的概念……………………………………………(126)
二 区域企业聚集发展对内生交易费用的降低………………………………………(129)
三 区域企业聚集发展对外生交易费用的降低………………………………………(143)
第四节 区域市场规模扩大与产业集群组织发展…………………………………………(147)
一 理解“斯密定理”和“扬格定理”………………………………………………(147)
二 区域市场规模扩大与产业集群组织发展…………………………………………(150)
三 集群企业间专业化分工效应的传导机制…………………………………………(154)
四 自由贸易、区域市场扩张与产业集群发展………………………………………(156)
第五节 知识溢出、知识创新与产业集群发展……………………………………………(161)
一 理论的提出…………………………………………………………………………(162)
二 模型论证……………………………………………………………………………(165)
三 集群企业间竞争对企业知识创新和溢出的影响…………………………………(169)
四 进一步的讨论与总结………………………………………………………………(171)
第六节 产业集群的稳定性及其动态演化分析……………………………………………(173)
一 产业集群的稳定性分析……………………………………………………………(173)
二 产业集群的动态演化:一个产业内企业自组织的观点…………………………(182)
第五章 中国产业集群发展机理的实证研究
第一节 当前中国产业集群发展的基本概况………………………………………………(187)
一 中国产业集群发展的基本情况……………………………………………………(187)
二 中国产业集群发展的现状特征……………………………………………………(191)
三 中国产业集群发展的成就与趋势…………………………………………………(197)
第二节 中国原生型产业集群发展机理的实证研究——浙江产业集群发展解读………(206)
一 浙江原生型产业集群发展的典型特征……………………………………………(206)
二 内源性民间力量推动浙江原生型产业集群发展…………………………………(216)
三 企业家创新与浙江产业集群发展:一个内生正反馈机制………………………(225)
四 地方政府在浙江原生型产业集群发展中的作用…………………………………(233)
第三节 中国嵌入型产业集群发展机理的实证研究………………………………………(237)
一 经济开放与国际产业转移:我国嵌入型产业集群发展的前提条件……………(237)
二 外资进入的区域制度分割:嵌入型产业集群发展的制度背景…………………(243)
三 当前我国外资进入的区位决定:区域综合性经济因素…………………………(248)
四 外商直接投资促进地方产业集群发展机理分析…………………………………(252)
第六章 中国区域产业集群培育发展研究——以福建省为例
第一节 产业集群:福建产业发展的有效选择……………………………………………(260)
一 产业集群培育与福建产业结构优化调整…………………………………………(260)
二 产业集群培育与福建产业竞争优势构建…………………………………………(260)
三 产业集群培育与福建新型工业化发展……………………………………………(263)
四 产业集群培育与海峡西岸经济区崛起……………………………………………(264)
第二节 当前福建区域产业集群发展的基本情况…………………………………………(265)
一 福州市………………………………………………………………………………(266)
二 厦门市………………………………………………………………………………(268)
三 泉州市………………………………………………………………………………(269)
四 莆田市………………………………………………………………………………(273)
五 漳州市………………………………………………………………………………(273)
六 宁德市………………………………………………………………………………(277)
七 三明、南平、龙岩等地市…………………………………………………………(279)
第三节 福建产业集群培育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与面临的约束和挑战………………(287)
一 存在的主要问题……………………………………………………………………(287)
二 面临的约束和挑战…………………………………………………………………(292)
第四节 推进福建区域产业集群培育发展的基本思路……………………………………(296)
一 基本战略思路………………………………………………………………………(296)
二 培育的方向与重点…………………………………………………………………(299)
三 培育发展方式………………………………………………………………………(309)
四 若干政策建议………………………………………………………………………(314)
图表索引……………………………………………………………………………………………(323)
一 图题索引…………………………………………………………………………………(323)
二 表题索引…………………………………………………………………………………(325)
主要参考文献………………………………………………………………………………………(327)
后 记………………………………………………………………………………………………(3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