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小米满足人才需求的三个方法
小米通过三个方法来满足人才的需求。
1.魅力型领导的吸引
雷军就是这样的人物,在创业初期,他几乎将超过70%的时间用在找人和调动人的事情上。三星的李秉哲、李健熙也是把很多时间花在找人这件事情。尤其是在企业的早期阶段,领导人招人选人,是特别重要的事情。企业员工对企业的信心来源于对企业未来发展的信心,是员工是否愿意入职到这个企业很重要的条件,而在这个时期,企业的机制包括业务的理想,是很难去打动人的。雷军当初找一个硬件工程师,花了一天的时候和对方沟通,并且持续跟踪了几个月,最后人还是没有来,因为人家很难相信你的理想。早期吸引人才,魅力型的领导力是一个关键性的原因,包括华为在1992年以前,也是靠任正非一个一个去硬磕,去说服,让员工去相信企业的未来。雷军具备这样的特质。他自己的经历和在互联网界的影响力,对未来,对业务判断的感染力,以及业界的口碑,帮助他在创业初期集聚了一帮人。
2.靠事业来吸引人才
这就是雷军所说的风口。当时手机行业的风口对外部人才的吸引 力还是蛮大的,很多人愿意加入到这样的朝阳企业。很多企业招不到人,这时候企业家的责任就是要把业务找对了,让业务具有吸引力。如果业务在风口上,总会吸引来愿意大浪淘沙的人,愿意有奋斗精神的人,这也是小米早期在创业期吸引人的方式。等手机卖到一个更好的状态,吸引人才就变得更容易了。
3.靠机制吸引人才
关于机制吸引人才,在两个创新:一是合伙人机制。互联网企业对硅谷风险投资机制和企业估值机制比较娴熟,所以通过这种早期构建的合伙人机制,有一级、二级合伙人,还是积累了很多骨干人才,也包括在新的组织方案里用的大量的人,虽然是80后,也是第一批被小米机制吸引过来的员工。二是生态链模式。在小米业务结构比较复杂的情况下,经营性人才的获得其实是比较困难的,不仅小米如此,大部分企业都如此,因为他是复合型人才。这需要在机会和资源之间构建声誉。小米历史短,很难靠培养体系培养出这样的人才。对生态链的业务,依靠铁人三项,需要整合大量的具有新产品研发职能的企业的时候,用生态链模式进行平台赋能,加上机制的牵引,把大量的小的生态企业吸引到小米的平台上来。生态链与其说是业务的模式,不如说是人才的模式。
三、小米组织变革的中心工作是“整合”
小米在创业期靠这三个支点,将几十人的队伍整合到了两万人。但这其中也存在问题,主要有两点:
1.领导人管理幅度问题
以前的人,雷军运筹帷幄,别的人都是执行层。人是野蛮式扩张的方式,任何一个大企业都会经历这样的历程。到了现在的体量,领导人的管理幅度已经没有这么大了,需要的战略复杂度也没这么大了。
2.业务边界模糊问题
在早期靠机制的时候,基本上不可能把业务边界定义的很清楚。没有那么完整的想法,方向大致正确即可,在发展的过程中,横冲直撞,撞出来就是业务,撞不出来就死掉。小米正是在这样的情况下,队伍被激活了,但是业务之间没有明显边界,会有重叠和交叉。到了现在,就需要重新整理业务进行归类了。
并且,创业期是一个快速增长的过程,对人才的吸引是很大的,也没有什么公平而言,主要靠空间和机会吸引人,所以风口很重要。一开始公司只有100人,第二年扩张到2000人了,原来你是普通员工,现在你是经理,大量的人是在这样的情况下获得宝贵的机会。而现在,到了2万人的体量,和一千多亿的规模的时候,无论如何机会没有那么多了,企业的层级也没那么大了,这个时候年轻人怎么办?
雷军改革的意图恐怕意在于此:把业务切小,把年轻人提上来。业务切开了,业务单位变多了,不像以前每个合伙人管一块,就能提拔很多年轻人。把业务打开,管一个业务,虽然体量不大,但没有封顶,业务做多大,级别就有多高,相当于打开了年轻人的上升空间。而且靠机制吸引人,带动组织增长,最大的问题是,容易产生山头主义。业务交给你,资源配给你,只问你要结果,不管你过程如何,你做不好的话,那我就换人。这样在过程中培养了人,同时也会导致山头主义。如果山头结构不打破,企业再扩张就很困难。小米估计也是和大多数企业一样,靠机制拉动产生结果也出现问题,因此企业一般会重新调整结构,打破旧有方式,通常让各守一方的大员上升到公司的战略层,思考未来的事情,在年轻人的发展空间层面去整合。
小米这次组织变革,中心工作就是整合。如果总结其用人的特点:一个字就是合。第一个合,是用合伙人机制积聚人。第二个合,是用生态链的方式,积聚生意和经营性人才。现阶段的重新整合,是要把用机制吸引人来的人,整合成一个整体。
美的:干部是“分拆”出来的——高授权、高绩效、高回报
美的是一个值得关注的企业。早期家电行业的明星企业里是没有美的,大家关注的是海尔、科龙、TCL等,格力都比美的出名。美的一直不引人注目,但最近几年,大家开始发现这个企业这么厉害,已经2000多亿了,增长速度还保持在30%以上,不仅业务增长得快,还是一个出人才的地方。其他行业企业都有一些职业经理人过来加入美的。据说美的人的职业意识比较强,存活率比较强,而且美的的高管是自己培养的,很少从外部引人。因此美的非常值得研究。
一、完整事业部制批量造就了人才
美的最大特征,在于它是在中国实行事业部制最成功的企业,它的人才的培养和选拔体系都与组织方式紧密相关。美的是一个很早就创业的企业,1968年成立,1992上市,所以在一开始产品线就做得很长,大品类的产品很多。美的很早就进入过很多领域,如电风扇、微波炉、空调等,在1996年时停止增长了。因为产品线过长,业务复杂,管理复杂,当年的业务就停止了增长,出现了负增长。在那个时候美的做了事业部改造,开始在1997年把一个公司分成三个事业部,到1998年变成5个事业部。值得关注的是美的做的是完整事业部,那时刚刚26亿的体量就把公司拆成3个事业部,第二年被拆成5个事业部。在拆事业部时,美的就发现人才不够,因为每个完整事业部就是一个完整的班子,要有总经理、业务总经理,要有管人的、管生产的,所有人才缺口很大。当时美的的想法很朴素,没有那么多人怎么办,事业部必须要做,如果不做,管理的复杂度高到企业无法承受,亏损问题解决不了。所以美的在1997-1998年将大量的干部破格提拔.很多年轻人,在一个岗位上没干几年,就从一个部门员工提拔为一个部门经理,甚至从一个业务主管提拔为事务部副总,或是营销总监。事业部的扩张,使得很多年轻人被提拔上来。
当时美的何享健有一个朴素的想法——没关系,原来是一个公司,现在是分成5个事业部,做砸2个不足以致命。于是大量的管理干部被硬生生地提拔上来了。现实状况是,这些干部的成活率还是比较高的。美的后来总结,它的大量干部都产生在每次分拆的时候,所以形成一个特有的说法——干部是分拆出来的。
二、美的筛选干部的三个机制
而美的拆成事业部后,对提拔上来的干部,用三个机制来过筛子,搭起来了一个链的舞台。
1.高授权。美的授权机制是最完整的,也是最彻底的。例如业务员发现竞争对手调整价格了,在短时间内,业务人员有权利自己决定应对的策略。
2.高绩效。在美的文化中,分了这么多的经营实体,那么就按经营绩效来排座次。
3.高回报。美的的经理人,身价还是很高的,二级的总裁是在千万级,事业部的总裁在大几百万级。MBO的时候,副总可以占到1%的股份,这就意味着过亿的身价。对于美的经理人,有了这个舞台,高授权,高绩效,当然有高压力。
所以,美的用这三大机制——高授权、高绩效、高回报,也可以说是文化,既给组织切分、提拔的人才过筛子,又给他们提供平台和舞台。在美的,有几个浪潮几批人才,人才的基本梯队就建立起来了。1997-1998年有一批被提拔上来的,后来成为骨干;2001年,划分集团的时候,又有一批;2003事业部进一步细分的时候,也有一批。美的每次大的组织调整,切分事业部时,在切小责任单元的过程中,大量的干部就能脱颖而出。
美的这种做法,印证了德鲁克当年说的话:一定要在人犯的错误不足以对企业造成致命伤害的时候,把他提拔上来,才能让他历练出来,成长为人才。美的对此体验是很深的。
华为、小米、美的的启示:企业解决人才问题的三个共同点
从华为、小米、美的这三个案例,我们可以得出启示,解决人才问题,有三个共同点:
1.用事业吸引人。事业就像一面旗帜,业务有想象空间,人才才会集聚到你的大旗下。一切要以业务为中心,企业的业务要有想象力。业务有扩张方向、有增长的空间,这样人才能够配置到好的职位,机制才能调动人。
2.用机制留人。所谓机制是吸引人的具体的手段,所谓事业吸引人,是业务吸引;但留人还是要靠机制,机制上则是敢分权,能分钱,才能把人留住。否则事业再好,也是老板的,机制就是要把事业和员工关联起来,让员工从事业发展中取得成就、获得利益。
3.管到位用人。大多的时候企业都知道自己需要什么人,但是管不住,管不住就会有大量沙子进来,不能满足要求的人进入核心队伍,是对核心队伍的稀释。所以关键的环节必须管起来,管住了,才能把人真正引导到需要的方向。
中国的企业,在第一和第二点上,做得很棒了,在机会和业务上都有好的构思,差距最远的还是在管理。管理是一件非常繁琐的事情,在业务上、机制上的关键点,都用具体的管理活动管理起来,这是最难也是最有必要的,是企业持续培养和供应人才的必由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