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版块 我的主页
论坛 新商科论坛 四区(原工商管理论坛) 商学院 市场营销
1364 1
2009-12-29
如果不是接受了安斯泰来制药公司中国区负责人的位置,60岁的卓永清已经在家过着悠闲自在的退休生活了。卓永清认为,担任中国区总经理不仅仅是公司管理层的信任和认可,更因为中国医改给制药公司带来的机会。中国政府即将投入8500亿元完善医疗保障体系,让在医药行业做了三十多年的卓永清闲不下来。    “这里是一个巨大的市场,机会与挑战并存,我愿意尝试。”30多年从基层做到管理层的工作经验,让卓永清养了这样一个习惯:先把工作成果做出来,坚信只有如此,才能赢得别人的信任和支持。
    也正因为如此,他才能在藤泽药业(2005年与日本另一大制药公司山之内合并成为安斯泰来制药公司)一做就是32年。他戏称自己是“怪胎”,几乎没有换过工作,在一个公司一做就是三十多年。在这期间,他没有换过公司,却换过很多岗位:医药注册、医药代表、企划经理、副总经理再到藤泽药品(中国)公司的总经理,工作的地点也从日本、中国台湾及香港地区延伸到了内地。30多年的制药企业职涯,更让他见证了日本医药产业崛起的全过程。在他看来,历史有时候是相通的,过去的那些经历和故事也许能给现在的中国制药企业带来些思考和借鉴。
    卓永清从台湾大学农学院的森林系工业组毕业后,第一份工作是帮别人管理工厂。“我觉得自己不是太适合那份工作。”卓永清说,“正好我父亲的公司代理藤泽药业(台湾)公司的产品,使我有幸结识了台湾藤泽的总经理,他问我是不是有兴趣试试。”尽管卓永清并非医学专业毕业,但还是决定试试看。他进入藤泽的第一份工作是药品注册,因为有英语、生物、化学方面的功底,药品注册的工作对他来说难度不大。“但台湾当时药品注册工作还停留在简单的文件准备上,没什么挑战性,于是几个月后我就开始尝试医药代表的工作。”卓永清说。当时因为怕给公司造成麻烦,卓永清选择了一片没有人负责过的区域。半年后,卓永清发现自己非常享受这份工作,于是便开始了他在制药行业“扎根”的职业生涯。两年后,他接触到了台湾最大的医院长庚医院和两个重要的医院一台湾大学附属医院、荣民医院,这与他之前接触的小医院很不同,干了一段时间后成果就显现出来了。并且,他还结识了当时医学界的很多领袖。
    1994年卓永清升任台湾藤泽药品工业股份有限公司董事,并兼任香港藤泽药品有限公司执行董事及总经理,负责中国内地及香港业务。这也是因为卓永清看到了中国内地的机会。“我在香港设立公司,之前公司没有人做过;在内地设立代表处。这也没有人做过。没有教科书,都是自己来做。我这个人就是这样,没有人做过的事情我愿意尝试。”
    学会利用并购的优势
    似乎从今年年初开始,并购就成为了全球医药巨头们的主旋律。1月,辉瑞以680亿美元并购惠氏;3月,默沙东公司以411亿美元的价格收购先灵葆雅……这些行为不但改变着全球医药企业的排序,也改变着行业的竞争格局。
    在卓永清看来,在这个行业中,合并能带来更多的产品专利和更大的市场,增加了营运资金和研发经费,降低了营运成本,这些都是医药企业合并的巨大动力。而只有让企业实现全球化,才能在研发、营销、制造等方面产生最好的效益。早在2005年,日本两大制药公司藤泽和山之内合并后诞生了安斯泰来,而且因为并购后的成功整合和快速发展,被日本企业界视为全球化的标杆。
    在安斯泰来成立后不久,其他日本制药企业也纷纷掀起合并大潮。合并与收购使日本的制药企业纷纷摆脱了弱小的地位,更重要的是,抵御了可能被欧美制药公司收购的风险。安斯泰来诞生前,英国《金融时报》对日本制药产业的评价是:“由无数小公司组成、规模太小,无法参与全球竞争。”其实,这何尝不是现今中国制药行业的素描呢?尚未进行大规模整合的中国医药行业,其集中度较低的问题更加凸显。目前全国4000多家药厂,前十名的市场占有率加起来不到50%。
    卓永清介绍,当时两大日本制药公司藤泽和山之内都有将企业做成国际性研发型制药企业的愿望,同时这两家公司在诸多业务领域又有很多互补之处。合并后的安斯泰来制药集团成为日本第二大制药企业,以并购抵御被并购的威胁。其实,这对于在国际巨头的包围与挤压下的中国制药企业是有借鉴意义的。
    卓永清认为,对制药企业来讲规模很重要。他认为目前很多中国药企的规模可能和40年前的山之内差不多。如果用这样的规模与国际制药巨头竞争,取胜概率很低,所以,中国药企首先要做的一点是扩大企业规模。“规模不一定可以帮你制胜。但是,现在新药研发耗资巨大,研究一种新药可能需要花费15亿~20亿美元、15~20年时间。这样一来,企业规模成为了必需的要素之一。”卓永清表示。
    卓永清把制药企业分为三类:跨国巨型制药企业;在某些专业领域领先的中型药企;还有就是专门做OTC的企业。安斯泰来属于第二类。如此,安斯泰来给自己的定位是——全球专业治疗领域领导者。这就要求他们必须加强研发,迫使自己把关注点集中在某个细分的专业领域,而非大众普药。2008年,安斯泰来的研发投入高达1590亿日元,占当年营业收入的16.5%。
    在医药行业中,创新药品研发需要巨额资金投入以及相伴随着巨大风险,如果企业没有与之相应的规模是不可能承担的。这对全球化的医药公司尤其如此,因为要在全球市场的每一个国家都做临床试验,500亿日元只能做一两个药品的临床实验,而且药品的临床成功率还很低。
    剥离了健康保健业务后,安斯泰来能将研发费用集中在处方药上。但是,怎么才能在与更大的医药公司竞争中获得研发的优势呢?卓永清表示,我们将业务集中在专业领域的发展,锁定目前尚未无法治疗的疾病,包括:阿尔茨海默(老年性痴呆症)、疼痛、糖尿病合并症、肿瘤、新型病毒感染等。这能让研发抢先一步,并且可能持续优势。然后,通过新产品去认识更多的专家和医生。合并前,山之内和藤泽药品各只有500亿日元左右的研发经费,合并后,经费做了效率化,达到了1300亿日元。不过,雄厚的研发资金不是谁都有的,尤其是对于目前中国的制药企业来说。“要善于跟别人合作”,卓永清建议研发资金不足的中国制药企业,把不擅长的部分交给合作伙伴,擅长的部分留着自己做。卓永清说,“比如在新药研发进入动物实验或临床前,可以找一家大型跨国公司合作,虽然专利会被共享,但能大大减轻资金压力和风险负担。日本人就是站在别人的肩膀上发展自己的。”而且,一个国家的研发能力与配套政策密切相关。但卓永清还是强调,研发不仅仅是投钱,重要的还是要做全球化市场和规模,否则很难收回投资。
    中国市场的机会
    在高层基本都是日籍员工来担任的保守的日本企业,能有卓永清这样一个非日籍的高管来管理一个区域,一方面是卓永清的能力,另外,更显示出公司对中国市场的重视。安斯泰来对卓永清的任命发布在中国新医改政策出台之际。
    事实上,由于日本政府强制降低医疗费用和竞争加剧等因素,日本制药企业正面临着非常严峻的商业环境。在日本,从1996~2005年,欧美制药企业的市场份额分别上升了3.4%和5.2%,而本土制药企业的市场份额则下降了8.6%。而在欧美市场,制药巨头的频繁并购也给日本药企带来很大压力。除了通过并购扩大自身规模之外,对于日本制药企业来说,寻找新出路——找到巨大的新兴市场更为重要。中国就是这样一个市场。
    未来3年,中国政府将投入8500亿元完善医疗保障体系,这对于中外制药企业来说都是不可抗拒的市场契机。中国医保覆盖扩大后,卓永清认为,原来只有几千人可以用的药可能将来几十万人可以用,这对公司业绩成长很重要。更有数据显示:未来5年,中国药品市场年增长率约为22%,中国2013年前有望成为全球第三大医药市场,市场保有量为680亿-780亿美元。卓永清称中国市场增长强劲,公司一些品种增长率达到20%-60%。两年来,公司在华销售额年增长率超过20%,去年在华销售收入7.5亿日元左右。
    卓永清表示,公司的经营重点放在专利药上,但不是说创新高品质的专利药就不能惠及农村人口。从长期看,患者使用效果更好的药物,能够降低患者的整体医疗费用,提高政府医疗卫生建设的成本效益。卓永清称,只做处方药可以减少进入中国市场的壁垒。
    据了解,中国公司是安斯泰来亚洲事业部(除日本)唯一一个同时具有研发、生产、销售职能的分公司,而据安斯泰来方面透露,公司正在全面提升在中国市场的临床试验能力,并且考虑让中国生产的药品出口到日本等其他市场,这意味着,中国将有望成为安斯泰来全球重要的生产中心。
    今年上半年,安斯泰来在中国市场的销售额已占其整个亚洲市场销售额的45%左右。面对乐观的市场,卓永清表示,“我们会同中国的医药市场一起成长。”



作者:石丹 来源:《商学院》2009年第11期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全部回复
2009-12-29 10:33:16
kank le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相关推荐
栏目导航
热门文章
推荐文章

说点什么

分享

扫码加好友,拉您进群
各岗位、行业、专业交流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