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到“百家争鸣”,想必大家都知道它指的是春秋战国时期出现的思想大喷发。在这个历史时期,涌现出很多影响后世的思想流派和思想家,其中儒家与道家成为日后中国的的主流思想。
孔子的“礼仪仁爱”
想要深入了解百家争鸣,我们首先就要进入道家与儒家的思想里。道家思想强调顺应自然、辩证法以及政治上的无为而治,而儒家思想则是仁与礼。
孔子推崇西周关于“礼”方面的制度,同时又提到仁者爱人。实际上礼讲的是长幼尊卑,等级次序,是讲人与人在社会层面的差别,天子穿什么的衣服,百姓不能穿什么样的衣服,都是体现尊卑秩序。
那么仁讲的是什么?仁讲的是爱,是对礼的补充;仁和礼它们是相辅相成的,孔子提倡仁,提倡人与人之间的关怀与爱。当然,孔子还有最为人热道的还是他打破了教育在贵族的限制,讲求有教无类。
为了更好地理解孔子与老子的学问,我想通过历史上孔子与老子的对话进一步阐释。孔子向老子请教过很多问题,上古的文献中也记录过孔子与老子的这次会面。孔子从自己的老家山东出发,到现在的河南洛阳,也就是当时周的都城。
老子当时是国家图书馆馆长,很有地位,听说孔子要来,非常开心,跑到郊外,大概就是跑到五环之外去迎接孔子,两人相见甚欢。孔子问了老子很多问题,比如出丧的时候遇到日食怎么办?小孩子死了应该是埋在比较近的地方还是比较远的地方,国家要是有丧事的时候应不应该打仗等等。
孔子问的都是礼仪方面的事情,可见他很注重这些礼仪规则,而对这些问题老子也都一一回答。
老子的“清净无为”
时间很快,孔子在洛阳住了几天,要离开了。临别之时,两位思想家依依不舍。老子也有几句临别赠言要说。
老子第一句话说:你钻研的东西都是古人的东西,可是古人已经死了,连骨头也烂了,不过剩下那么几句话,你不能把那些看得太死。
老子说这话是因为他知道,孔子想要力图在春秋时期倡导恢复周礼,推行以德治国,但是推行得很苦。老子想告诉孔子,要辩证看待古人的话,了解古人的礼仪和做法都是有背景的,要批判性吸收,所以这是老子希望孔子用辩证法的方式看待问题。
老子的第二句话是:有学问有道德的人如果生的是时候,固然应该出门的时候可以坐豪车,好好享受一下。但要是生不逢时,那就顺其自然,只要过得去就可以了。这里面我们也可以看出,这就是老子顺其自然的思想在起作用。他也拿这句话来告诫他的后生、晚辈孔子。
老子的第三句话是:有极高道德的人都是很朴实的,他们不执着、不骄傲,去掉很多贪念,他们更懂得去掉架子和妄。学会对待一切事情都不任性,这对于家庭和工作都是有益无害的。
这实际上是老子将自己清心无为的思想告诉孔子,老子知道孔子想成为有为之人,但是成为有为之人的同时需要学会放掉和无为。当然老子的无为不是说不作为,而是要顺着一些自然的方向作为。
孔子与老子:“君子”与“风一样的男子”
在老子的临别赠言中,我们也很容易看出老子和孔子之间的思想差异。
所以这次的会面是一次历史性的会面,孔子也从中受到很多启发。回去之后,他也告诫自己的学生:鸟啊,我知道它会飞,可是会飞却还是常被人射下来。鱼,我知道它会游水,但是会游泳却还是常被人钓起来。野兽,我知道它会走,可是会走的也经常落网被人抓走。
只有一种东西,我们控制不住它,它爱在云里来就云里来,爱在风里去就风里去,它爱上天就上天,爱入地就入地,这就是传说中的龙。我捉摸不透老子这个男人,他就像龙一样。用我们今天的话说,在孔子的心里,老子就是像风一样的男子,谜一样的男人。
孔子和老子的两种观念,带来“百家争鸣”时期最核心的思想与理论。那么你认为哪一种对自己影响更大呢?欢迎在评论区留言,与我们一起讨论、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