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版块 我的主页
论坛 金融投资论坛 六区 金融实务版
907 0
2018-10-24

2010年的开局非常平淡,连常规的“春季躁动”也缺乏亮点。由于2009年的主线是复苏,从基建到房地产再到制造业投资,所以市场顺势推演出口也会起来,这一年“春季躁动”的主线就是出口相关的品种。

这种不温不火的行情一直持续到4月中旬,直到4月12日至16日这周。这周发生了三件事情:一季度GDP数据、房地产调控和股指期货正式开锣。一季度GDP达到11.9%,要知道09年一季度的GDP才6.1%,可见经济确实是过热了。所以,国家马上公布了房地产调控政策,这是08年以来房地产政策的扭转,也是公开层面对“四万亿”政策的第一次修正。而股指期货的开通创造了一种新的打法,以后可以通过做空股指、卖空权重股而赢利。但4月16日周五的走势还算平静,仅下跌了1.1%。大家觉得不过尔尔,但周末又出了房地产调控的配套措施,超预期,于是周一4月19日大跌4.79%,破位,正式开启了两个半月25%的下跌。

这两个半月,由于地产调控和信贷紧缩带来的预期恶化,使社会库存厂商大量的去杠杆,最终影响了企业的生产,工业增加值也随之下滑,但终端需求并没有真正受影响,房地产还是高歌猛进。因此,这两个月的经济下滑只是一种“假摔”,是基于预期恶化形成的库存调整,而非终端需求的恶化,这一点在钢铁和水泥销量的背离中得到体现,因为钢铁有社会库存而水泥没有。但这种“假摔”再配合“四万亿”后挥之不去的“二次探底”预期足够使周期品跌一波,所以在这两个半月的市场下跌中,周期金融是下跌的主力,消费成长股反而是上涨的。消费股的上涨有其宏观策略的背景,但也有各自微观的基础。比如医药,正受益“新医改”的红利,白酒正处于一线向二线扩散的过程,甚至连品牌服饰也处于向渠道压库存获得高增速的阶段中。所以,这个阶段的行情,与其说是全面下跌,还不如说是存量资金腾挪带来了结构性的机会。

指数的下跌一直到了7月2日的2319点,这一天领导发表了对经济的看法,政策调控似乎有短期歇火的可能。指数迅速反弹到8月2日的2672点,然后进入了长达两月的横盘调整。在这两个月,消费品的行情继续扩散,而经济也从“假摔”中恢复过来。断断续续、犹犹豫豫的调控并不能令终端需求真正熄火,而短暂的去库存后,库存周期又进入了补库存的阶段。于是,经济开始恢复,到了9月中旬,工业增加值恢复到9%以上,二季度周期股的下跌似乎只是一种“错杀”,市场等待一次复位的机会。

十一长假海外市场的强势点燃了这种热情,而油头就是JacksonHole会议早已暗示过的QE2。节后两周,指数就涨了15%,煤飞色舞,市场似乎又回到了09年8月大跌前的状态,而之前强势的消费股成为提款机,风格有所切换。

指数最终摸到了11月11日的3186点,此后10月份超预期的CPI终于坚定了调控的决心,加息。房地产也进入了限购的时代。指数跌到2011年1月25日的2677点,然后开始新一年的“春季躁动”,那又是下一个故事。

纵观整个2010,还是比较特殊的。首先,指数以7月2日为中枢出现了V型走势,两边几乎对称,风格也多变,这在过去十年是比较罕见的。一般而言,经过“春季躁动”,一年的走势往往会是一种风格、一种策略,直到岁末年初。其次,消费品改变了防御的角色,成为当年的主角。从2005年到2009年,无论是上涨还是下跌,消费品更多是配角,而2010年全年,消费品呈现出进攻型。这当然各有各的微观基础,但就策略而言,更多是行业轮动的需求。借用波浪理论,市场在2008年进入下跌A浪,从1664点开始反弹,步入B浪,这个B浪分上下半场。上半场的主角是周期,下半场的主角是消费,而中场就是09年8月的大跌。等到2010年10月的最后拉升,所有的板块都反弹过了,于是乎进入了2011年的C浪下跌。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栏目导航
热门文章
推荐文章

说点什么

分享

扫码加好友,拉您进群
各岗位、行业、专业交流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