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不安分的街头创业者到游刃有余的汽车大亨,重重压力之下,李书福和他的公司到底发生了哪些变化?
文|CBN记者 宁华
2009年12月14日,李书福穿着一套500块钱的黑西服,来到中央电视台北京的演播厅录制节目。就在之前有关吉利收购沃尔沃的传闻满天飞的时候,这位漩涡中心的当事者却神龙见首不见尾,《第一财经周刊》穷尽三个月的时间想要当面拜访,却未曾谋得他半面。按照其公关人员自相矛盾的说法,他既不在国内,也不在国外,全国大小媒体的记者都只能饥渴地干瞪眼。
李书福个子不高,其貌不扬,但却总是让人印象深刻,因为当他出现在媒体上时,人们总会抛出一个问号:眼前这个拘谨、憨态可掬甚至有些木讷的人,究竟是怎样领导中国数一数二的民营汽车集团的?此刻,在演播厅里,面对主持人居心叵测的提问,他还是每个回答都要慢上半拍。
李书福最欣赏的中国商业领袖是谁?他的答案是郭广昌、南存辉、马云。这三人有何特点?他一字一顿地说:郭广昌就是广袤而昌盛,南存辉是在中国的南方生存得非常辉煌。马云??就是天马行空然后有一朵美丽的云。
除了能证明此人的确拥有诗人内秀之外,如果有人认为他是在避重就轻或者拙于应付,那就犯了大错。李书福突然在众目睽睽之下现身,是因为收购沃尔沃的关键谈判就要大功告成,而中央电视台的节目在录制后要隔几天才能播出。到时他就可以顺便在中国最有影响力的媒体的颁奖礼上公布一个大喜讯,这将是人生多么完美的时刻!
能够将这样细枝末节的事安排得天衣无缝,说明李书福已经更加懂得抑扬之道,这与他推崇的那些本土商业精英相比毫不逊色。复星的郭广昌、正泰的南存辉、阿里巴巴的马云到底有何相似之处?在场下观众的一阵哄笑之后,李书福最后还是正正经经地说:“基本上都是白手起家,而且有一个正确的成长轨道,同时又在规划一个更加广阔的未来。”这说的恰好是他自己的过去、现在和将来。
1980年代初,中国第一家合资公司北京吉普刚刚成立,这家公司日后麻烦不断并最终解散。沃尔沃那时的中文名字还叫“富豪”,李书福则刚刚开始通往富豪之路。他起初走街串巷给人拍照,随后又做起了炼金术士,从显像液中提炼银。随后他生产冰箱配件并进而组装冰箱,这时他已经赚到了自己的第一桶金。结束了冰箱生意后,经过短暂的停顿,他又开始转向铝镁建材领域,这和随后的摩托车生意都让他赚了大钱。1997年他开始挤入汽车制造行业,三年后在北京创建了能直接提供汽车人才的吉利大学。
李书福的致富经历看上去一帆风顺但也不乏挫折,他曾趁热到海南炒房结果铩羽而归,若干年后他又接手一支广州职业足球队,但最终升级失败愤愤而退。那些看低他的人显然都被他谦虚的外表蒙蔽了,李书福个人的成长经历简直就是中国民营经济成长的缩影,他在经验与教训上无可匹敌。
吉利开始造车的时候,自主品牌的另一面旗帜奇瑞那时刚刚成立,准备引进福特技术生产经济型汽车,但一直未能获得行业主管部门的“准生证”,直到2001年将20%股权让给上汽集团,改名为上汽奇瑞才名正言顺。李书福想方设法从四川德阳某监狱下属汽车厂弄来了一张生产许可证。不过,这家汽车厂只获准生产轻型客车,而不是李书福想要的轿车。
现在回想起来,李书福选择了一个非常好的造车时机。如果早两年,吉利正好撞在1994年公布的汽车产业政策的“枪口”上,或许会被当作负面典型取缔。再晚两年进入的话,入世后中国汽车市场大门洞开,跨国汽车公司在中国的市场策略越来越灵活,这个自主品牌可能无法获得足够的缓冲时间来开发产品,获取市场份额。
李书福造车初期饱受蔑视和嘲笑,他的“汽车不就是四个轮子加俩沙发”的言论成为业界笑柄,但他对所有的质疑反应都很麻木,在很多场合甚至经常主动加入到那些针对他的好坏难辨的玩笑中去。随后,在对某位主管领导发出“求求你给我一次失败的机会”的恳求后不久,直到2001年11月9日,中国正式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的前一天,一直战战兢兢“打擦边球”的吉利才获得轿车生产许可。他的公司全力生产价格低廉的经济型轿车,很快就能和中国的老品牌夏利相抗衡。
国营汽车公司那时依靠从跨国公司引进的产品大赚特赚,民营公司则无以依靠。与其他自主品牌类似,吉利最初的产品带有浓重的模仿痕迹。2003年,丰田起诉吉利美日汽车侵权,李书福最后与丰田达成了和解,他更换了美日的车标,但除此之外似乎并没有更多的损失。
种种辛酸让李书福认识到,造车与他以往的所有生意都有所不同,有一件事比组装出便宜的汽车更为重要,那就是获得政府在根本上的认同。李书福的努力收到了回报,如果要说这家公司2009年除了收购沃尔沃之外的最大变化,那就是中国官方层面对其认可的声音突然多了起来。2009年4月,主管汽车业事务的工业和信息化部召开“吉利汽车发展经验座谈会”,光看题目这样的会议不免务虚,但却标志着吉利在官方已经获得高度认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