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28日,重庆万州一辆公交车突然失控坠入江中。
今天,事故原因终于发布,原因令人唏嘘,竟是因为乘客和司机发生争执,继而发展成互殴所致。
事情的经过是这样的:
9时35分,乘客刘某上车,其目的地是壹号家居馆站。由于道路维修改道,22路公交车不再行经该站。当车行至南滨公园站时,司机提醒到壹号家居馆的乘客在此站下车,但刘某并未下车。
后刘某发现车辆已过自己的目的地站,要求下车,被司机拒绝。于是刘某走到司机身旁不断指责和辱骂,司机多次转头与刘某解释、争吵,争执不断升级。
10时8分49秒,刘某用手机砸司机头部,司机还击,10时8分51秒,司机收回右手并用右手往左侧急打方向,导致车辆失控,与对向正常行驶的红色小轿车相撞后冲上路沿,最后坠入江中。
因为1个人的冲动,引发2个人的冲突,最后葬送了1车人的性命,没有比这更惨痛的教训了。
冲动是魔鬼,这句话大家之前可能听过无数遍,听的甚至已经麻木。但是,只有目睹之后你才会真正的意识到,魔鬼到底有多可怕。
能否控制好自己的情绪,影响的不仅仅是自己与他人之间的关系,有时候更是自己与他人的生命。
当然,对有些人来说,他们也知道冲动不好,也想在遇到问题的时候能够控制住自己的情绪,但就是不知道该怎样做。
今天,从心理学的角度和大家分享一些情绪管理的方法。
1. 躲过理智空白期
情绪不仅是一种心理状态,也是一种生理上的唤醒,这就是情绪的双因素特性。
这种特性决定了,当我们遇到一件不顺心的事情时,最先被触发的就是自己的情绪。接着几秒以后,我们头脑中的理智才缓慢启动,情绪专家保罗·艾克曼把这个时间差称之为理智空白期。
在理智空白期内,人会被情绪完全控制,假如不加应对的话就会变的很冲动,甚至歇斯底里,从而做出一些让自己后悔的事。
那么,这种情况下我们可以怎么应对呢?
最好的策略其实很简单,就是什么都不做,保持沉默,并在心里默念几个数。有研究说理智空白期一般会持续6秒,所以从1默念到6就可以。
当然,具体数几个数可以根据个人的实际情况来定。
之所以这样做,就是等自己的理智空白期过去,等待那个理性的自我掌控自己的言行。只有这样,我们才可能变得冷静,从而做出一些合适的行为。
所以,暂时的沉默并不是一种懦弱,而是给自己恢复理智的时间。能够摆脱本能控制的人,才是真正有智慧的人。
2. 转移关注点
有时候即使我们恢复了一点理智,在强烈的负面情绪影响下,也只会去关注事情当中让自己气愤的一面,而不能全面的看待问题。
很多人就是这样,当时虽然想了很多,但大多是消极的、负面的东西,结果越想越生气,反而变得更加的冲动。
这个时候,我们可以给自己一个心理暗示,就是从对方的言行当中找到一个合理的点,也就是说,不管自己多么的愤怒,也要强迫自己去寻找,在对方的言行当中,有哪一个点,或者说哪些地方确实是有道理的、合理的?
当我们这样做时,就避免了掉入绝对化的思维陷阱中,而是能用一种更平衡的心态来看待眼前的事情:对方虽然让自己很气愤,但也不是完全的不可理喻。这样,我们冲动的程度就会降低。
此外,还有一种方法是把注意力从“我是如何被伤害的”转移到“我该如何解决问题”的思路上面。
比如这次公交车坠江事件中,乘客刘某如果这样想,就会发现殴打司机并不能解决任何问题,重新调整自己的出行路线才是更重要的事。
同样,司机如果能这样想,就会发现回击乘客也不能解决任何问题,减速,保护车辆和乘客的安全,甚至是停车,然后报警都是更好的选择,更能维护自己的权益。
这就是转移专注点的重要性,我们精力投注的方向对了,事情就会向着好的结果发展;而一旦方向错了,越激动反而越容易造成难以承受、甚至灾难性的后果。
3. 改变我们头脑中的规则
很多在看待身边或者周围的人时,内心是有很多“应该式”的想法的。
比如我买了车票上了车,司机就应该像照顾上帝一样照顾我。如果做不到,或者满足不了我的要求,就是不可忍受的。
乘客刘某就是这样一种思维,我花钱坐上了你的车,司机就应该无条件的满足我的要求。我想要下车车就必须要停下来,不然就是对我的无礼和伤害。所以,我就可以用手机砸你。
这个事件虽然很极端,但是这种“应该式”的想法却具有普遍性。
我们每个人都多多少少会有这些念头,都想别人能对自己好一点,多满足一些自己的要求。用现在很流行的一个词,这是一种“巨婴心理”。
其实破解的方式也不复杂,就是在遇到让自己不爽的事情时,多一些自我觉察。
下一次,当你因某事而生气的时候,想一下是什么样的念头让自己生气,这些念头背后遵循的是什么样的逻辑,然后再认真的梳理一下:自己这样想真的对吗?自己这个要求真的合理吗?
这样的一种思考,更有利于我们建立一种更成熟的心态。
或许,就是这么简单的一问,一个质疑,你就会从冲动的魔鬼中被解救出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