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版块 我的主页
论坛 提问 悬赏 求职 新闻 读书 功能一区 学道会
1553 5
2018-11-07
加入充实计划】【了解充实计划

不定期发布供大家挑战的项目,可站内信我你想挑战的内容。

参与方式:
1.阅读完成【2万字看完腾讯最纯粹的一届WE大会:从黑洞、虫洞到克隆猴

2.在最新【充实计划】主题帖跟帖,内容至少包括:
1)一段摘要
2)不少于50字的读后感

3.获得额外论坛币奖励





前百度首席科学家吴恩达:
再一次,我想跟在座的年轻人共勉:每个周六,你可以选择看美剧,也可以选择学习。如果你学习,两天后的周一,你不会很快的就在工作中出彩,你的老板也不会知道你花了整天的时间学习,更不会夸奖你什么。你几乎找不到任何东西可以证明你在努力学习。但是我想告诉大家:如果你每个周末都这样努力工作,持之以恒,你会发现你已经突飞猛进。我认为,学习是一件几乎没有短期回报的事,但是从长远来看,回报却是非常丰厚的。
我阅读很多材料,也花很多时间和很多人交谈。我觉得两个最有效的学习、获取信息的方法是阅读和同专家交谈。所以我会花很多时间做这两件事情。在我的kindle上有不到一千本书,我大概已经阅读了其中的2/3。

在百度,我们有阅读小组,在那里,我们可以每星期读半本书。我试试上参加了两个这样的阅读小组,在每个小组里都会每星期读半本书。我想我是唯一一个参加了两个阅读小组的人。我每周六下午最喜欢的活动就是独自在家阅读。
当我和研究人员,或是想创业的人交谈时,我告诉他们如果你不断地阅读论文,每周认真研究六篇论文,坚持两年。然后,你会学到很多东西。这是对你长期发展一个极好的投资。

但这种投资,比如你花整个周六去学习而不是看电视,没有人会赞扬你。而且很可能你在周六所学的东西对你在接下来周一的工作没有什么帮助。我们很少会从这些投资中得到短期回报。但这却是很好的长期投资。确实,要想成为一个伟大的研究者,就要大量阅读。

人们通常用意志力做这些事情,但不起作用,因为意志力会耗尽。我觉得,人们喜欢创造习惯,比如每周都努力的学习工作,这是最重要的。这些人才是最可能成功的。
学习很少有短期成效,但如果你决心做研究或者做工程, 而且你并不是只做一个周末,而是每周如此往复,坚持一年,你把每个周末都花在学习文献上,那么一年之后,你将收获巨大。所以,我认为, 自我进步的途径就是博学研究,因为你日复一日的坚持学习,并不是仅仅持续一周或一个月,而是一年,甚至两年,那么在这段时间之后,也许是几个月或者一年,你就可以把一些东西学得非常透彻了。
第二点,特别是当你还年轻的时候,不要去试图预估投资在你自己未来教育中的价值。

我定义的「年轻」是任何在100岁以下的人。

任何你所学习的东西都能够在数十年后给予你回报。但这并不容易。一旦你离开了学校,投资于学习的时间在短时间内几乎很难看到明显回报。没有老师会站在你身后给你一个分数评语或者督促你继续用功。但是如果你肯自我激励或者保持阅读的习惯,继续跟自己的想法较劲,和能够让你获益的人保持沟通,那么在数年之后你可能会成为在特定个人领域学习之中的佼佼者。

学习的过程也会帮助你决定真正该从事什么,当你看到了足够多的关于别人如何改变世界的实例,你也会得到更多灵感来启发自己如何去改变世界。

做一个简单总结:即使并不容易,但还是应该坚持在学习中探索,同时积极寻找一种能帮助整个人类的事业,并投身其中。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全部回复
2018-11-7 10:35:02
https://mp.weixin.qq.com/s/SHlDXGiSk09XvvR93v-HtA

1)一段摘要:
Kip:
在过去的56年里,包括我自己、霍金、Lisa Randall以及其他很多的同事们,都在共同探寻。我先给大家介绍一下体宇宙,就我的了解,太阳周围的空间是弯曲的,我们可以想象一下,在我们的宇宙当中有一个平面,它是一个三维的平面,形成了一个膜,这个膜又生活在一个四维宇宙当中,就成为了一个体宇宙。
       我们在屏幕上的能够描述二维世界,而我们生活在三维的世界当中。如果它围绕着太阳,如果它的直径只有几公里,那么这样的体宇宙是否真的存在?1962年,当时我们认为,这样的体宇宙并不存在,到了1999年,Lisa Randall告诉我们,这样的体宇宙有可能存在。
我们再看一下虫洞,虫洞往往会自毁,会自己崩塌,我们怎么样才能够避免这一点呢?我们就是要用特殊材料去把它填充起来,它是一种反引力的效应,它能够去修复虫洞的侧壁。而且可以说,虫洞并不会在宇宙当中自然产生,需要有高级文明有意识的去创造和维持,再填充特殊材料,虫洞才能存在。
。。。。。。。。。
越是临近黑洞,引力越强,时间越慢。大家可以看到,这是黑洞的视界。假设有这样一个飞船停在这边,在这样的飞船上,它测的时间就会比地球上要慢一半,如果它继续往下走,接近视界,那么最后时间会慢到停止(跟地球相比)。
在黑洞之内,它比停止还要慢,时间会倒流,一直会降到黑洞的中心,也就是奇点,在这个地方广义相对论会失败,会由量子力学来替代,而这个现在我们还不太理解,虽然我们很想理解。
。。。。。
======================================================
2)读后感
a. 感觉腾讯对基础科学研究的启发性投入还是很有态度的。
b. Kip Thorne的演讲很有趣味,至少让自己更进一步了解了爱因斯坦研究的后续进展
     美女教授Lisa(真的是好年轻好有才好女神)关于暗物质、额外维度的讲解给人印象深刻。期望找找她说的三本科普书籍看看。。
     再感概一下:这么有才的女神还真好少看到。。。^)_^
c.  喜欢覃教授的演讲,对生命科学很好奇,猜测自然的规律,那么小的团队,作出那么大的事情,诚如他讲的,可能有时候就那么简单。
d.  蒲慕明教授对内在宇宙的研究和Joel Dudley对通过大数据和人工智能关注人类健康的互联网分享更接地气,可能对人类更现实一些。。。。(近看的话,没有比较的意思,其实前者的研究可能更深远,如Kip所言400年后的影响)
e. 总的感觉,WE大会名副其实,有社会责任和担当的互联网企业,希望多一些!
期待Kip他们早日研究出时光机。。。。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8-11-7 20:28:56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8-11-8 13:01:47
句子1:那个时候我在心里想,上海这片土地上莫非还可再合成一个什么东西出来?就是这些土地适合去合成各种生命体系,再往前一步,除了蛋白、核糖核酸、染色体之外,接下来这些所有的成果集中在一起,能不能造一个生命体出来?
感受:成本,就是再往前一步,再努力一点,再多问一句,再换个方向思考。每一次小小的进步,积累下来,就可能会有大成就。
句子2:我负责整个项目的设计,还有技术突破,还有这些大的原则的掌握。我的工作人员薛小莉,所有的细节都是她去管的,一点点查得很清楚。真正做实验的只有一个研究生为主,他从头做到尾,每一步我要检测,后面有一个学生帮助他。真的就这么几个人干成这么一件伟业,所以我真的是很欣慰。
感受:成功,不是靠人海战术,而是靠关键人、正确方向。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8-11-9 15:43:23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8-11-30 19:13:00

1)一段摘要:

Lisa Randall(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士、哈佛大学理论物理学教授):......      下面我想简单介绍一下额外维度,以及它相关的空间。我们都熟悉的是三维世界,左右、上下、前后,这也是我们在日常所见的,即使是物理学的定律也是这样来设计的。

      但是我想给大家解释一下,也可能存在我们还确实不知道、甚至超过我们能够直接观察到的,三维世界以外的更多维度的世界。我们如何思考这一点呢?我们首先不要拍照,因为你要想用投射来表示的话就会有麻烦。

      还有就是你侦测不到的时候,它也许确实不存在,你考虑的是平均效果,另外我们说去描述额外维度的时候,最好是用数学或者文字而不是用图画。

      在非物理学当中的额外维度是怎么样的呢?卡鲁扎1999年的时候提出了额外维度,也就是说在爱因斯坦提出《广义相对论》之后,很快他就提出了额外维度的思想。

      额外维度没有理由不存在,爱因斯坦的方程可以在任意数量的维度当中都是适用的,今天我不会讲,但是我想你们可能听说到了,所谓的量子、引力,它也能够去给我们显示,还存在可能有6个维度,到底说有还是没有,有多少?还留待以后的试验去检验。

......

2)读后感

    看到WE的文章强忍着没有到网上找相关视频来看:估计得花好几天的时间。这样烧脑的东东已经有十多年不读了,今天读到不由唏嘘不己。科学发展到今天,我们对于我们所生存的世界(小一点说地球)似乎越来越了解了,但似乎又越来越不了解了(所谓知道的越多不知道的就越多),例如空间和时间。当二十年前读到《Nuture》上有关超弦的文章中,对于九维空间加一维时间的十维时空公式推导的介绍让我似懂非懂在苦思几日之后,看出了自己并不拥有一个搞理论物理的大脑。好在之后没有钻入其中,今天读了前后几位大咖的科普,总算还能看懂一点点。真的看懂了吗?不敢细究,比之于古人对于世界的认识,当代物理学已经也走向了极少数人在象牙之塔中的苦思幂想之果的数学推演。至于在上世纪初物理学大行其道之时的万众共同验证(1935年因日全食,观测到太阳背后的恒星证明了爱因斯坦的广义相对论是正确的)更是不可想象。额外维度之所以被称之为“额外”就是因为超出了我们常人正常的感觉观测。仅从可见光之外的红外和紫外而言,我们生活的世界比我们所感知的世界要丰富的太多太多......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相关推荐
栏目导航
热门文章
推荐文章

说点什么

分享

扫码加好友,拉您进群
各岗位、行业、专业交流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