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版块 我的主页
论坛 经济学论坛 三区 宏观经济学
1493 3
2018-11-08
简要解释现代银行“有存才可贷”的基本运行原则下为何会给人一种“无存也可贷”的错觉。

有一家银庄有10两银子,借给我了(我写借条,银庄写欠条),假如我要提现,银庄就不能再把银子借给别人了。但是我并没去去提取现银,某个时候你又去借银子,银庄照样可以把银子借给你。如此反复10次,10两银子可以借出100两银票(银庄写的欠条)。表面看无存也可贷,实际上是依靠准备金(银庄储备的现银)反复借贷,假如没有约束,还可以继续这么贷下去。但是央行不允许你这么玩了。

但是央行不允许你这么玩了,下个月你的10两银子全部用来交法定准备金,正好满足10%的法定准备金率。这个时候,你没有准备金没有现银了,无法放贷了。因此,我们看具体M2/基础货币也就是货币乘数,是否满足法定准备金率的约束,假如满足,就是如我分析的货币运行规律那样,假如不满足,就是无存也可贷,根本没有约束的。事实上,是如我分析的那样的。

产生这一步的原因,就是因为大家都拿着银票都不去银庄提取现银了,大家拿着的银票(对银庄的债权凭证)都可以直接流通了。这就是随着货币体系的演变出现的新现象,假如都要去提现,任何银庄或者银行都会挤兑,即使有央行作为最后的贷款人角色存在,会连着央行也一起破产。因为,社会上的银票实在太多了

要理解货币的本质属性和准货币体系的运行规律,还真要些抽象思维能力和演绎思维能力。

货币的历史演变,最重要的是:由真正意义上的一般等价物演变为法定意义的一般等价物。
而法定意义的一般等价物就是指央行发行的基础货币,而基础货币就是对央行的一种债权凭证。

接着,货币又在本世纪的近20年来发生了巨大演变。(由电子货币及其交易支付体系所带来的)
那就是基础货币作为流通货币,又演变为流通货币或者货币供应量是指对商行的债权凭证了,社会上的流通货币不仅只局限于对央行的债权凭证了,而是包括了对商行的债权凭证,都是可以作为流通货币或者货币供应量而存在。

因此,观察是否是货币,就看某种债权是否可以流通使用,我们可以发现,目前社会上,有3种债权是可以显著流通使用的。
1.对央行的债权凭证。(基础货币)
2.对商行的债权凭证(银行的活期存款,货币供应量则包括定期存款)
3.第3方支付。

我们会发现,所有的第3方支付,如支付宝,微信支付等,其实是我们持有的对第3方支付公司的一种债权凭证,是可以流通使用的,但是这些对第3方支付的债权凭证,是没有纳入货币统计中的。(规模还相对小,不纳入也没关系,不影响分析)


最近有个银联支付的调查问卷,我碰巧做了,其他人不知道有没有留意到。其中就有一条,看我们是否明白,所有的第3方支付,采用100%的准备金制度。
假如这样,至少从逻辑上是正确的,这样就剥夺了所有第3方支付具有扩充流通货币供应效果的这个功能了。

这些观点,我相信书本上没有,即使是专业人员的头脑中也空空不会有这样的思考。这就是我常说的,思考有些东西,要些基于逻辑的演绎法思维,要写悟性。

那么这些思考对不对呢?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全部回复
2018-11-9 08:41:16
商行信贷业务“有存才可贷,无存不可贷”原则中的存,指存款,但不是指定期和活期性质的存款,而是指初始存款,用来区分派生存款。从准备金变化的角度来分,存款分初始存款(增加准备金)和派生存款(不增加准备金)这两类。这里的存,一定不能指派生存款。那么什么是初始存款?

初始存款就是指储户直接拿着现金基础货币存入银行的存款,这个过程会导致银行准备金增加,而且银行所有的准备金从社会角度看,都是这样增加的。没有例外。派生存款并不影响银行的准备金,但是信贷派生存款支付转以后,则一定会形成初始存款。但是这个过程不影响商行的准备金,为啥?

信贷派生存款支付转移后会形成初始存款,而初始存款会增加准备金,我刚说又不会影响银行的准备金,怎么回事?首先,初始存款必然一定会增加准备金,这是基本逻辑规律,但是派生存款的提取时,会导致准备金减少,然后支付转移给同行储户,准备金增加,一减一增互相抵消不影响了。

因此,从前面的解释来看,其实有存才可贷说的是存是指初始存款,而初始存款影响的是银行的准备金,因此,这句话就应该理解为有准备金才可贷,无准备金不可贷,更严谨一点,则是有超额储备才可贷,无超额储备不可贷。这样就正确了。

银行有揽储现象,所谓的揽储,就是指高息吸引初始存款,可以增加准备金的。否则,既然信贷可以派生存款,为何不直接大幅度信贷,就可以增加存款这样呢?何必揽存揽储呢?因为信贷派生存款不增加准备金,而初始存款会增加准备金。原因就在这里。

好,我们回到降准和MLF,我们知道,央行这两个操作,是不会影响银行存款规模的。但是我们会发现,央行这两个操作,都是增加商行超额储备的。如此看来,很容易从逻辑上论证得出,所谓的无存不可贷指的是无超准不可贷,而超准一定会来源于初始存款。解释完毕。

最后补充强调一句,任何存款的支取取现,任何存款的跨行转移,任何存款的购汇操作,这里不管是否派生存款或初始存款的区别,都会导致商行准备金的减少。 (最后我们可以发现这句中的重点,电子货币体系下取现危机弱化,资金跨行转移也好应付,同行拆借,央行自动质押拆借,定向降准都可以化解这样的危机,最后的危机唯一来源就是购汇及资本外流了,分析货币,最终能得出这个结论,就很不错了,因为这是未来危机的唯一来源了,当然,社会危机和军事危机,以及网络攻击导致取现因素突然爆发,也不可不妨,但目前相对概率较小。)

思考金融货币问题,一定要引入支付转移过程来分析,而支付转移,就是经济活动中的交易过程,直接决定经济冷暖,直接决定GDP的核心及唯一因素。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8-11-14 15:04:02
楼主写得复杂了一点,其实很简单:在会计复式记账法规则下,贷款和存款是同时产生的,但并不意味着分不清主动和被动,很显然贷款是存款增长的驱动因素,也就是说现代货币制度下,永远是贷款创造存款,而存款准备金、跨行转账和现金交易的存在只是约束贷款无限制增长的缰绳而已。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8-11-15 08:41:13
charleso 发表于 2018-11-14 15:04
楼主写得复杂了一点,其实很简单:在会计复式记账法规则下,贷款和存款是同时产生的,但并不意味着分不清主 ...
贷款能派生创造存款肯定是毋庸置疑的。
但是,是什么力量在约束贷款的创造,或者能进行信用创造的基本原则是什么?

这问题其实很简单,只要引入一个“取现”因素就可以轻易看懂这个问题。
假如银行通过信贷派生一笔存款,而该笔存款需要提取现金。

首先,现金一定来源于准备金。其次,所有的准备金都来源于初始存款(由社会储户直接将基础货币存入银行的存款)

因此,通过这个简单的逻辑,可以轻易看清,信贷的前提是准备金,信贷的前提是有增量的初始存款增加。(准备金率不变的前提下)

因此,银行信贷业务的运行逻辑是有存才可贷,业务的运行规则是有准备金才可贷。导致的现象就是贷款派生创造存款,然后导致货币供应量增加。

假如商行流动性紧张,准备金萎缩,制约银行信贷时,央行要么降准,要么通过MLF等方式补充商行流动性。没有其他途径。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栏目导航
热门文章
推荐文章

说点什么

分享

扫码加好友,拉您进群
各岗位、行业、专业交流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