强化员工的培训教育,全面提高员工综合素质,充分发挥和挖掘每一个员工的工作潜能,是盘活和有效开发企业人力资源的重要途径。本文结合平铜公司的案例,探讨如何将员工培训教育转化为提高全员能力和个体价值的有效方法。 一、提高各级管理人员的胜任能力
企业各级管理人员是企业管理中最活跃的细胞,要降低成本,提高效益,首要前提是增强各级管理人员的市场应变能力。围绕创建学习型企业目标,应积极提高各级管理人员的思想素质,并把培训重点放在增强管理能力、环境适应力和市场判断力上(如图1)。

经过几年努力,平铜公司基本确保60%以上中层干部能参加新生产知识、新管理方法的培训;50%以上专业技术人员能参加各类有利知识更新和提高的培训;70%以上的一般管理人员能参加各类业务知识培训;保证所有工段、班组长每年参加班组长培训。
企业积极推行管理人员“两证制”和“一岗双职”。目前管理人员具备两证人数达31人,占管理人员的50%,为集团机关全面实施管理人员“一岗双职”的精简计划创造了条件。根据《关于中层后备干部与技术拔尖人才库实施办法》,被列入后备干部与技术拔尖人才库的管理人员,经考核后每年可享受4000-5000元/年的津贴,经一段时间培养,可择优提拔为集团公司中层领导。
二、提高技术工人的操作技能
大力开展员工技能培训,提高员工的操作技能,对盘活与开发企业人力资源,尤其是提高劳动生产率有着直接作用。几年来,企业持续不断开展各类技能培训,创新培训方法。
首先,实施“技工多面手”。突出实施机、电工等技工的“机、电一体”培训,以及车、焊、刨技工的“精一为二”培训;重视班组长骨干的安全管理培训,及主要一线操作工的技术等级培训。2004年以来,企业通过健全以工程师、技师为主的兼职教师队伍建设,自编各类补充教材,自办多期井下作业高级工、井下作业技师和选矿作业技师班,收到了很好的培训效果(如表1)。

目前,集团的技工人数不断增加,以集团母体铜都公司为例,持有国家职业资格证人数达284人,占全部职工的47.41%,其中高级技能人才就占64.44%。培训工作使企业劳动生产率得到大幅提高,增强了企业市场竞争力。
三、提高科技人员的创新能力
科技人员是企业实现经济良性增长的根本。企业除了实施科技人员继续教育外,以提高创新能力为中心,搭建了科技项目承包、新产品开发等活动平台,并设置了科技项目承包奖、新产品开发奖、科技进步推广应用奖、管理创新成果奖等作为奖励。奖励形式有两种:一个是按项目年净利润的5%~15%提奖三年,另一个是按项目年净利润的20%一次性提奖。此外,企业还把各类科技奖励同技术职务晋升、聘任考核挂钩,完善了科技人员50~250元/月人书报津贴制,使制度的受益面得到最大限度的推广,让各级科技人员都能切实感受到企业对其的重视与培养,激发科技人员的创新积极性。
四、实施全员素质教育
广大的基层员工是企业最重要的人力资源,因而企业始终将开展全员素质教育与培训作为工作重点。经过几年的工作摸索,企业建立了以“八加二活动”为载体的全员素质教育模式(如图2)。

企业将素质教育同灵活多样的劳动竞赛相结合,有力地推动了岗位工作方式和方法的创新。2009年,企业开展了以“精益求精、精打细算;比质量、比成本、比贡献”为主题教育工作,并在员工中有针对性地进行形式多样的价值观宣讲活动,比如针对“勤奋重要”还是“机遇重要”的辩论赛,以此推动企业创建学习型组织。同时,企业还定期和不定期地开展岗位练兵、技术比武、小指标竞赛等活动,使主题活动与具体载体有机结合。为最大限度地发挥岗位操作工在设备检修的作用,企业在广大操作员工中进行了以“操检合一”为目标的培训,使一百余名操作工掌握了设备检修的工作技能,有力地提升了内部人力资源的价值。
经过几年努力,企业摸索出了一条由素质教育到全员培训教育的人力资源开发成功之路,并形成了一个企业与员工双赢的良性循环链,即从培训需求调查入手,制定多样化的培训方案,搭建技能展现舞台,实施多种方式的激励,提高职工素质。
五、提高人力资源管理者的素质
人力资源管理者要通过学习增强服务意识,淡化处理矛盾问题的裁判意识,增强灵活性与艺术性,增强沟通协调能力,自觉把人力资源管理目标与企业目标结合起来。2009年初,企业根据一线生产员工反映“机电维修等辅助长白班人员多”的问题,在调查研究基础上,实施了一项“3+1”定员法,即按照生产岗位基本定员的比例确定机电维修等辅助工人数。将承包部门一线岗位三年来早、中、晚三班生产实际岗位的基本定员(不包括轮休、补缺勤人员)总数除以三,得到生产部门机电维修等辅助岗位的定员人数。此法实施后,使企业在2009年矿石处理量比去年新增3万多吨的情况下,两大生产部门的劳动定员仍同比减少了25人,年效益达到100多万元,体现了人力资源管理部门参与企业发展、盘活企业人员的积极作用。
作者:绍兴平铜(集团)有限公司 陈建翔 黄迪燕 来源:《中国人力资源开发》2009年第1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