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版块 我的主页
论坛 休闲区 十二区 休闲灌水
1244 0
2018-11-12

导语

孟子主张性善、荀子倡导性恶、墨子主张性素丝、乃至于王阳明主张的“王门四句教”都离不开对人性的思考。


基于对64个比较典型的人性假设的分析,从中国太极文化的反S线角度思考,首次提出人性素假设。


人性素假设是人性假设的根假设,它是在人性善、恶等结果性人性假设基础上的升华和深化,它是过程假设而非状态假设、是演化性假设而非存在性假设。



孙新波 | 文


以“人性”、 “人性假设”等作为关键词检索,发现大量文献,经过梳理列出64种假设,具体内容见图1。

640.webp.jpg

东方人性假设主要是围绕善、恶的整体性多元展开,缺乏人性源头的探索,其人性假设是时代需求和生成过程中的不断补充,李泽厚认为“善恶本是一种观念,是一定时代社会群体所规范、制定、形成的观念体系和意识形态的一部分。”所以,善恶观念具有时代性和相对性;西方人性假设主要是围绕原子还原的不断演化,即使是获得诺贝尔经济学奖的西蒙关于人性假设在不同时期也有不同的认识,没有人性的一般归纳,其人性假设是结果性的存在和演化,同样具有变迁差异性。


由图1还发现,东西方在人性追求上有一致性的地方,那就是都具有不同于动物的普遍必然性,它表现为向善。虽然康德说“上帝的事业从善开始,人的事业从恶开始”,黑格尔和恩格斯说,恶是“推动历史发展的杠杆”。那么,善是否就是人性的本源或者是本源假设呢?能否找到源头性的人性假设以迎接机器崛起时代的挑战并引领人类继续前行呢?


偶然与必然——人性素假设的提出


2014年元旦的上午,笔者在办公室独自读罢王弼本的《道德经》后,静坐桌前沉思的过程中“人性素”涌现于脑中,紧接着笔者以“人性素”为关键词查阅文献,仅仅发现了一篇“浅析墨子之人性素丝论”,由此开启了人性素假设四年多的探索之路。回想当时的“灵光一现”,可以用“集中之后的第一放松”来描述:一人、一时、一室、一书和一思,结果是“人性素”假设的获得。进一步讲,如何才能获得“集中之后的第一放松”、“场域”下的创新性成果呢?以下几种方式可能会有帮助:沉思、顿悟、静坐、浴缸中的休憩、森林和海边的散步、听古典音乐……众所周知,爱因斯坦酷爱音乐,这帮助他创造秩序感,这些方式通过帮助自我获得空的意识状态而生成不同的结果。实际上,这些状态的获得与中国传统文化和西方现代科学的熏陶和长期的历史积淀高度相关。也就是说,人性素假设的提出更是必然的结果。


人性素假设的定义


那么,什么是人性素假设呢?先看看“素”字的演化过程。素:本色的生帛,由于生帛较粗,易下垂,金文和小篆的“素”字都表示了这一点。引申为本色、白色、本质、质朴、事物的基本成分(元素、因素)等义。在中国历史上有素王的传承,一般认为素王类似于佛教的空王,有时候用来指称上古帝王,有时候用来指称孔子或者史官,所谓“素王”,是没有土地、人民,只要人类历史文化存在,其王位的权势就永远存在。


素是人性假设的本质成分、是原子还原的基本元素,是人性的根本假设,至于善、恶以及表1的所有人性假设仅仅是人性素假设的部分,人性素假设是人性假设的根本底色,其它假设都是基于人性素假设不同认知阶段的产物,而且只要时间、空间和人的认知不断变化,关于人性的结果性假设一定还会变化,比如李德昌针对互联网时代提出的“信息人/全息人”假设、黄春忠基于禅宗管理学提出的“完整人”假设,但人性素的根假设不变。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栏目导航
热门文章
推荐文章

说点什么

分享

扫码加好友,拉您进群
各岗位、行业、专业交流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