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 交易量为5000万元
2010年 交易量为9.36亿元
2011年 交易量为33.6亿元
2012年 交易量为191亿元
2013年 交易量为350亿元
2014年 交易量为571亿元
2015年 交易量为912.17亿元
2016年 交易量为1207亿元
2017年 交易量为1682.69亿元
2018年 交易量为2135亿元
... ...
从2009年到2018年,不到十年光景,“双十一”已被天猫打造成为一个购物狂欢日,交易量已足足扩充4千多倍。
中国的“双十一”已足以媲美西方的“黑五”,这种爆炸式的交易量扩张也让世界对中国消费者的购买力有了新的认知。不可否认,一天近2200亿的交易,是一个非常恐怖的数字,一定程度上它反映了我国国民购买力的增加。
然而,数字是光鲜的,我国国民的购买力在这一天疯狂爆发,也暗藏着一个经济问题:中国消费质量是提升了?还是下降呢?且不论这个数字是否剔除了后期的“退货潮”,即便削减掉几成,“双十一”一天的交易量至少已突破千亿大关。
我国的消费能力不断增加,这为经济增长提供内在驱动力,是一个喜人的结果。但进一步思考,你会不禁问,为什么大家的消费都集中于一天呢?
表象原因:若假设“双十一”商家的打折承若是可信的(事实上,多数消费者认为商家的承若是可信的),这能够解释消费者为什么偏好于这一天的集中消费(因为它们便宜呗)。
深层原因:消费者缺钱了!在“双十一”这一天,我们利用折扣,购买大量刚需的商品,存起来,似乎已成为一种“普遍”的购物方式。中国国民是节俭的,但节俭却不等同于把钱集中花在打折商品上。我们之所以把钱花在打折商品上,主要原因在于这些商品是刚需的,现在买入并屯着,未来一段时间内可以少花些钱,这样可以把这些钱用到其他地方,比如房租、医疗、孩子教育等等。换言之,不少人已陷入一种“苦于将有限的收入用以维持日常生活”的状态,无力进入另一种“固定支出(诸如房租、医疗)的比重下降,消费选择相对宽松”状态。前者对应着宏观上的消费量提升,后者才对应着“消费质量”。
“双十一”的疯狂暗示着这个内在问题:我们消费质量是否正在下降?上述是本人的一些思考,欢迎小伙伴们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