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语
温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自2010年开始,就在着手解决“看病难”问题。其解决的切入点,是以“就诊流程再造”方式出现,以信息化技术应用为手段,以院领导到现场做宣传和鼓动为组织,成功地解决了“看病难”中最大的难点——排队问题。
郭毅 孔佳南 余园园 | 文
“看病难”已成为一个普遍存在的社会性顽疾,其中最为引人瞩目的现象是,在医院里,到处可以看到众多患者处于“排队状态”:排队挂号、排队候诊、排队缴费、排队检查、再次排队缴费和排队取药。一次只用3~5分钟的就诊过程,伴随而来的排队时间要数倍甚至十数倍于就诊时间。
可以说,“排队的烦恼”主导了整个患者就诊过程,也直接影响了患者就诊状态,形成了“就诊的烦恼”:假定你是一个患者,等你进入就诊室,会发现前面的患者还在“纠缠”医生,问个不停;当你终于可以坐下来就诊时,排在后面的就诊者急不可耐地进来站在一旁,或先前的就诊者返回来继续询问医生,再或手持检验报告的患者突然进来,打断正常的询诊过程并寻问医生意见。在此种场景下,患者既无就诊上的释放感,更无其隐私上的安全感。与其说“看病难”,不如说是“看病烦、看病累”。
对此,社会舆论和部分业界专家习惯于将“看病难”与“制度缺失”联系在一起,主张ZF要开放更多的医疗资源。此等批评声浪,不禁让人想起了泰勒的“科学管理”。泰勒所处的时代,劳资关系对立严重,社会上激烈地批评企业主对劳工的压榨。但泰勒认为,这是缺乏合理化管理的缘故。他主张,采用科学管理的手段和方法,在减低工人劳动强度的同时,提高工人产出的工作效率。他和其他效率专家一起,将大工业时代的产出效率和缓解劳资冲突成功地结合在一起。
事实也正是如此,一百多年来,科学管理和技术革命与工艺革新相结合,不断创造出一个又一个的“管理奇迹”。
温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简称“温医一院”)自2010年开始,就在着手解决“看病难”问题。其解决的切入点,是以“就诊流程再造”方式出现,以信息化技术应用为手段,以院领导到现场做宣传和鼓动为组织,成功地解决了“看病难”中最大的难点—排队问题。
案例的第一部分讨论了“看病难”的表现、问题及成因,并对“如何进行流程再造”予以专门的分析论证,第二部分介绍了温医一院的“流程再造”内容和效果,第三部分分析了“流程何以再造”的过程。
从本案例的分析中,大家可以从中了解到以下几点:
首先,以科学管理的视角来看,“看病难”本质上不是体制问题,而是管理问题,流程再造可以极大地改变或改善组织效率低下;
其次,要提高非营利组织的管理水平,必须要重视“专家型治理”向“管理人治理”的转型。因为,在这些专业机构中,组织管理的重要性尚未引起足够的重视,还是习惯于依靠专家或名人担任机构负责人,这也是一个世界性难题。以“善治(good governance)”的立场来看,靠专家或名人担任机构领导,并非是个明智之举。
第三,“流程再造”需要伴随着有力且有效的组织变革,以国人可以认同的话语来进行,“天时地利人和”,一个也不能少。对领导者而言,谋事在人,成事在天,故顺势造势、设局谋术,方可铸就成功之道。
在上世纪末和本世纪初,国内对“流程再造”有过许多的讨论。讨论的焦点是,为什么大部分组织的“流程再造”不成功?对此,有管理实践经验的读者会说,流程再造成功与否,主要看组织有没有良好的管理基础和组织文化。这话基本正确:犹如一个有机体的基因好坏会影响到有机体生存的可持续性,优良组织的管理基础和组织文化可促使“流程再造”获得成功,并反过来强化组织的管理基础和组织文化。但这话也不完全正确,从本案例来看,这不是一个“绝对前提”:对那些行业技术性强、管理和文化相对薄弱的组织(比如本案例中的医院)来说,只要领导者能够有效地组织和实施,同样可以通过“流程再造”,提升组织的管理基础和组织文化。
总之,本案例给我们的启示是:首先,管理是“事在人为”的主观行为,其关键不仅是管理者要善于辨识问题,还要善于顺应时代发展和民心所在,更要敢于“担当”,敢于拍板并敢于负责;其次,在谋划和实施过程中,管理者要善于“审时度势和循序渐进”;最后,如同泰勒所说,他所提倡的科学管理,本质上是一场改变劳资双方关系的革命运动,流程再造也是一次提升组织管理基础和塑造组织文化的变革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