牐犚弧⒑旯劬济里面的前因后果:必然有人负责
牐 牐牼济发展有着内在的逻辑,这种逻辑很多时候表现出来的就是一种因果报应。
牐牐牐牐ㄒ唬┳》
牐牐牐1997年为应对亚洲金融危机而启动的扩内需政策,给未来十年的人带来了巨大的痛苦,也是未来十年民怨沸腾的主因,住房、教育、城市扩建拆迁等等……
牐牐牐犝囟擞1998年的住房货币化改革,将房地产推到中国经济引擎的一个战略地位。住房货币化改革政策,从提高效率改变供给方式等方面看,似乎并无过错。只是其中发生的一个令人始料未及的情况,让事情变得不可收拾——各级政府一夜之间突然发现了土地的价值。1998-2008,正是政府土地财源滚滚而进的十年!
牐牐牐牽梢运担在社会主义强大的政权优势前,任何强势的开发商或强硬的老百姓都可被摧枯拉朽,一举踏平。但是政府一旦形成自己利益,这场改革便无好局、无了局。在此之后,房价一路走来,越调控越走高,为什么?因为政府根本不愿真正打压房市,房市火爆才可能催生更高地王。让高度集权的政府自断财路,这是一个能完成的任务吗?大大的领导在接受新华社采访时不是说“要稳定房价”吗?注意:是“稳定”房价,将房价稳定在目前这个高位上。
牐牐牐 牐牐ǘ)银行改革
牐牐牐2008年年末,中央“快重准实”地推出了4万亿的一揽子投资计划。各地对政治无比敏感的官员们不会错过任何一次“发展”的好机遇,他们依样画瓢地“快重准实”,纷纷出台各地政府的投资计划,累加起来多达数十万亿。同时,作为对中央政策落实的呼应,2009年全年,银行业新增信贷投放高达10万亿(2008年全年是4万多亿),大大超出了年初政府工作报告预测的5万亿。10万亿,再加上2010年的投放,中国经济将在这两年内把前几年压缩的规模彻底释放。
牐牐牐犞谒周知,在2005年之前,中国银行业仍然是饱受诟病的一个行业。“技术上已经破产”的四大国有商业银行在这前后完成了股改、不良贷款剥离、注入资本金、上市等一整套动作,开始有了一个干净的财务基础。之后的数年,他们被严格控制信贷投放。正因为信贷规模有限,银行家们会寻找更合适的项目,因此风险控制得还能接受。2009年,是一个转折,银行规模大大放松,银行家们都需要为自己的信贷规模找到匹配的项目,并且在中央的号召下,他们更强调“支持经济”的效果,而不在乎“防范风险”的结局。最终的结果是,无论什么样的项目都可能从银行顺利融资。
牐牐牐犂史总是因循反复的。如果出现大量的银行坏账,谁会为此买单?美国政府尚且需要出手相救大银行、坏银行,十年之后的中国政府必定也会。政府财税,来自哪里?因此,我们,在未来十年之内,必然为这一轮大规模融资承担责任!
牐牐牐牐ㄈ)通货膨胀
牐牐牐犠源2005年以来,中国又开始了一轮新的通货膨胀,中国“不差钱”成为一个既定事实。2008年冬天来临,情形似乎有所缓解,但2009年在拯救经济的名义下,一切又重新开始。在这一轮救经济的行动中,中央决策短视,各地执行急功,市场上普遍近利,再次将中国流动性泛滥的问题予以强化巩固。
牐牐牐2010年是十一五规划的最后一年,是十二五规划奠定基础的一年,各级政府保持发展的决心不会有任何形式的动摇,“保持适度的通货膨胀”甚至会成为决策的应有之义。换言之,中国经济走向另一番的上升通道的主要证据,就是房价、菜价、油价等各种物品的价格上涨。
牐牐牐牪还苁鞘淙胄突故悄谏型,通货膨胀带给老百姓的,绝不是什么好事。尽管普通百姓的工资在2005年以来一直在增长,但是普通百姓的幸福感、购买力却没有增长。普通百姓将来的痛苦不会减轻,反而会加重。
牐 牐牰、下一个是谁:必然有人付出代价
牐牐牐牳母铮是利益调整,确乎不错。加减乘除,关键看加谁的、减谁的、乘谁的、除谁的。从大方向来看,中国的改革,就是一种以私有化为目标的改革。不管这道路多么曲折隐晦,但百川到海,始终绕不开这个核心问题。九十年代中后期开始的这场改革,几乎涉及所有企业,有的功败垂成,有的侥幸过关。最先丧失优先权的,是下岗的国有企业职工。2003年,这个群体退出了历史舞台,他们的利益问题成为历史问题。
牐牐牐牳母锝入一个新的阶段,新时期新问题,下一个被调整的,是谁?
牐牐牐牐ㄒ唬┕进民退是一种反动:民营企业家
牐牐牐2009年,全国部分地区和部分行业已经出现“国进民退”现象。或许,在经济金融危机格局下,“国进民退”是一种不得不的路径选择。但对于改革开放不过三十年,中间还有多次反复的中国经济而言,“国进民退”有着强烈的政治预示。在1989年乖乖交出产权的民营企业家们,虽然不用担心财产被罚没的风险,但被兼并重组的风险却正在上升。
牐牐牐犚徽撸市场经济这么多年,其因为法制不健全的负面效应逐步显现。在左派势力的大力渲染下,一切监管不严、法治不彰似乎都成了市场经济的罪过。在部分民众心里,回到过去威权时代似乎挺好,最起码,过一种被安排的生活,眼不见这么多不公不义!年内黄光裕案,拔出萝卜带出泥,好几位部级官员被牵涉出来;山西矿难频频发生,以至于重腕整肃煤矿产权的呼声一浪高出一浪,因此民资退出,国资接盘,山西启动了该省历史上规模最大的资源整合,办矿企业由2000多家减到100多家,年产30万吨以下小煤矿全部淘汰关闭。利益格局大幅调整。
牐牐牐牰者,年内十大产业振兴陆续出台,涉及钢铁、汽车、船舶、石化、纺织、轻工、有色金属、装备制造、电子信息和物流业。振兴带给业界的,基本都是国企扩张、民企消退的调整整合资讯。亏损严重的国有钢企,照样可以重拳出击,并购连连。比如山东钢铁对日照钢铁的重组。
牐牐牐牐ǘ)农民进城是一个陷阱:农民
牐牐牐犖蘼凼浅钦蚧,还是土地私有化,在当前的环境下,都是一种资本力量和国家力量的合谋,他们的目标是——将农民从世世代代生养他们的土地上驱逐(转移、吸引)出去。有点闲钱的农民,可以让他们住进城市早已设好的鸽子笼;没钱的农民,则让他们自生自灭在城市每一个肮脏的角落。具体观点,我在《被侵略的农村——怎么看待当前的城镇化》已经说得很清楚,不再赘述。
牐牐牐牬蠹移涫抵灰不断追问三个反问就可以得到答案:
牐牐牐犚皇钦府为什么不改善农村的各种公共设施,让农民安居乐业在农村,而只是将钱无休止地投放在城市?
牐牐牐牰是农民进城能得到像高级白领一样的幸福生活,还是只是去扩大城市金字塔最下面的一个群体?
牐牐牐犎是农民进城腾出来的土地,到底会给谁用?
牐牐牐 犎、未来
牐牐牐犚宦忠宦滞蹲食宥,如果是民企主导的,政府只要守住政策、土地、环评、信贷等法律规定的底线,重复建设又如何?民营企业家们又怎么可能违法违规?在这个增投资扩内需的时候,我不由自主地追奠起2004年倒下的铁本和戴国芳来。宏观调控,政府行政手段打压的,应该仅限于国有企业;对于民营经济,应该更着重于市场手段。但往往是,政府与国有企业本是一家,如何能够实施有效打压?要打压的,自然是体制外低层次的蠢蠢欲动者。
牐牐牐牳靡退的没隐退,该上台的没上台。2009年的投资也是这样,仍然是政府主导,这是根本的问题,民营资本最多只是推波助澜而已。有人感言的好:在产业政策上,中国始终有扇玻璃门——名义开放,实际限制。如果有些民营企业一时头热,以为真能进去,接下来就有好戏等着了。或许,太多人看到了戴国芳的代价。
牐牐牐犘蚁玻在有人付出代价后,中国终究有了进步。比如吃下沃尔沃的李书福,收购悍马的腾中重工,他们选择了曲线救国,而不是直接撞玻璃。
牐牐牐2009年过去了,“新华都慈善基金”天量捐赠开启中国慈善文化,文化膏药余大师却通过各种手段在努力争取财富……
牐牐牐牴去的都过去了,剩下两件悬念让我期待不已:一是重庆打黑中的李律师案;一是格力控告广州市政府采购不公案。
牐牐牐牰杂诶盥墒σ话傅恼嫦啵我们无法得知。或许,在这样的审判环境中,我们根本无法搞清真相。律师是什么人?律师就是在现有体制内,充分运用现有法律法规,尽全力为犯罪嫌疑人合法权益辩护、尽全力将国家公权之害限制在法律法规范围内的专业人士。国家制定法律,不是为了追求法治形式的完善,法律要求律师出庭辩护,不是要其充当“法治”水平提高的花瓶。重庆最高领导一声令下,山城遍地黑帮,全城上下必须来一场人民运动,把黑帮打个落花流水,这是对薄官员的打黑初衷的最善意解释。因此,重庆司法局才会要求律师们认清局势,顾全大局,配合政府打好这场仗。而李律师居然敢公然对抗当地最高指示,为犯罪嫌疑人提出种种无罪辩护甚至居然对打黑英雄们提出“刑讯逼供”等违法控诉,实在是太不识局势,不顾大局了!
牐牐牐牳窳κ侵楹R患矣判愕目盏魃产企业。在2008年广州市政府采购中心组织的一次投标中,广州格力以最低出价成为“中标候选供应商”,但之后却在集中采购机构组织评标委员会进行的“复评”中出局,出价最高的一家供应商中标。2009年,广州格力向广州市番禺区财政局投诉两次均被驳回,遂将维持番禺区财政局处理决定的广州市财政局告上法庭。格力状告广州市财政局,成了2009年一道独特的风景。不管胜负如何,这事肯定没完。
牐牐牐犖何关注这两件事?因为我们知道,在我们国家,个人对抗公权、企业对抗政府,绝对不会有好下场!远者是健力宝、华晨等企业,最近的是组织出租车罢运的黎强。吴晓波《大败局》中的无数案例都一再说明:在中国,民营企业家一定要低估自己的能力!
牐牐牐犖抑皇切挠衅谕:2010年后,法律或许可以真正成为法律,而不是政治或其他的附庸;企业家可以堂而皇之使用法律武器与政府周旋。如果真是这样,那么什么通胀、什么城镇化都不重要了,因为有了法治什么问题都可妥善解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