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第20天
昨日阅读3小时,累计阅读628小时.
1.今天你阅读到的有价值的全文内容链接
推荐:中金长篇:《主题研究 美妙居住,租房时代的全方位生活变革》
中金 10 月 31 日长篇,107页。主要观点如下所述,忽的蹦出个问题:房子是用来租的呢?还是用来住的?
租房市场的加速发展将成为宏观经济的重要增长动力。测算未来十年城镇租房人口将由1.5亿增长至3.0亿,对应租房市场面积及租金规模分别增至135亿平方米和7.6万亿元。期间租赁住房建设投资和租金消费预计将直接拉动GDP增速0.53~0.61个百分点(视5%-8%的GDP增速假设而不同)。
https://bbs.pinggu.org/thread-6725380-1-1.html
2.今天你阅读到的有价值的内容段落摘录
今天继续读:《一个投资家的20年》
一笔失联26年的投资
我们的作品会不会常存下去,就看它们会不会活在那一些我们从来不认识的人的心里。
2014年4月20日
又是人间四月天,“山色空蒙雨亦奇”的季节里,在西子湖畔见到了林徽因的纪念碑,镂空的别致,虽然没有像,却分明辨得出她年轻时的影,这是清华为了纪念其百年诞辰的作品。这个祖籍福建、活跃于北平、留学美国的女子却是出生在杭州。
她“是一位非常有社会责任感的建筑学家”(梁再冰语),与梁思成并称“梁林”。但人们更多乐道的是美女兼才女,提到诗歌,会即刻联想到徐志摩;提到“太太的客厅”,会想起费正清夫妇、胡适、沈从文、朱光潜等大师,连辗转颠沛却终身不离的老邻居也是清华大学哲学系的创始人。那是个大师辈出的年代,多是古今合璧、学贯中西。相形之下,我们的时间都去哪儿了?
像林徽因这样,将严谨的学术专业与浪漫的情怀,结合得如此美妙的的确少见。例如,在去山西考察古建筑的路上,林徽因写下:“居然到了山西,天是透明的蓝,白云更流动得使人可以忘记很多的事,单单在一点什么感情底下,打滴溜转;更不用说到那山山水水,小堡垒,村落,反映着夕阳的一庙、一座塔!景物是美得到处使人心慌心痛。眼看去的都是图画,日子都是可以歌唱的古事。”诗情画意消散了枯燥与颠簸,令读者忽有一种“想走就走的旅行”冲动。
林徽因在建筑、诗歌、剧作、散文界众多头衔之外,我认为她还堪称文学评论家。在纪念徐志摩的一篇文字里,她大约写道:“我们的作品会不会常存下去,就看它们会不会活在那一些我们从来不认识的人,散在各时、各处互相不认识的人的心里。”
这段文字很少被人提起,但却深触我心。社会的人情多是“五伦之内有亲情”,有多少人会考虑“那些散在各时、各处互相不认识的人”?当年巴菲特谈投资管理时,曾提到将投资者视为他将要出远门的姐姐。即便杳无音讯,失去联系10年或者更久,依然还有人在履行职责、坚守诺言。
至今马航MH370失联一个多月,依旧下落不明。但另一起失联26年的例子却有着另一番意外的结局。
1988年,台胞陈文德投资55万元人民币参与兴业银行成立,之后再无联系。在失联26年之后,陈先生近来重新出现,据媒体计算,该笔投资经过多年的送配分红,已经变成257.38万股,另外有488.60万元分红。根据目前大约10元/股的价格,总共价值约3000万元,升值约55倍。折合年复利回报为16.63%。有人根据统计局的数据,计算得出1988年到2013年累计通货膨胀率达397%,也就是当年的1元大约抵得上今天的5元。无论以何种标准看,这都是一笔不错的投资。
目前尚不清楚是何原因失联这么多年,但按常理推断,如果他天天盯盘炒股,估计赚不了这么多。今天科技的进步化遥远为咫尺,变漫长为刹那,带来便利的同时,令人们难以再静心平和。不久前,一个每天坐庄跟庄的大户满面疲惫地感叹:“现在社会太浮躁了。”
根据最新的年报(2013年),兴业今年每股分红0.46元(税前),当年55万元的投资本年度一年可获得118.39万元分红。将投资放在值得托付的对象上,时间会酿造一切,宁静致远大约就这样得到了。
漫步在西湖天地里,与神交已久的朋友相约,谈起当年“乘长风、破万里浪”的理想,推断未来关山重重之后的锦绣。脑海中忽然跳出“自非攀龙客,何为欻来游”这两句古诗来。既然不着急明天发财,何必急急忙忙、紧紧张张?
与“散在各处”、相识或不相识却志同道合的人同行,路途上的艰难或是层层风景,枯燥或是悦目怡情,一路行来,最终不经意间忽然发现财务自由的境界竟然也达到了。嘿嘿相视一笑,这便是我们心中的中国梦吧。
…...
3.今天你阅读到的有价值信息的自我思考点评感想
读完这段文字,心中不由一动:我每天发到论坛中的贴子,又会有多少为我所根本不相识的人读到并且有所收获呢? 当然这样的提问在杨老师是负责任,于我而言就显得比较“矫情屁事多”。自问这也算是今年初以来坚持充实计划的一点小的收获吧:心态上有所进步。感谢楼主开办的好论坛,而且还每天都坚持回复,打分,如果仔细算来的话,每天也是一个不小的工作量。辛苦了。
如果说几天前的一篇讲到银行股的浦发,今天又讲到兴业了,昨天约16元。在2007年10月份曾经达到过70.5元。从中能够得到什么样的结论也是基于个人对于A股市场的认识吧:有人愿意向巴老爷子学习,购买之后持有;有人愿意不断的炒来炒去。我的一位朋友做股票近二十年了,一直是拿自己的钱来操作,刚开始时有赔有钱,08-12年亏的不少,前两天再细聊,他也是综合收益每年超过10%了吧(没有细算)。现在已经很少做短线,一般会持有2年左右,做大的周期,每一次都差不多会翻倍。也有被套的,拿5-6年的。就硬扛。估计是没有在高点处买中石油。也算是一种模式吧。
离上一次到西湖边喝龙井已经有十年了,十年牛熊已经转换重来两轮了,一路行来,虽说没有实质性地亏钱,也没有赚什么钱,也许算是只赚了点经验吧。至少还活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