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版块 我的主页
论坛 经济学论坛 三区 马克思主义经济学
1496 1
2006-02-03
把资本看作人延伸了的手或者把人看作精巧的机器,前者类似马克思的观点,后者就是西方经济学的观点。

一个侧重从人的角度看问题,另一个侧重从物的角度看问题,其实不过是一体两面。两者都是对的,不应当存在东风压倒西风,或者西风压倒东风的争论。

那么凭借生产资料的私有,参与价值分配,是否合理?我觉得这个问题应当辩证地来看。我举一个极端不现实却很能说明我的想法的例子。

设10个劳动者每天生产10个面包,人均分配。某日,一劳动者发明一台面包复制机器,能将这10个面包变成30个。然后发明者分配12,其余每人2个。对 于这台机器是不是创造了价值,我觉得是不可回答的。为什么?如果每人吃一个面包都会撑得半死,你说这机器还有什么意义?可要是两个面包才半饱,是不是说机 器创造了价值呢?呵呵,在马克思的理论里面还是否定的。其中的微妙,说来话就长了,不明白的请参看《资本论》。

但是你要是把所有复制的面包都看作发明者的复杂劳动所得,倒也未尝不可,不过这样对于发明者来说,到时分配得太少了点。不幸的是,马克思连这样的发明者也一锅端了,用力过猛了好象。老马对资本家是恨之入骨啊,就差破口大骂祖宗十八代了。。。

但是如果发明者把技术传给他的后代,他的后代是不是应当享受同样的分配政策?所有反对的,恭喜你,你才是坚定的马克思主义者!这样的政策已经基本脱离了学术,是一个规范性的问题。

再说说怎么做。真正优秀的制度,是极大的鼓励这样的发明者,又有效地遏制不劳而获。这就是我们既要市场经济,搞私有制,又要坚持公有制,坚持按劳分配的原因所在。

写到这里,只想说一句:邓公英明!!!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全部回复
2006-2-3 12:00:00

建议把“凭借生产资料的私有,参与价值分配,是否合理?”作为题目讨论。

个人以为既然存在一定有其合理性。

合理之处在于,作为一种激励机制,鼓励剩余的财富转化为新的生产力,从而促进发展。价值的生产从来不是无风险的,所以投入意味着一定程度牺牲,将本来可以用于自身享受的财富投入到风险之中,需要预期的回报做激励。

我以为问题的焦点,不在于非劳动要素是否应该参与分配,而在于是怎样拥有的“非劳动要素”,对非劳动要素的初始占有是否合理。

发明创造而占有的非劳动要素,应当予以保护;遗产要限制;每个人天生就应当占有一定的非劳动要素,这是天赋财产权利;国家应当占有一定的非劳动要素,但以必须提供具体的公共产品为前提;靠武力占有,权力巧夺等的私有化,应当反对。

如果生产资料的初始分配合理了,参与新价值分配只能鼓励。

经济学的两大基本点是一定的偏好和一定的禀赋,然后探讨这一定禀赋的最优利用。但是经济学没有研究初始禀赋何以构成,应当怎样分布,不同的构成分布对效率和发展有什么利弊,这,我理解,应当是政治经济学研究的范畴。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相关推荐
栏目导航
热门文章
推荐文章

说点什么

分享

扫码加好友,拉您进群
各岗位、行业、专业交流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