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节 经济理论的核心思想与简单示例(有删节)
 
1、相关考虑
 
    一种经济理论,最好能让大家看明白,而不是弄不明白。凯恩斯就犯了这样的错误。他的《通论》前言第一句话就是“这本书主要是写给我的经济学家同行们看的”,结果很多经济学家都没彻底弄懂。不少人终生对凯恩斯一知半解。在宋韵声翻译的华夏版《通论》“译后后序”中,就写了经济学家陈家盛坦率地说“我一辈子都没有看懂这本书,无论是英语原文还是汉语译文。”
    这让人怀疑《通论》作者自己可能也是很多东西没弄清,所以要写得很晦涩。
    作者只在近年简单翻看过几次《通论》,浏览了最后结论部分,尤其是第24章的总结。只看几眼能懂的,不懂的不去看。也没有时间消耗。作者认为,虽然《通论》有瑕疵,晦涩难懂,但是在仅见的很小一部分,其中闪耀的星光,就足以照亮近代经济学历史。
    作者在前面各节费尽辛苦和笔墨以各种方法来说明和证明未来经济模式,可能还会有部分读者看不懂,看不明白作者真正在说些什么。——看了太多,反而糊涂了。
    那么,作者就用一道小学水平的简单算术题为例说明。好让大家基本弄明白。最好能彻底明白。
 
2、问题说明
 
    假定某大型企业生产一种产品,目前能保证让1亿人实现就业和转移就业。这里的就业是指在企业内部就业,直接从事生产和服务工作,工资收入由企业直接承担发放;转移就业是指在生产企业外部实现的就业,企业按全民经济模式的规则把企业的利润和税收上缴,用于在企业外部供养其它人员就业,从事其它方面的工作,比如包括公益性的工作。这种分配方式,可称为(企业的)一切利益属于全民。
    在1亿人就业时,生产这种产品的全部成本中,内部工作人员的工资占20%,原材料成本占30%,用于生产投资的设备和设施成本占20%,利润和税收则占30%。这里可以假定生产该产品的原材料、设施设备等投资全来自国外,需要出口本企业生产的这种产品进行等值交换。
    假定实现1亿人就业时,该产品的价格每件1000元,所有就业人员平均月工资为1万元(汇率按1:6,人均年收入约等于2万美元)。
    现在要提高生产能力,产量增加到原来的一倍,生产的原材料、设备设施等投资都需要相应提高。假定,这种产品产量提高后,产品销售价格提高10%;原材料的价格提高10%,生产使用的数量比例不变;设备设施等投资的数量需要增加70%,价格不变;企业内部工作人员的数量需要增加50%,内部人员工资水平提高20%。
    现在假定产量提高后,企业内部工作人员和外部就业人员就业工资收入仍然保持相同。
    问:产量提高到原来一倍,能让多少人在企业外实现转移就业?
 
3、问题解答
 
    1亿人就业,人均月工资1万元,则1亿人每月总收入是1万亿元。产品全部成本中,20%为内部人员工资,用于支付企业内部就业人员工资;30%为利润和税收,用于支付在企业外部供养的转移就业人员的工资。因为已说明企业内外就业人员的工资收入一致,则企业内部和外部实现就业的比例为2:3,在企业内就业40%,在企业外就业60%。即企业内部就业人员4000万人,总收入4000亿元;企业外部就业人员6000万人,总收入6000亿元。
    则根据产品全部成本中原材料成本占30%,设备和设施成本占20%,可知原材料的成本合计为6000亿元,设备设施的成本合计为4000亿元。则这种产品的总产值是2万亿元。
    这种产品价格是每件1000元,总产值是2万亿元,则共生产这种产品数量是20亿件。国内1亿人人均10件,共消费10亿件。因为另外10亿件要出口换取原料和设备设施等投资。
    如果产量增加到原来一倍,即生产数量从20亿件增加到40亿件,价格提高10%,为每件1100元,则总产值为4.4万亿元。
    原材料原来为6000亿元,现在数量比例不变,即数量增加一倍,价格上涨10%,则现在原材料总价值为1.32万亿元。设备设施原来为4000亿元,现在增加70%,价格不变,现在为6800亿元。内部员工原为4000万人,人均收入1万元,现在内部人员增加50%,工资增加20%,则4000×1×150%×120%=7200亿元。
    即总产值为4.4万亿元,其中原料1.32万亿元,设备设施6800亿元,内部人员工资7200亿元。4.4-1.32-0.68-0.72=1.68万亿元。即剩余可供分配的利润和税收为16800亿元。
    16800÷1.2=14000万人,按人均月收入1.2万元计,可在企业外供养1.4亿人就业。
4、结果分析
 
    1)可以看到,产能增加一倍,产品价格上涨10%,原料成本上涨10%,,人员工资上涨20%时,
    原来内部4000万人,外部6000万人。合计就业1亿人。
    现在内部6000万人,外部14000万人。合计就业2亿人。
    企业内外的就业人员合计,是原来一倍,新增就业1亿人。
    说明这种解决就业的方式,就业基本随产能增加而增加。
    
    2)可以看到,企业内部增加就业2000万人,企业外部增加就业8000万人。
    可以看出,更多人需要在企业外部就业。
    可以看出,如果企业利益由企业占有,或私人占有,就不能保证解决这么多。   
    这说明现有经济模式,即现行市场经济模式阻碍了解决全民就业。也说明,未来经济模式能更好地解决就业。
    3)虽然人员工资增加比例更高一些,但是由于设备设施的投资增加比例没有同步增加,就保证了企业内外就业人员总量也增加一倍。  
    这样的结果,说明形成了规模效应,投资成本减低。
    4)为思考方便,本题设定原材料和设备设施从国外购入。
    如果从国内购买,把购买企业外部原材料、设备设施所形成的就业也算进来,新解决的就业会更多。
    
    5)如果对相关数据做一些调整,还能有更多的可能性方案。
    比如,企业内外就业人员工资有差异。比如产量增加一倍,原料成本可能不上涨,而是降低一些。等等。
    其中一种可能性是,企业外部人员的工资如果不提高20%,还和原来一样是1万元,就能实现转移就业1.68亿人,多就业2800万人。
 
5、结语
 
    (1)作者在本章最后用一个比较浅显、相对贴切的具体例子,用一道简单算术题来说明未来经济模式的核心思想。这样的算术题如果给足相关条件,说明相互关系和相关概念,在中国会有不少小学五年级学生能得出完全一致的答案。
    (2)既然可实现生产能力扩大一倍,就业基本同步增加,那么产能扩大十倍以上,实现十亿人就业也应是同样过程。
    (3)剩下的问题,就是如何保证让这样的算术题在现实中实现。  
    (4)本篇后面章节就是给出具体的方案、措施、方式、方法。
                                      【2014.2.8 23:16 整理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