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分章 国有企业和国有企业问题
【87:4.12.8.3】
第9节 中国亟需国退民进吗?
【87:4.12.8.3.9】
9.1 关于国有企业的争论
在国际上,在国内,关于国有企业的讨论从未停止。近些年,有关国企的争论愈加激烈。作者近年就收集了近百篇与国企和私企相关的文章,看到的这方面文章更是不计其数。
有一些文章很有价值。有些文章的观点虽然不一定很正确,不一定全正确,但是在文章中反映了问题,为未来解决问题提供了参考。例如,《“30%”的秘密:国企给大家“交”多少钱》、《打压中国国企,救不了西方经济》、《媒体称目前国企收益仅0.66%用之于民》、《中国央企改革事关大国兴衰》、《中国奇迹是如何出现的》、《境外国资已超12万亿 国企管理层腐败导致巨额损失》。郑永年2013年所写的《中国国有企业的命运》一文,对国企面临的问题进行了全面总结,不过没有给出解决办法。
收集的文章中,有些文章主张国企私有化、国退民进,例如,《危机即将爆发,中国亟需国退民进》、《13万多家中小国有企业应该彻底的民营化》、《科尔奈:改革不要停步!不要走回头路!》、《撒切尔夫人的私有化政策影响深远》、《建议降低国有控股比例至29.9%》、《国企的问题是到底谁是老板》、《国企做大做强是对市场经济最大破坏》、《国企主导不可能有公平竞争》。这些文章也是有价值的。从中可以了解、可以清楚提出私有化、国退民进的理由和原因,进一步认识国有企业存在的问题,有利于寻找真正的解决方案。
还有一些文章可以让人了解情况,了解各方面的思想,有些观点和观念可以促使人深入思考一些问题。比如,《私企公积金缴存率不足20% 被指再造所有制不公》、《私企老板能不涨就不涨 国企不敢涨》、《国企私有化才是最大腐败》、《逼近四千员工退股 变国企改制企业为家族企业》、《多地中小企业主资金链断裂被迫跳楼跑路》、《中国企业家的功绩、处境和命运》、《中国企业家没有“原罪”》。
9.2 为什么有些人主张国退民进?
近些年,有不少人主张国退民进,有一些是在学术界、企业界、商界赫赫有名的人,甚至一些ZF机构内的专家也认为应该如此。
为什么主张国退民进?无疑主要是因为目前国企存在一些问题,经济发展存在各种问题,面临发展难题,需要寻求突破,解决出现的问题。
当然,除此之外,还有其他一些原因。有一部分人主张国退民进,有利益的因素。一些私营企业主张国退民进,是希望自己的企业有更大发展空间。这时,国退民进之争实际是利益之争、立场之争。
国外一些国家、一些跨国企业、一些经济理论界人士要求中国国退民进,更多也是因为利益和立场。
有人指责国内一些人是站在国外一些国家、一些企业的立场,为国外服务。作者觉得,这样的人可能有,但是应不是主流。
作者更倾向认为围绕国退民进出现的争论是理论之争,学术之争。参加讨论的大多数人都是希望中国发展更好,认为自己的主张代表着正确的方向。
不过,认为自己正确却不一定真正正确。自己没有意识到,自己已经受到误导,而且(或者),自己可能正在误导他人,误导外界。
有些人没有认识到,因为国有企业存在不少问题,就提出国退民进或者国企私有化,是只看到了表面的问题,没有看到国企对中国的重要意义,没有看到国企对未来的重要意义。没有想到,国退民进、国企私有化,就像倒洗澡水,把盆中的孩子一起倒掉。
出现这些问题,出现这些争论,关键在于缺少真正正确的、成熟的、可行的、全面的、权威的理论(包括经济理论)对国有企业进行指导,也缺少有效的制度、机制、方式对国有企业进行约束。
西方一些相关的经济理论也不是很成熟,很完善,很正确,其中实际存在不少错误和谬误,许多地方比较模糊,并不清晰。
例如科尔奈的短缺经济学,前面所列文章中就有一篇介绍他的主张。在20世纪80年代,在当时的背景下,科尔奈的短缺经济学可能对中国有一定启发,有一定意义,但是,今天依然依此发展,就不一定合适了。科尔奈错在把(社会主义和国有企业)不成熟时期的阶段性现象放大到永远,所以他的结论必然不是正确的。他没有从不成熟中看到萌芽,没有看到未来可完善的前景,所以把未来完全看反了。所以给中国提的建议是与正确方向完全相反的建议,实际是在误导中国,却有不少人把这种观点奉为权威的观点。
在中国,有不少人信奉西方一些不成熟的经济理论,受到各种误导。有些人有时到了盲从的程度。部分因此,在国退民进问题上,形成一种大的思潮和攻势。
但是,并不是讲得多的就是真理,有时恰恰相反。国退民进就是这样。
9.3 中国亟需真正的国退民进
中国需要真正的国退民进。真正的国退民进是指国有企业退,民有企业进。
国有企业可以适当退,但是民有企业必须进。国有企业逐步退出、改造成民有企业,纳入新体系,让国有企业的利润和利益真正属于全体人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