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固定成本、销售成本分摊会影响价格,内需不振、出口量大导致分摊在出口商品上的固定成本较低,另外由于国内物流费用、销售费用、腐败等公关费用会平摊到成本中,导致国内总流通成本过高,其中销售费用除了流通中的收费等等,各级分销渠道建立的公关费用也是不小的成本,这些多余成本会分摊到每个消费者头上,导致了国内的平均销售成本高于出口产品。
2、促进出口的政策作用。由于国家有出口退税等促进出口的政策,进一步导致了出口成本较低,促进出口的同时也压低了国外产品的商品价格。
3、全行业产品中,只有制造环节是大部分中国制造业出口商所进入的环节,而产品设计、销售渠道等高附加值环节均为国外公司把持,制造环节技术含量低,参与竞争的公司多,而且绝大部分是同质竞争,导致互相压价,最后国外销售公司获利、国外消费者获利。举例说明,沃尔玛圣诞前夕采购中国玩具制造商的产品,产品总量大,各家中国玩具制造商竞相压价,即使出价低于成本,也会签单,因为如果没有大量订单,固定成本停滞导致的经济损失更大。
4、出口导向的公司和国内市场导向的公司不能随意转换,因为销售渠道的原因,一般做出口的公司很难很快转内销,所以楼上很多直接讨论固定陈本的分摊在生产出商品后已经完成是不合适的,出口、内销是两个不同的系统。显然除了生活必需品外,中国中产阶级的缺失所导致的消费量和出口消费量的差距是很大的。
5、另外分析进口商品的价格,刨除成本不谈,由于外国出口中国的公司,如奢侈品公司、汽车公司、名牌服装公司,他们已经占据了全行业的绝大部分环节(除了制造环节),他们可以获得超额的利润,另外与这些公司在中国的定位有关,中国社会是两头大中间小,这些商品只服务于先富裕起来的那部分群体,很多外国公司在中国制定了高端战略,攫取高额利润。例如哈根达斯以及宝马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