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谢斑竹的MONEY,我争取近期贴一篇我的论文作为参考,这里先简单说两点:
第一,庇古<福利经济学>一书中核心的观点是把一部分富人的财富转移到穷人手中可以(但不是必然)促进社会总体的福利.这个观点我并不完全赞同,因为庇古的所谓财富很大程度上就是指收入,而正如马克思指出的,真正的问题并不在分配而在生产领域.但是,如果仅仅从西方经济学的逻辑来看,这一观点无疑对缓解社会冲突乃至降低由此造成的巨额的社会成本支出有着积极的作用.不管庇古的具体论证(比如外部性的种种故事)存在什么问题,这一观点的积极意义不应该抹杀的,而且也无法抹杀,因为已经得到广泛的实践.如果说要发展的话,应该是在庇古提出这一问题或者思路的基础上进一步扩展到生产领域,这是马克思主义经济学所主张的,当然,当代马克思主义在这方面的思想与研究还很不成熟.
第二.制度经济学,继承了奈特的思想,从产权着手,对庇古提出上述思路的前提理论假设,也就是庇古的外部性理论提出了质疑,这一点无疑是对的,因为外部性概念本身其实其实就是一个圈子,这个圈子把所谓的社会成本问题给突出了出来,但是这个圈子究竟是什么,庇古并没有给出真正的解释,而只是用若干故事诠释了一下,但是西方制度经济学,尤其是在张五常那里试图通过把庇古作为工具概念使用的这个圈子取消掉来取消庇古所要讨论的现实世界中的社会冲突以及由此形成的巨额社会成本支出,我觉得这其实不是进步而是退步,不是象他们标榜的那样进入真实世界的经济学,而恰恰是制造了一个新的经济学的梦幻世界,这个梦幻世界是靠什么支撑的呢?就是交易费用概念.就我个人而言,一度对交易费用概念也很崇拜,但是经过这几年的冷静思索,我觉得交易费用概念虽然是有价值的,但是却被赋予了太多这一概念自身所不能承担的使命.交易费用概念最多代表认识现实世界的一个新的角度,而究竟应该如何从这个角度认识现实世界,这一概念却不能给出任何确定的原理,因为交易费用概念本身也不过是这个现实世界的一个图腾而已.关于这一点, 关于这一点,可以参阅刘元春的著作<交易费用分析框架的政治经济学批判>,经济科学出版社2001年版.
暂时就说这么多吧,随手写的,请多指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