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即打开
(五)
就在三峡大坝全面建成的时候,怒江上的水电站正开始紧张的建设。看来社会和舆论的一片反对声并不能阻止这项弊大于利的工程。
在累死怒江这样的河流上修建水坝,防止地质灾害的投入必然是巨大的,水库使用年限会因泥沙淤积而缩减。水库投资的经济合理性也大打折扣。地质专家早就提醒水电施工将进一步破坏沿岸山坡的平衡,从而引起大规模的滑坡,甚至威胁电站安全。
《中国国家地理》杂志曾在一期报导中提到:“2005年,在位于滇藏边界的石门关到松塔材一段时,只在碧落雪山一侧看到了两处探洞,高黎贡山的悬崖峭壁和高山植被依旧保存完好。到2006年,大规模的勘测已经展开,两侧山体开凿了长长的施工小道,怒江上架起了施工桥梁,炸山的闷响声不时传至耳畔。松它水电站的指示牌就竖立在高黎贡山自然保护区的警示牌旁,一边严禁任何人破坏自然保护区,另一边却准备建设一座拥有307米大坝的龙头水库。”
虽然一直有学者声称怒江实现水电开发的主要墓地是为了实现这里人民的脱贫致富,但事实并非如此,沿江一带的梯田每亩地收获农作物的产量比坡地高出许多倍。一旦梯级开发计划实施,临江坝地将大量被淹,人地矛盾将严重激化。
于此同时,水电开发将对怒江和虎跳峡的自然景观、生态环境造成一定影响。三江并流景区之所以能入选世界自然遗产,只要是因为其重要的地质价值、生物多样性、高山峡谷的自然美学价值,以及独特的民族文化价值。怒江梯级水电站建成后,奔腾的大江将变成13个首尾相连的人工湖,生物环境完全改变。金沙江中游有三座水电站位于三江并流区域内,其中上虎跳峡水电站建成后,将对虎跳峡举世闻名的惊险、雄奇。壮美的自然景观造成破坏,对多种类型生态系统将产生不利影响,虎跳峡上游沿岸的文化和历史景观也将被淹没。这势必对三江并流世界自然遗产的真实性和完整性造成损害。
开发水电是为了更好的利用自然资源,让当代和后代人能更好的生活;守护江河,保护生态环境,传承自然和文化遗产,对今世后代的物质和精神生活同样有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价值。我们只有按照科学发展的原则,将不同的利益诉求纳入决策考量,科学的看待建坝对环境和社会的影响,确立水电开发的生态底线,才能最终在江河利用问题上求得发展和保护的平衡,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
(六)
作为中国南北方的分界线,淮河自古就是有名的繁华之都。而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的淮河治污工作,在今天看来似乎没有多大成效,改变的只是岸边的小厂由公开排污转为秘密排污。我记得在2000年看过的一则外国报道称淮河为“死亡之河”。因为那里的排污登峰造极。这似乎比莱茵河“欧洲的臭水沟”的称号更让人胆颤心惊。
问题的严重性不仅是称呼,还在于为了治理污染,国家投入巨资(新华社记者说是600亿元,有人说是200亿元),10年过去了,污染依旧。
还是援引《中国国家地理》杂志中的一段话:“从淮河上游正阳县附近的江湾大桥上看去,淮河的水面漂浮着黄色的泡沫。几个挖沙人说,现在的水还是好的,如果一下雨或一发水,上面的水库就会乘机向下放水库里积聚的污水。那时的水都是黑的。”看来水库不仅拦截河流,也拦截了排污通道。淮河流域上千座水库的库底积聚了多少被污染的泥沙?这些污泥将来怎么办?国家为了治污把当地很多农民开的小厂关闭了,但对大企业无可奈何。这样连洪平都做不到的治理,还能称之为治理吗?
(七)
现在的中国,水利工程除了三峡电站之外的莫过于规模更加庞大的“南水北调”。它几乎涵盖了整个中国。我不想多说,只是提几点建议。
1. 南水北调工程应定位于恢复和改善黄淮海平原的生态水资源,而不是以城市供水为主兼顾航运。
2. 固然,红旗渠精神是值得我们学习的,但红旗渠浇灌了几十万亩农田的效益却是以漳河水的断流,以及下游古城沧州一带无水,百姓吃深采的地下水导致氟中毒为代价的,孰得孰失。同样的道理,中线工程调汉江的水来华北,是以牺牲汉江为代价的。
3. 西线工程隐忧:第一,调水枢纽淹没范围大,《西线调水规划》中对移民数量和淹没面积的统计数据模棱两可,两个极端的数据往往相差巨大。而且雅砻江大渡河5个枢纽所淹没的土地是富饶的河谷农牧业区。再加之高坝大库容,水库回水距离长,坝上河谷台地和河谷耕地牧场几乎全部要被淹没。第二,生态演变不可逆转。由于调水枢纽拦截了上游区60%~70%的水量,而下游相当距离内又少有径流注入,导致枯水期近坝河段容易断流。而且三峡大规模的枢纽工程和长距离的输水势必会引起区域气候改变和生态系统的变化,导致紧邻的横断山脉仅存不多的生物多样性避难地又面临新的致命的伤害。
(八)
高坝无论对于防洪还是发电都是弊大于利的。防洪方面,加高加宽堤坝是在和洪水赛跑。两岸的提防会越来越高,因为河流没有足够的空间,河流所携带的泥沙必然要在河流里淤积,推高河床,也就随之推高水位,这就需要再加高大坝,如此反复人类人类终究会失败的。水电方面,高坝虽然蓄水多,但是淹没的耕地多,移民多,而且不安全,影响了航运。即使设置船闸,而增加通过船闸的时间。因此高坝是有很多弊病的。
在我看来,黄河第一任“河官”王化云踢出的“宽河固堤”是符合河流规律的高明治河之策。
在移民问题上,我们奉行的是功利性原则,“只要能为集体,为多数人带来幸福,就是善的。”如果我们转化视角,如果我们相信“以人为目的,才是善的,对的,以人为达到目的的手段就是错的,不善的。”那么我们就不会对移民的苦难无动于衷。
据权威数据,建国以来全国一共有1600万的水库移民,其中有1000万到现在还处在贫困线以下,超过60%。这应该值得我们深思一下,到底哪些是该做的,而哪些应该避免。
黄河的主要问题是泥沙,这是人们听到的最多的话。但是黄河里面也有鱼,也有其他水中生物,在黄河的许多水利工程和治黄措施中却没有考虑到黄河水中的鱼和其他生物,在水库调水调沙的突变中,许多鱼因为水中氧气不足,被迫付出水面。沿岸百姓也纷纷到岸边抓鱼,这到底是好的现象呢还是不好的现象?!
全新的时代,水的管理,一个“流域”就是一个大的生态系统,彼此息息相关。比如,长江的三峡大坝会影响上海的长江入海口;在黄河上,宁夏农民引黄灌溉的水量与济南处的黄河是否断流密切相关。依此类推,黄河和淮河的事情应由流域内各省的省长或副省长坐在一起来商讨,如果他们不参与,水利部的流域委员会做出的决定,他们能执行吗?
在中国的河岸边,是整齐划一的标准化大堤。我们很难从中感受到河流的美,难道这就是我们所必须和经历的发展阶段吗?而相对的。在京杭大运河苏北运河上,国内首次提出的“生态堤坡”将在此实施。建成后,不仅大大降低堤坡建造费用,还能为市民提供一处水边风景。
1977年,时任清华大学教授的黄万里曾提出一个“分流排沙”的治黄策略,不妨一试。即在黄河两岸开二十几个口门,各连通原有排水河道,口门在限制宽度下全部打开到底,固定好各分流河道复试断面的两岸,使水沙能保持於滩刷槽。每条分流河道又可分出若干水道,皆设口门控制,淤灌两岸耕地。分流渠道遍及华北。这样下游两亿半亩耕地得以淤灌改善土质,充分利用泥沙资源,此时泥沙淤积只嫌不够,不嫌太多,也不再仰求中上游水土保持,下游不再要求整治河道、河口;分流后,干流河道拉槽排沙,防洪能力大增,且汛期各口门大开,削减洪峰,也毋需加高堤坝。
(九)
河流是我们的鲜血,河流是我们的生命。
我们只有珍惜大自然的水利之福,才能令子孙万世永享其惠!
部分数据采自《中国国家地理》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全部回复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相关推荐
栏目导航
热门文章
推荐文章
扫码加好友,拉您进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