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版块 我的主页
论坛 休闲区 十二区 跨学科讨论区 哲学与心理学版
849 0
2018-12-08

4127.关于小行星带和光环的思考

2018.12.8

分析《元素周期表》,我们可以发现核外电子数量等于核内质子数量,等于元素序号。据此,我提出了正负电荷对偶聚集的客观规律,相对科学的解释了核外电子现象和星系形成的原因。

当我把目光转向太阳系巨行星的时候,曾经一度陷入困惑:太阳系巨行星包括木星、土星、天王星、海王星,每一颗都拥有数十颗卫星,全部拥有光环,难道它们拥有那么多对偶层次吗?

仔细辨认,我发现太阳系巨行星每一颗都拥有四颗主行星,其余的卫星,包括光环,都可以归入小行星带的范畴,类似太阳系木星和火星之间的小行星带和太阳系边缘的柯伊伯带天体。

小行星带不是由一颗行星撞碎形成的,而是伴随主星对偶层次形成的。开始呈弥散状态,渐渐聚集成带,最后凝聚成一颗或数颗星球。

小行星带的所有天体都由相同物质组成,或者是正物质,或者是反物质。属于太阳对偶层次的小行星带一定由正物质组成,属于太阳系行星对偶层次的小行星带一定由反物质组成,因为核外电子的属性必定与核内质子携带电荷的属性相反,电量相同。

据此,我提出了太阳系巨行星与太阳同期形成的观点,提出了星球内部的层次存在内核分裂和层间分裂的可能。

这里需要特别说明的是:太阳系范围较小,主要行星都是单轨单星。银河系范围较大,太阳轨道达十几万光年,物质收缩不可能聚集到一点,所以都是“同轨多星”,相对独立的磁场可能导致主星对偶层次的分割,出现类似大蒜和石榴的结构。

以上都是我的推理,仅供参考。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相关推荐
栏目导航
热门文章
推荐文章

说点什么

分享

扫码加好友,拉您进群
各岗位、行业、专业交流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