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经济正在飞速发展,这是有目共睹的。在国民的欢呼雀跃声中,我们也可以听到来自内外两方面的疑虑和担忧。有的是真切的:中国经济的高速发展能够维持多久?对世界经济会带来多大影响?也有一些是别有用心地提出中国威胁论。我们该如何看待这些问题呢?恐怕答案要从民生中去寻找。
中国经济发展的目的是什么?是为了全中国人民能过上幸福、平和的好日子。这便是民生。正是在这个目的的指导下,我们才通过经济、政治、军事、外交的各种手段来创造一个良好的国内外环境,逐步改善人民的生活水平,提升百姓的文化素养。由此也可知道,中国经济是要努力走可持续的发展,而不是期待一次性的破坏性发展;是要努力保护和巩固已取得的成就,而不是要威胁什么。总之,中国经济的发展是要以民生为纲的。
在明确了中国经济的发展目标后,就必须考虑如何在民生原则的指导下发展中国经济。这就要求我们面对国情,冷静地分析问题,而不能一味地只看到一些数字的变化。几十年前的历史已经证明:“人有多大胆,地有多大产”的主观意愿是不能改变客观规律的。从现实考虑问题也就显得尤为重要。
既然经济发展的目标是全民的福祉,那就是关系到百姓的福利问题。无论是GDP还是GNP都知识经济总量的反映,即便是算人均,也不能反映福利状况。一个拥有十个苹果的人和九个饿肚子的饥汉站在一起,平均也有一个苹果,看似大家都不会饿肚子,但那不是实情。在中国,贫富差异的迅速扩大也是不可否认的。GDP的年年攀升是否带来了社会福利水平的提高呢?
以医疗改革为例,越来越多的人看不起病,有病不敢医,恐怕这种不成功的改革只能使社会福利有退无进。世界卫生组织曾经对新中国建国初期采取的预防疾病、普及最基本医疗保障的做法表示赞赏,并积极推广,而我们却很快走到了这种做法的对立面。医疗费用的飙升、医疗资源分配的不均衡与没有把民生原则作为指导有密切联系;盲目的与世界、与美国接轨而忽视中国的国情对社会福利没有丝毫好处。
对于农村人口,福利可能更是一种奢望。作为还没有纳入社会保障体系的人群,一切天灾、人祸的大部分损失都得自己承担。虽然国家在这方面已经做出了很大的努力,但是毕竟要改变现状不是一朝一夕的事。农村问题还将继续成为中国经济发展应关注的一个焦点。
基于民生,就业问题是比福利更有效的解决百姓生机的大问题。这就牵涉到了企业的概念。将国有大型企业搁在一边,暂且不谈,中小企业是容纳百姓就业的重要部门。然而他们的发展也是困难重重。这几年的国有企业重组、合并以及国有转民营,虽然打破了国有企业职工对国家的依赖,让竞争机制促进生产力的提高,但是长期形成的企业制度使得基层的转变很困难。技术人员“老龄化”,而大学生有不安与所提供的最初几年的低薪,骨干人员向合资、外资跳槽。留不住人成为中小企业最痛苦和无奈的现实。而民营企业的建立也往往缺乏指导,自生自灭。不少企业在竞争中只能以降价、薄利等低技术手段苟延残喘,最终眼睁睁地被吞没。是也是最后的遗留问题。
我并不是说竞争不好,而是如何合理引导竞争,对企业做正确的指导和扶持。有些事情单靠一个刚刚手术过的病人或是刚刚产下的婴儿都是不能完成的,必须要有护士和母亲的帮助。从上海轻工业局被决定撤销到最后不得不保留一部分的短短两年历程,可以看出有些决策还太轻率,别国可以做的,我国不一定合适。要有取有舍,衡量国家、百姓的承受能力。
在民生原则指导下发展经济,海底会到资本上来讲问题。近几年,不少经济学家担心中国走英美式的自由主义市场经济是否会出现问题。所谓自由市场经济就是充分相信市场的能力会达到平衡,尽量发挥资本的优势促进经济增长。但是一旦出现经济增长率低于利息率时,国家就必须背负偿还债务的责任。而还债的钱去之于大众,归之于少数人,这就形成了财富的集中,加剧了贫富差异,更导致国家经济发展的衰退。关于这个问题,德国经济学家格罗·詹纳在《资本主义的未来》一书中做过精彩的描述。虽然目前,中国应该不存在这个问题,但是一旦出现经济增长放慢,情况就不一样了。问题的解决还需要研究。
关注民生,应是一个经济发展的出发点,我们应该承认,任何时期经济发展都会存在问题和风险。在不否定已取得的成绩的同时,我们似乎更要冷静地面对现实,思考经济发展的未来。无论如何,经济与每个人息息相关,每个人都有权利、有义务关注经济发展。而经济发展也只有在切合民生时才是真正健康、有意义的发展。愿中国经济发展能沿着这条路越走越稳健。
2006年2月4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