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者没有弄错,标题是饶毅,配照片是施一公。2010年1月6日的《纽约时报》刊登长篇文章—-《对抗趋势:中国吸引海外科学家归国》(Fighting Trend, China Is Luring Scientists Home),文章以海归科学家施一公和饶毅为例,分析了海外华人科学家归国现象,称中国正大力发展科学,以期缩短与世界科技强国之间的差距。原文在此:http://www.nytimes.com/2010/01/07/world/asia/07scholar.html,笔者翻译节选如下。
2008年,普林斯顿大学的分子生物学家施一公获得了马里兰的霍华德休斯医学研究所的1000万美元研究经费。美国科学家们对此不那么惊讶,因为施一公的学术成就有目共睹,在普林斯顿,他的实验室占据了一层楼并且年度预算就达到200万美元。
让所有人都意外,最后震惊的,是几个月后,在美国居住了18年并已经入籍的施一公博士宣布他拒绝这项研究经费,离开普林斯顿回到他的中国母校清华大学,全职担任清华大学生命科学学院院长。引述普林斯顿物理教授Robert H. Austin的电话采访:“他是我们的明星。我觉得这(个决定)彻底疯狂(He was one of our stars, I thought it was completely crazy)。 ”
施一公怎么说?在清华的办公室,面对涌来的访问者,他说:“直到今天,许多人都不理解我为什么回中国。特别是在我的位置上,放弃现有的一切。”
不过中国领导人不这么认为。面对过去三十年改革开放期间中国人才外流的局面,中国现在开始运用自己的财政资源、广阔的机会和民族自豪感来吸引海外学者和科学家归国。
也许西方世界对于很多从事研究的中国学者而言,仍然更有吸引力。不过施一公博士和其他一些顶级科学家的海归,标志着中国缩短与世界先进科技水平差距的进展比许多“专家”们预料的要快得多。
中国对于研发的投入稳步增加,目前已经占到GDP的1.5%。美国的这个数字是2.7%。不过中国已经远远高于绝大多数发展中国家了。中国科学家们的竞争压力也比国外同行大。过去十年,中国论文数量翻了4倍;2007年论文总数已经仅次于美国。仅在纳米技术上中国就有五千名科学家从事研究。
笔者认为:中国论文数量的增加是好事还是坏事还很难讲,SCI和EI的无限夸大和不当奖励让很多研究者失去了方向,专找冷门的SCI杂志投稿,中了以后还可以拿奖金……国外有人说SCI是Stupid Chinese Index。
笔者注:原文是这样的:In a posting in 2008, Liu Zhongwu, a professor of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at South China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said that Dr. Shi should be excluded from any projects that touch on China’s national interests. “Bear in mind, he is a foreigner,” he wrote. 这个Liu Zhongwu是不是这个人:http://www.mmff-scut.com/news_view.asp?newsid=1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