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一国或地区面对突如其来的危机时,公共财政首先承担起危机管理的财力保障功能。危机的反应、处理系统的运作,人员的培训及技术的投入,物资准备的建立和调度等,需要庞大的开支,是单位和个人无法满足的公共需要。此时,只有通过投入和增加政府公共财政支出,提供公共产品,才能满足解决危机这一社会公共需求。同时,政府支出的增加,能够弥补由于其他支出减少导致的国民收入下降,实现均衡国民收入。
美国的次贷“飓风”,引发了国际性金融危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正面临着复杂而严峻的形势。对国内外经济形势作出判断与预测,并在立足国内外实际的基础上作出科学的财政政策决策。去年11月,中国政府果断决策,迅速出台扩大内需、促进经济增长的十项措施,及时制定完善了一系列保增长、扩内需、调结构的政策,形成了系统完整的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增长的一揽子计划。
财政政策:
1.宽松的财政政策:减少税收(已实施了证券交易税的下降和利息税的取消),扩大政府支出(40000亿拉动内需正在实施中);
2.促进对外贸易:进出口行业是首当其冲地受到影响,并且从业人员众多(据统计已达亿人)。一是增加出口退税;二是人民币升值,都是增加出口竞争力的手段;
3.减少企业负担:劳动法的调整等;
4.加强公共财政的社会保障/医疗等方面的支出,保持社会经济发展环境的稳定;
2008年度中国财政支出特征
1.财政支出增长速率加快。自2005年起,至2005年起一直保持19%以上增长速度,在07年和08年两年更分别达到22.6%与25.4%的高增长率。到08年其支出规模高达62427.03亿元人民币。
2.支出结构进一步完善。2008年,中央财政安排用于“三农”的各项支出达到5955.5亿元,比上年实际增长37.9%,拉动财政支出增长3.23个百分点,主要用于增加对农民的补贴,大力支持农业生产,加快发展农村社会事业。全国财政安排教育支出9081.95亿元,增长27.5%,拉动财政支出增长3.87个百分点,保障教育优先发展;安排社会保障和就业支出6684.33亿元,增长22.7%,拉动财政支出增长2.44个百分点,重点支持完善社会保障体系、促进就业等;安排医疗卫生支出2499.06亿元,增长25.6%,拉动财政支出增长1.00个百分点,推进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等。以上四项主要民生支出共计24220.84亿元,占当年财政支出38.8%,合计拉动支出增长达10.54个百分点。
3.支持比率发生变化。08年1-12月累计,全国财政支出执行初步统计数为62427。03亿元,同比增长25.4%;全国财政收入执行初步统计数为61316.9亿元,同比增长19.5%。可看出,在本年度,财政支出无论在支出规模上还是在增长速度上都高于财政收入。自1990年到2008年期间,我国的财政收支规模,在这19年间就只有2007年政府出现财政盈余,而其他年份皆得赤字记录。国家财政在经济发展中的拉动作用源远流长,且我国本阶段工业化,社会化,城市化等要求充足的财政支持,所以这些年间的财政赤字的产生有其合理性。而2007年的财政盈余自有其本身特殊性(经济增长周期的峰值年份,股市火暴,房地产陵园交投畅旺,金融流动性偏多等等一些因素)。而08年,财政之所以再次录得赤字,反是由于08年经济增长在经过07峰值后,进入转折阶段,呈续季减缓势头,直接导致财政收入的税基和费用类支出减少;而08新企业所得税法实施,证券印花税税率下调,个人所得税费用扣除标准提高等政策的调整进一步显现减收效应。相对的,国家为刺激经济增长,加大了经济方面的财政支出规模,加大了公共设施的建设,其数额客观。另外,政府正大力支持和保障民生,加大教育,医疗,社会保障等方面的支出力度,同样数额客观。还有,年初的北方雪灾以及四川大地震两方面的灾后重建事宜极力要求政府财政支出的主导参与,由此,同样是此消彼长,08年的财政收支回复赤字水平,以-1110.13亿报收,尚算合理,相比之前年份的赤字水平,尚有足够提高空间。
4.对整体经济的支出弹性方面。2008年财政支出达62427.03亿元,同比增长25.4%,其增长速度大大高于同年GDP的9%水平,在本轮周期中其财政支出对GDP的弹性系数一直大于1,而增长速度一直呈近线性单调递增形式。2008年的我国的财政支出占GDP的比率达到20.76%的18年高位,显示我国财政对经济掌控程度明显提高,而虽然2008年财政收入逐季减少,但财政实力无论从资产积累还是从资本筹集方面依然充足,在且财政支出对GDP比率相比大部分国外经济体仍然有相当调升空间, 这意味着在目前关键时刻,当需要出台更大的刺激增长的政策时,我国财政完全可以通过一定的赤字政策来保增长。4万亿拉动内需由此而来。
2008年全国财政收入为61330.35亿元,同比增长19.5%,完成预算的104.9%。
2008年国民经济总体保持平稳较快发展,基本实现增长较快、价格回稳、结构优化、民生改善的目标。按国家统计局在2009年1月的初步核算结果,全年国内生产总值300670亿元,比上年增长9.0%。分产业看,第一产业增加值34000亿元,增长5.5%;第二产业增加值146183亿元,增长9.3%;第三产业增加值120487亿元,增长9.5%。但分季度看,一季度增长10.6%,二季度增长10.1%,三季度增长9.0%,四季度增长6.8%,续季减幅显著。
2009年度我国财政状况:财政收入显著下降,财政支出显著增长,财政支出压力增大。财政收入支出出现相逆发展,入不敷出迹象明显,收支矛盾突出, 财政帐户的正常运行将必然遭受一定影响。财政结构将进一步向民生项目、经济项目倾斜,两者总百分比将稳健上升。财政区位分布不平衡加剧,部分地区财政支出与财政能力不平衡加剧。
财政支出政策对经济发展方式具有重要影响作用
1.经济增长方式,是指各种要素的分配、投入、组合及其推动经济增长的模式,它决定着生产力的整体效能和发展情况,反映经济增长的实质内涵。在中国主要面临着有效需求不足的背景下,从政府支出结构(包括与税收政策配合)角度调节总需求、促进财政政策对经济发展和发展方式转变尤为重要。
2. 公共支出具有拉动经济增长的积极作用。有效需求不足时,对经济增长产生正向作用的诸多因素中,公共支出影响作用最大。
3. 财政支出结构影响经济增长结构和质量。财政公共支出结构是指各类公共支出占总公共支出的比重,反映了政府动员社会资源的构成与程度,其对市场经济运行、经济增长结构的影响可能比公共支出规模的影响更大。财政支出中各项支出的产出弹性不同,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大小并不相同。财政支出结构调整会对经济增长结构变化、增长质量产生显著影响。
4. 财政支出方向调整对于转型期中国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具有特殊意义。在经济转型期,中国经济发展面临的发展方式问题无法完全依靠尚不成熟的市场自身来熨平。因此,发挥政府之手来化解发展方式落后与市场失灵不可或缺。政府可以利用财政支出工具(以及与税收工具的组合)影响和引导经济结构优化与增长方式提升。优化公共支出内部结构,即降低政府对一般竞争性领域投入,强化关键领域和重要产业投入,特别是强化对文教卫等部门的投入,对于提升经济长期发展潜力和质量极为重要。
加大财政支出对建立创新体系的支持力度和发展循环经济。建设市场经济的重要内容之一是要使经济创新体系由政府主导转向企业自主创新,但并不意味着政府就可以袖手旁观,即便发达市场经济国家,促进创新发展也是政府的重要职能之一,更何况转型期以企业为主导的多元创新体系尚在草创阶段,政府尤其应该增强对创新体系形成的支持和引导作用。政府要通过财政公共支出(配合税费政策)创造鼓励企业和个人创新的宽松环境,如加大对企业技术改造、新技术、新能源、新材料、新设备的开发利用提供贴息和税费减免方面的支持;因此,要真正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推动创新型经济发展,仅仅追求做大财政“蛋糕”是远远不够的,下决心深化财政体制改革、调整财政政策、优化财政支出结构同等重要,甚至更为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