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尔·盖茨曾言:“一个人永远不要靠自己一个人花100%的力量,而要靠100个人花每个人1%的力量。”
无论从事哪个行业,扮演哪种角色,“出门靠朋友”成为大多数所尊奉的人生宝典,金科玉律。
在如今的社会,越来越多的人“玩转”各种社交活动,“高朋满座”。然而,真正可以患难与共的朋友却是寥寥无几。
相识满天下,知心能几人?
怎样的社交才是有效社交?如何停止无效社交,打造有效人脉圈?
1
择友乃人生第一要义
圈子,决定了一个人的眼界
在近代史上,曾国藩是一个独具魅力的人。他交友有则,领军有谋,处事有道,教子有方。
回首他的一生,能在中国历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除了他个人的学识修养、智慧谋略之外,还离不开一点,那就是社交格局。
“择友乃人生第一要义。一生的成败,皆关乎朋友之贤否,不可不慎也。”
有“晚清中兴四大名臣”之称的曾国藩,对交友之道颇有见地。“八交九不交”,基本上囊括了他的处世交友之道。
八交:交胜己者、德胜者、趣味者、每事吃亏者、直言者、志趣远大者、惠在当厄者、体谅他人者。
九不交:不交志不同者、谀人者、恩怨颠倒者、不孝不悌者、迂者、落井下石者、好占便宜者、德薄者、全无性情者。
“师友扶持,虽懦夫亦有立志。”从求学到任职,曾国藩一生都在结交有志之士,贤德之师。学术上互相砥砺,事业上相互扶持。
记得曾在网上看过这么一段话:一个人所处的圈子,决定了他的眼界。
一流的朋友谈梦想,二流的朋友谈事业,三流的朋友谈事情,四流的朋友谈是非。
一个人能走多远,要看他与谁同行;一个人有多优秀,要看他有谁指点;一个人有多成功,要看他与谁相伴。
2
如何处理人际圈
体现一个人的社交格局
20世纪90年代,英国牛津大学的人类学家罗宾·邓巴提出了著名的“150定律”,后来,也被人称为“圈子定律”。
这条定律表示:人类智力将允许人类拥有稳定社交网络的人数是148人,四舍五入就是150人。
如何选择这150人,又如何处理这150人的交际圈,这体现着一个人的社交格局。
而社交格局,决定着一个人的人生高度。
作为美国社交网站Facebook的创办人,扎克伯格经常去大学里和其他教授进行深入交谈。通过讨论经济、政治、文化、哲学等各种话题,完善自己的思维方式和提升解决问题的能力;
比尔•盖茨经常参加各种社交活动,结识一些青年企业家和一些新兴领域的创业者,找机会一起吃饭交流,增长自己的见识,获得更多的新知识;
马云、柳传志等人创办了湖畔大学,多年来上百位学员报名进入湖畔大学,而这些人便有了更多机会接触商界精英,通过深度社交结识更多的商界朋友。
关于社交,社会学家认为:一个人的成功15%来源于自己的努力和智力,而85%来源于个人的情商,来源于个人的社会关系。
其中深度社交下的社会关系最可靠,也最具实用性,它是将人际关系转化成资源,并将人际资源转化成成长助力的重要原因。
3
所谓人脉
就是人与人之间的价值交换
作为优米网创始人,王利芬曾说过:“所谓人脉,就是人与人之间的价值交换,没有价值的人脉是一种短暂的求助关系。”
简单来说,人脉代表的是一种社交关系,其本质是互惠。
人脉大都建立在旗鼓相当的两个人之间,但想要提高人脉质量需要利益共同点作为支撑。
真正有实力的人,并不会把全部精力都放在“打交道”上,因为他们明白,想认识”牛人”最好的方法是,先让自己成为一个“牛人”。
在多数人眼里,美团创始人王兴是一个极其成功的创业者,殊不知,在创业初始阶段,当面对创业中突如其来的困难,很少有人向他伸出援手。
在创业的15年中,他屡战屡败,屡败屡战。更是一度被挂上“连环创业者”的名号。
直到2009 年,王兴再次创业,成立美团网。18年9月,美团顺利上市,市值一度超过500亿美元。
而美团的业务也从最开始的“团购”,不断向外卖、酒店、门票、娱乐,甚至出行、金融拓展,每一次拓展,都有数十家公司与其“争相合作”。
与其说人脉是一个人成功的前提,倒不如说人脉是一个人成功的结果。
高质量的友谊是发生在两个优秀的独立人格之间,它的实质是双方互相由衷的欣赏和尊敬。最好的社交,不在于你认识多少人,而是让自己成为“牛人”。
4
为社交做“减法”
拒绝无意义的“朋友”
前段时间,一段视频——《你手机里的常用联系人有几个?》刷爆网络。
有人说几千个,有人说几百个。当主持人说,现在请删掉已经不联系、半年都没联系过的人,大概要删多少?
“一半以上吧。”、“那大多数都删光了。”
主持人接着提议,在剩下的联系人里,继续删除应酬关系、工作关系的人,看看能说真心话的,还剩下多少?
最终,有人只剩下两三个,有人则说“没有。”
熟人太多,真正的朋友太少。对于很多根基不深的人来说,所谓的社交,看似“全线飘红”,实则虚假繁荣。
营营于社交,逐逐于交友的我们,在很多时候沉没在“相交满天下”的幻影中。
殊不知,“朋友多”是一把双刃剑。在生活中,太多的“朋友”,往往也占据了我们的心力,瓜分了遇见“重要他人”的机会,也抢夺了与自己相处的时间。
而真正清醒优秀的人,早已舍弃无效社交,懂得为社交做“减法”。
因为他们知道,不把时间浪费在无谓的人和事情上,把时间留给自己和最亲近的人,才是性价比最高的“消遣”,也是对自己莫大的尊重和成全。
来来往往,皆是过客;相伴同行,方是知交。
与其与过客推杯换盏,肆意寒暄;不如和知己推心置腹,把酒言欢。
在社交中,我们要懂得调整好自己的坐标,学会“断舍离”,有格局,有删减,懂得拒绝,学会清空。
不为不属于自己的东西徒然消耗心神,而是把时间省下来,留给那些“重要他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