虽然排放权交易的理论和制度设计是美国最早提出的,但是这项制度应用在温室气体排放权交易上面,以防止地球温暖化,欧洲才是先行者。经过在2002-2006年间在英国的试点,欧盟在当时的15个所有成员国中从2005年1月正式开始了碳排放权交易的运作,现在扩展到27个成员国中的25国。欧盟排放交易所覆盖企业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占欧盟总排放量的46%。经过数年的运行,虽然存在很多问题,但是总体上来讲,按照欧盟的话说,碳排放权交易是成功的。欧盟的经验和教训得到了很多国家的效仿;包括美国,澳大利亚,新西兰等发达国家正在制定法律,准备推出他们国家的碳排放交易制度。
欧盟的排放权交易的设计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为2005-2007年,在这一阶段,欧盟对主要行业无偿分配排放权,然后让他们在市场上交易;第二阶段为2008-2012年,在这一阶段,导入排放权期货市场和部分排放权的拍卖机制;第三阶段为2013-2020年,在这一阶段,增加拍卖机制在初始排放权分配中的比重,同时逐步减少免费分配的排放量,直到2020年全部取消免费的初始分配,同时达到京都议定书的减排标准。
经过几年的实施,从该机制的减排效果来说,减排效果是非常明显的。由麻省理工学院的Ellerman和Buchner在2008年的一份研究中指出,在排放权交易实施的第一阶段(2005-2007年),尽管存在这样那样的问题,该制度大概削减二氧化碳排放量达1.2亿~3亿吨,最高削减量可能达到所覆盖的行业排放量的5%左右。
欧盟的排放权交易权在实施的第一阶段也遇到了不少的挑战。由于缺少信赖的基期排放数据和准确的查核机制,欧盟无偿给很多行业分配了过多的排放权,这导致了以下几种结果:
——价格的激烈波动和价格的崩溃。由于信息的不透明,从2005年到2006年初,价格剧烈波动。从2005年开始的6个月中,碳交易价格增加到初始的3倍,达到20-30欧元的高水平,最高达到30欧元/每吨二氧化碳;但是随着企业采取措施减排,人们意识到对很多行业分配了过多的排放权,这样碳交易权迅速降低到基本上等于零价格。
——很多企业得到了很多天上掉下来的“馅饼”。尤其是很多电力企业,免费得到了大量的碳排放权。在实际中,他们一边给消费者加价以转移碳交易带来的成本,同时还可以把他们免费得到的碳排放权卖给其他人。这样一来,碳交易机制就不会有动力改进这些企业的效率,损害了碳交易机制的效率。
由于碳排放权的实施导致了欧盟很多行业的成本增加,比如铝冶炼和化学肥料行业,为了回避增加的成本,很多企业把排放强度大的企业转移到排放规制比较弱的很多国家。在经济学上我们称为“碳泄露”。很多经济学家建议对这些高排放的产品实施进口关税,以矫正他们高排放量带来的外部性。不过这样的政策在目前还存在很大的争议。因为环境税收在国际贸易中还没有达成共识,如果一国单方面实施碳关税,很容易带来国际贸易摩擦。同时,很高的进口关税,会减少本国消费者的福利水平,也会受到国内消费者的政治抵抗。
在2009年的年末,欧盟国家发现,很多企业利用碳交易机制来避税和从事洗钱等犯罪活动。一般而言,在欧洲国家,都是由货物的出售者来向国家支付增值税。因为碳交易监管的薄弱,一个国家的企业在向另外一个国家购买碳排放信用额的时候享受免税,而向本国企业卖出的时候却从购买者那里获取增值税,然后关闭交易账户,套取了本国的增值税,却很难追查。虽然欧盟各国想办法解决这个问题,但是由于各国的制度差异,很难根除这样的问题。一项统计表明,这些避税和洗钱行为所占的碳交易量达到总交易额的90%。欧盟警察当局正在对这一案子进行调查,但是欧盟还是声称,到目前为止碳排放权交易还是成功的。不过,这样的一个案例,为将来的世界上的碳交易机制的设计敲响了警钟,如何防范逃税和反洗钱成了未来碳交易机制设计的一个重点和难点。
从理论上讲,碳排放权交易虽是一个很好的减少温室气体排放的工具,但是,在实际操作中如何合理地分配排放权,减少价格波动,减少“碳泄漏”,同时又防范避税和反洗钱,在今后的制度设计中成了很大的问题。碳排放权的初始分配会带来大量的利润,多分配排放权就等于获得了天上掉下来的馅饼。欧盟的经验和教训为各国未来的碳排放权交易制度的设计提供了一个很好的样本。作者:于晓华 来源:中国经济导报 字数:1763
http://www.ceh.com.cn:8080/epaper/ceh/20100114/A03/A03_57.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