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版块 我的主页
论坛 提问 悬赏 求职 新闻 读书 功能一区 经管类求职与招聘
1384 4
2010-01-14

度经济的持续性增长吸引了一批批旅居海外的印度裔专业人士回归故土。研究和零散的事例表明,这种趋势只会加速,随之而来的是词条的出现,比如“人才回流”或“逆文化冲击”。探讨归国人员在与故土再融合过程中面对的各种挑战的文章也有很多。


本文作者Akhil Verma

根据我家的亲身经历和失误,以及我作为高管猎头顾问的所见所闻,我总结出了一套简明扼要的指南(丝毫说不上全面,而且还有调侃的成分在里面),可以帮助你审时度势,使自己和周围的每个人都获益。需要说明的一点是,我所说的广义的“印度海归”在本文中指的是已经在异国他乡生活了至少10年的印度人。

--往事不要再提:没错,把美国(或你所在的那个“他乡”)的理念抛在身后。如果你总是谈论国外的事,你周围的人──无论是工作中或个人生活中的人──都会觉得非常厌烦。你还会发现,固守已经一去不复返的东西,或者更确切的说,是你已经离开的地方,会妨碍你自身的观察、吸收和反应的能力。你要生活在现时现地。

--不要试图在第一天就改变世界:你做不到,如果你试图这样做的话,只会让你更加失望。相反,坚持自己的习惯,坚持从我做起。每个人在开车的时候都可能会在毫无明显理由的情况下狂按喇叭。教你的司机不要这样做,除非是在绝对必要的时候。遇到红灯要停下来,即使是一大晨,几乎每个人都闯红灯的时候也一样。我发现,我在红灯前停下来可以促使其他人犹豫一下,然后也停下来。这同样适用于工作。要善于观察,首先要了解当地的文化和习俗。然后再试着逐渐改变。如果你是老板,这或许会更容易一点。但是,不论你是不是老板,都要逐步、循序渐进地施加影响、进行改变。最重要的的是,不要妄加论断。

--要迅速重新建立自己的社交圈子:无论你是不是回到了出国前所在的地方,情况都很可能是,你的社交圈子已经不复存在。你还可能会发现你的经历和看法已经让你发生了改变,你可能已经无法与你出国之前可以交好的人重新结交。不要对此感到有负担。人总在变化和成长,你需要找到一个让你现在可以维系的人际网络。以我自己为例,我们回国后,基本上是一个人都不认识,我们发现大儿子学校的家长社团是我们感到最容易融入的圈子。随着时间的推移,他们成了我们新的社交圈子的核心。

--接受并意识到负面的现象,不过要争取并把握正面的事物。腐败、官僚、人们从豪华汽车里往外扔垃圾,这一切都是存在的。如果你对此忍无可忍,可以发发牢骚,发泄一下。不过最好还是把精力用在你回国的目的上:你的父母,孩子们在与亲戚和祖父母接触的过程中所获得的“根”的感受(我们家就是这样),工作上的机会,更有可能的是,你处于一个新行业或复兴业务的前沿。还有什么比在印度这样一个新兴环境下做这些事更好的机会吗?把这想成是再造自我的一个机会。

还有很多事情值得讨论。不过,作为基本原则,以上列出的几点可以作为找到适合你自己情况的道路的基础。是你自己作出了回国的决定(就我来说,回国只是自然而然的事)。所以,笑一笑、保持宽容和开放的心态,在核心价值上毫不妥协,不过也要明白并接受这样一点:事情的运作和完成常常不同于你习惯的方式。时刻想着最终的目标,最重要的是,要有幽默感。最后一点,但也同样重要的是:即使你决定回国,如果可能,也要把再次出国的大门留下一道缝。我想你明白我的意思。

Akhil Verma

(编者按:本文作者Akhil Verma现为高管猎头公司Spencer Stuart执行猎头顾问。本文仅代表他的个人观点。)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全部回复
2010-1-14 21:24:02
索性——觉得环境不适合就自己创个环境——这样,此生也不枉一回,牢骚多了肠子容易断掉地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0-1-14 21:24:37
中国高校不会出现国家级大师的原因正是这个因素!!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0-1-14 21:32:10
当海龟还是土鳖好还是看自己吧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0-1-16 17:59:28
土鳖不一定不如海龟,各有各的营养价值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相关推荐
栏目导航
热门文章
推荐文章

说点什么

分享

扫码加好友,拉您进群
各岗位、行业、专业交流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