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银行推算的
中国PPP数据不协调、结构不合理的原因主要有:
1、用于政府消费支出比较的平均雇员报酬偏低,导致该项目的PPP值偏低。世界银行在推算过程中,认为到中国11城市政府雇员报酬要高于全国平均水平,采用中国统计年鉴上公布的相关行业劳动报酬资料来推算PPP。由于我国统计年鉴上的数据口径范围与ICP要求不一致,如
交通补贴、就餐补贴、医疗补贴等非工资性收入没有完全包括进来,而且全国相关行业的劳动工资也不代表政府机关工作人员的实际工资水平。因此,工资水平明显偏低,相应低估了中国政府消费支出项目的PPP值。
从全球看,主要发达国家基于PPP的支出结构和基于本币的支出结构大体相同;而
发展中国家则明显不同,特别是基于PPP的政府公共消费支出比重大大高于基于本币的比重。PPP数据在GDP支出项目上不协调、结构不合理的问题在发展中国家中普遍存在。尽管亚洲开发银行试图通过数学函数进行调整,但问题仍未真正解决。
2、我国建筑品价格偏低,未能准确反映我国建筑项目实际价格水平,造成固定资本形成项目的PPP值偏低。我国固定资本成本总额中建筑项目支出占GDP比重近29%,其价格水平高低对于GDP总的PPP影响很大。各国气候环境、居住习惯和生活习俗等差别较大,建筑工程标准、质量要求也各不相同,对可比的建筑品价格调查难度相当大。在全球ICP活动中规定发展中国家采用建筑工程组成项目比较法(BOCC),调查34种以小时劳动工资、建筑材料价格和设备租赁服务费及相应的权数资料。这实际上要求各国在调查时以其代表性为主,而忽略可比性,从而造成中国建筑品价格和PPP值偏低。机械设备是按照全球统一技术型号、品牌和规格,来调查价格资料,其可比性较强,PPP值相对较高。
3、由于世界银行是以11个城市资料为基础推算全国居民消费品价格,从引发了居民消费支出项目价格水平和PPP值可能被高估、而居民实际消费支出被低估的质疑。11个调查城市主要分布在东部沿海地区,从地区和城乡价格差异来说,东部地区价格要高于中、西部地区,城市价格要高于
农村。表面上,由于调查样本分布的不合理,没有充分考虑地区价格差异,也没有包括农村市场价格,世界银行推算的全国价格不完全反映中国的实际情况。但事实上,居民消费项目的规格品调查目录是与亚太其他参加国家和地区一起讨论制定的,相互之间既要可比,又要有代表性。因此,在国内价格调查时,使用统一的规格品目录。在交通运输和资讯高度发达、地区间市场充分开放和充分竞争的今天,相同规格型号、品牌的商品价格在全国的差价不会太大。即使有地区差价,世界银行通过加权推算全国平均价格,也基本考虑了地区差价因素。至于农村价格问题,在实际调查中,ICP规格品目录中许多商品和服务项目在农村市场根本就无法找到。理论上,如果考虑交通运输和销售规模等成本因素,相同规格的商品在农村的价格可能要高于城市。我们认为,世界银行测算的中国居民消费支出项目PPP值为1美元等于3.46元人民币,价格水平在亚太地区处于中等地区,基本反映了实际情况。英国《
经济学家》测算的2005年大汉堡指数为1美元等于3.42元人民币。应该说,两者之间的近似性不是纯属巧合,而是有着某种必然的联系。
4、从区域到全球的PPP结果连接的方法问题,导致包括中国在内的所有亚太地区价格水平被低估的可能。数据显示,分别基于美元PPP和基于港元PPP的我国居民消费、政府消费和固定资本形成三者之间比例关系是不一致的。这说明最终以美元表示的我国PPP结果受香港价格水平和支出结构的影响很大。尽管世界银行在区域结果连接过程中遵循固定性的原则,在区域PPP和GDP比较结果与全球的结果之间保持一致,但在结构上却表现出明显的不一致。
问题产生的主要原因有两个:一是区域间比较的规格品目录的代表性和可比性要比区域内的比较更难以协调、一致。中国香港作为环形比较的主要基准地区,由于主要采集代表亚太地区的规格品价格数据,价格水平明显偏低,从而整体拉低了包括中国在内的亚太地区价格水平,高估了亚太地区的实际人均GDP。世界银行公布的数据显示,按PPP测算,亚太地区有4个国家和地区(即文莱、新加坡、中国澳门和中国香港)人均GDP跻身世界前10位,提升幅度很大。它们的PPP与汇率之比分别为54%、65%、66%和73%。理论上,新加坡和中国香港作为高度开放、市场经济高度发达的地区,实行完全自由的贸易制度,与其他发达国家一样,本地平均价格水平与国际价格水平应该基本一致,PPP与汇率的偏差应该较小。在全球六个区域中,亚太地区价格水平最低,甚至低于非洲地区。而亚太地区人均GDP却相当于非洲地区的1.6倍。
二是中国大陆与中国香港在各个支出项目PPP结构上的不一致,进一步扭曲了中国大陆支出结构的不合理状况。香港地区以劳动密集型为主的居民消费支出项目PPP值最高,为6.39港元/美元,其次是固定资本形成项目的PPP值,为5.1;由于工资水平相对较高,政府公共消费支出项目的PPP值相对较低,为3.45。以香港为基准连接到全球比较之后,中国大陆政府消费支出项目的PPP值进一步被低估了,而政府实际支出规模和比例被进一步高估了。表现出中国大陆政府公共消费支出比例因基准货币的不同而不同,按本币
计算为9.6%,按港元PPP转换后为12.9%,按美元PPP转换后升至19.8%。
综上所述,世界银行在推算的中国PPP结果中暴露的数据质量问题除了基础数据不充分、推算依据不足以外,其深层次原因是ICP项目在实际操作中难度大,国家间商品和服务的代表性和可比性难以协调一致,
教育、医疗卫生、房租、政府消费等非市场服务以及建筑项目等不可贸易品的国际不可比以及比较方法不完善,各国统计能力差异,国民核算统计口径范围不可比等诸多因素造成的,导致PPP数据不协调、结构不合理,而且在一定程度上高估了发展中国家货币购买力和实际经济规模,扭曲了支出结构的比例关系。这是所有发展中国家在ICP项目比较中普遍存在的问题。因此,世界银行根据中国11个城市资料和其他资料推算的全国PPP数据,只是一项探索性和试验性的研究成果,仍存在着较大的数据质量问题。
值得注意的是,世界银行公布其推算的中国PPP数据,可能会造成国际社会对中国经济发展状况的新认识和新判断,进而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相关政策调整和决策取向。因此,在引用世界银行推算的中国PPP数据时,必须特别关注数据质量问题,避免因数据误用而误导政策或决策。世界银行在2005年ICP项目初步报告中也特别强调,由于数据结果存在不确定的统计误差,PPP数据不宜用来进行GDP和人均GDP前后精确位次排序,也不宜作GDP支出分类结构分析。PPP不仅反映国家间可贸易品的价格比例关系,也包括不可贸易品的价格比例关系,它不能用作评价汇率高估或低估的标准。此外,PPP反映全国平均价格水平,未能反映贫困人口的支出模式和价格水平,也不能用来直接测算1天1美元标准的国际贫困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