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即打开
国际语言多元化格局将加入华语元素,但英语不会过时
林建永 2009-11-2 lin0086139@hotmail.com
近年来,很多国外大学开设“中文汉语”课程,中外结合的“孔子学院”也在国外呈遍地开花之势。刚刚闭幕不久的德国法兰克福2009年度书展更是把中国作为主宾国,中国图书大为畅销。那么能否说中文在未来可能取代英语呢?英语会不会成为明日黄花呢?
我们必须要发问的是当前中国热的真正原因是什么呢?是由于中国经济发展带来的商机吸引力呢,还是其他?其实早在鸦片战争之前,我国的经济总量占全球就长期达三分之一之上,当时的我国经济对西方各国来说也是巨大的商机,他们强烈希望与中国进行贸易。关于中国的《马可波罗游记》也一度大为畅销。当时中国早期与他们的贸易,和现代的中国一样,获取了巨额的贸易顺差,大量银元流入中国,银元成为中国的硬通货。但在随后的近代史发展中,中文并没有成为国际语言。相反,在鸦片战争之后,我国很多口岸被迫开放,在天津、上海、广州涌现出的是“洋泾浜英语”现象。因为当时,在我国与国外的贸易中,外方依据其军事、政治、经济的优势地位,在微观贸易行为中占据了主导性地位,作为依附性的买办华人尽管身在中国,自发学习英语却成为其不得已的选择。
那么反观当前我国与外方的经济交往,形势不容乐观。新华社世界问题研究中心丛亚平对最新统计资料分析得出[1],截至2008年底,我国累计吸收FDI(外商直接投资)已达8500亿美元,三资企业已占我国工业总资产和产值的1/3以上,增速远高于国有经济。以2008年为例,占中国企业总数约3%的外商投资企业,其工业产值占全国的30%,出口额占55.3%,如果算利润,外资所占的比重更高,而外资缴纳税收仅占全国的21%。如果用迈克·波特以利润占有率作为市场占有比重的根本标准(因为市场占有核心目的是利润,没有利润的市场产值占有率长期看将导致企业破产,更不用说竞争力),可以说我国很多产业在与外资竞争中,大都已经沦陷。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2006年发表的一份研究报告就指出,在中国已开放的28个主要产业中,外资在21个产业中拥有多数资产控制权。如在饮料、快餐、啤酒、化妆品、肉制品、大豆食油、日化行业、水泥行业、玻璃行业、电梯行业、超市零售行业、干电池、小五金制品行业等,或呈垄断之势,或大多由外商控股;主要的家电企业中,11家与外商合资;许多大的医药企业也在外资手中。据国家工商总局调查,电脑操作系统、软包装产品、感光材料、子午线轮胎、汽车制造、高速列车机车、快递行业、手机等行业,外资均占有了绝对垄断地位。而在轻工、化工、医药、机械、快递、电子等行业,外资公司的产品已占据1/3以上的市场份额。例如在快递行业,UPS、FedEx、DHL、TNT四大国际快递公司在中国市场已取得支配地位。我国是一个基建大国,而水泥行业前5大企业4家却已被外资控股或参股。2007年,北京大学中国经济研究中心公布受国家统计局与国务院第一次全国经济普查领导小组委托所做的研究报告显示,大量的外国直接投资(FDI)不仅难以换来内资企业的技术进步,反而会妨碍内资企业通过努力研发实现自主创新。FDI企业的出口率在36%(港澳台资)与42%(外资企业)之间(剩余部分即内销比率),其出口产品已占到中国制造业总出口的64%,大大挤压了民族企业的发展空间。而在我国企业走出去方面,我国的规模还很小,并且走出去的形势不容乐观。而外国经济在我国经济的交往中,不管是在我国的内部市场还是我国的对外进出口中,都通过专业技术、知识产权和品牌牢牢把握住价值链分工的有利地位。英语曾在19世纪以英国的经济、军事的主导优势迅速取代西班牙语成为世界上外国使用人口比重最高的语言。而我国在当前这种产业格局下,汉语要取代英语成为最国际化的语言,恐怕为时尚早。
《当中国统治世界》一书作者英国人马丁·雅克(Martin Jacques)日前称当前普通话的使用人群规模已经是英语的两倍。但是能否成为国际语言,不仅在于人群的规模,更在于其人群的国际化程度。当前华语使用人群其中一半以上居住在中国不说,就是居住在国外的华语使用者中华侨华人及其亲属也占据了很大比重。而在华人流动的国际化过程中,其语言却出现了相对内卷化的现象。也就是说在日本北海道等世界各地出现了一种现象:留学生出国住华人社区,读书读华人导师,购物逛唐人街,就业到华人企业,出国与不出国几乎没有什么区别。也就是说伴随人群国际化流动出现的是语言封闭现象,而不是语言向其他人口的扩散现象。还好的是当前很多外国学校开设的中文课程,其学生很多是“纯”外国的人士。
可以说一个语言的生命力及其感召力,和其作为母语的使用者群体在未来世界的政治、经济、文化的价值链分工中的地位紧密相关。谁取得了分工的主导权,其语言也将取得未来的制胜权,从而这种语言尽管可能短期受某种偶然原因而造成其使用人口比重下降,但是长期看将不断上升。相反,如果无法取得语言的制胜权,即便有过热潮,也将潮来潮又去。伴随中国经济在世界的崛起,在英语、法语、西班牙语等多元国际语言格局中,加入华语因素是不可避免的趋势,但英语的地位还很难撼动。
[1] http://congyaping.blog.163.com/blog/static/120105696200910222015179/#comment=505123388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相关推荐
栏目导航
热门文章
推荐文章
扫码加好友,拉您进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