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竞争合作
专家说法不一
金融风暴下
经济利益冲击政治角力
·
2010-01-15
·
旺报
·
【记者李欣颖/综合报导】
中美近期在经贸及外交上的连番纠纷,引起国内外学者热烈讨论,部分学者主张,中美应秉持双赢原则,共同抵抗
金融风暴,不过也有另一派说法认为,中美不可能形成所谓的「战略合作关系」。
2007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梅尔森(Roger Myerson)日前在中国媒体网易举办的经济学家年会中表示,中美两国关系平衡与经济互惠,对全球至关重要。他表示,「中美建立伙伴关系可以创造更美好的世界」。
贸易互惠达双赢
梅尔森说,中国数兆美元外汇储备,最终还是要在
美国花掉。中国长久以来在美国购买农产品及工业品,在美国的
投资对其经济影响甚钜;相反的,美国也需要继续从中国购买各种产品,加大从中国进口各种
消费品。
梅尔森说,长期而言,国家之间必须要互相理解,进而达成一个平衡的关系。中美伙伴关系将会建立一个更加美好的世界,他指出,这项理念对中美两国「至关重要」。
中美进入「温战」
然而,新加坡《联合早报》刊载澳洲华裔学者孔保罗的评论,指出未来中国与西方(包括日本等在内)将会进入一个既不同于热战,又不同于冷战的「温战」时期。
孔保罗表示,二次大战之后,西方经济的发展逐步滞缓,当时,西方经济学家认为,只有进一步开拓市场,才可以突破西方社会经济的发展困境,在此因缘下,中国大陆自然成为投资首选。
作者指出,西方对中国政治态度软化,实际上是中国对西方经济让步造成的结果,而不是中国经济的「强大」造成。
战略合作不易达成
孔保罗说,西方对中国的态度将趋于强硬,有些人所期待「战略合作伙伴关系」,只是自欺欺人的一厢情愿。他说,西方经济发展问题只可能因中国大陆开放市场而得到暂时性的和局部性的解决,根本不可能得到永久性和整体性解决。
再来,中国经济的迅猛发展对世界经济格局产生了巨大的冲击,也同时加剧了西方社会的产业结构调整速度,继而导致中美双方利益分歧。
孔保罗说,这些年来,西方社会一直在进行社会保障的改革,由于没有找到既可以实现全面社会保障,又可以促进社会经济发展的社会保障模式,因此效果不佳。但是西方对社会保障模式进行改革已经成为主流思潮,西方社会绝对不会停止在社会保障方面的改革,未来一旦改革成功,西方社会将进入一个超高速、稳定发展的新时期。在西方社会经济进入了此一新时期之后,中国经济对西方的重要性将会大大降低,甚至于可以说无关重要。因此西方社会对中国的政治态度必定会趋于强硬。
孔保罗总结指出,中国和西方之间将会不可避免地走向「温战」──混杂经济与政治的
战争。在这种温战中,军事的直接对抗机率远远低于冷战,但是在经济上和政治上的激烈对抗程度,将远远超过热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