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 我會想要計畫通過這些考試, 是因為在最初一開始, 我就估計過考試的難度以及需要準備的時間. 我預算是三年內完成, 後來果然如期完成. 而我會想考這麼多試, 是因為(1)僅僅通過CPA或是CFA, 所知實在很有限, 而我想要多了解不同的領域, 所以才會考這些不同領域的試. (2) 我最先通過的是CPA考試, 因為我數學跟財金的底子都不錯, 所以我估算了一下再考CFA跟SOA五個科目的時間, 發現並不會花去太多時間, 所以就選擇投入準備了.
其實, 我考的這些試, 彼此間是有共通性. 例如, 考過CPA之後, 那在CFA前兩級的考試是很佔優勢的, 因為CFA第一級的財報分析就佔了將近三到四成的考試題目, 而且考的都只是初會的內容;第二級會計也佔了將近三成, 而且僅限於少數幾個中會的主題. 因此若能考過CPA, CFA準備不會佔用太多時間的. 而CFA第三級的選擇題部份不如第二級困難, 真是要注意的是上午寫作的部份. 且三級開始著重資產配置, 投資組合等觀念, 這就需要特別注意了.
在談談準備的方法. 我準備的方法都千篇一律 (1)先選對教材, 選到錯的教材是非常不利的. 像美國CPA準備, 最好是唸Becker的教材, 然後作Wiley的題目. 像Gleim的內容就太過困難, 不容易吸收. CFA我都是唸Sheweser的. 而SOA考試則是有些科目選ACTEX, 有些唸ASM的. (2) 選對教材之後, 先細讀一次, 然後在書上作筆記, 結出重點. 所謂的重點是你看了一次還是不會, 或是必須反覆看才能記得的, 才需節錄. 若是第一次看就會的, 下次就不用在看了. 而念SOA跟CFA, CPA方式是不同的. CFA跟CAP因為敘述的內容很多, 所以必須能夠把整段甚至整頁的內容, 濃縮成少數的幾句話甚至幾個詞彙, 這才算是重點. (3) 細讀一次教材之後, 在讀第二次, 此時重在讀上次節錄出的重點, 速度會快很多. 念完之後, 一定還能在排除某些上次節錄的點. (4) 把第二次唸完後結出的重點, 整理為筆記, 一方面幫助建立整個觀念體系, 一方面在整理的過程中, 還能在加以濃縮. (5) 整理完筆記之後, 反覆的念筆記, 直到確定筆記的內容你都了解. 此時開始做題目. 從教材每一章節的題目開始做起. 中間有不會的, 回頭看筆記. (6) 做完章節練習題之後,
此時你應該能夠把重點濃縮到幾頁A4的紙了. 這時已接近準備的尾聲了, 最後再撥一到兩個星期的時間, 作全套模擬題, 做完就大功告成了. 最後近考場的時候, 我頂多只帶兩張A4的重點整理. 事實上, 照這樣準備, 能不能考過心裡幾乎都有底了.
當然,我能在不到三年考完這些試, 是因為我有很多時間準備. 如果因為工作或其他因素不能這樣唸, 那也可以把計畫的期間拉長, 或是只選其中一個全力準備. 我準備這些考試都是買書來自修, 並依照上述的方式準備的.我並沒有在學校上過所有考試的科目, 比如說我就沒有上過MLC或C的課程.所以要通過考試, 選對方法是很重要的. 今天先談到這裡, 改天在來細談各個領域考試的技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