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与人最大的区别,是思维方式。
面对同一个世界,同一个问题,你我思考的角度不同,采取的反应不同,最终的结果,也大相径庭。
法国社会学家托利得曾说:“判断一个人的智力是否属于上乘,就看他脑子里是否能同时容纳下两种不同的思想,而无碍于其处世行事。”
以上,被后人称为「托利得定律」。
用亿万富翁查理·芒格的话说,对手里拿着铁锤的人来说,世界就像一颗钉子。因为聪明人的大脑里都有一种思维模型的复式框架,即“多元化思维”。
很多人之所以成长受限,多半是被自己的思维模式所困。
比如,人的思维模式大致可分三层。
第一层:一元思维模式
这是认知的初始阶段,处于直线型的思维模式。
此时我们的状态是“以自我为中心”,几乎听不见其它声音,和外界思维无法兼容,也不能流动,因此也叫做“婴儿模式”。
第二层:二元思维模式
“我不同意你,但我尊重你”,这是二元模式的人最常用的一句话。
这个阶段我们往往可以兼容两种不同观点,包容和自己想法不同的人,我们拥有了理性、共情等这些高级情感。
第三层:多元化思维模式
凡是身处财富塔尖的人,如查理·芒格、巴菲特、索罗斯,他们的思维都有一个共同特点——扫描半径宽广,扫视深度无垠。
他们的大脑犹如一个抽屉,遇到不同的问题,会提取不同的思维工具,比如数学、物理、心理、工程、经济等等。世界对他们而言,是一个多元系统的有机组成。
回到话题本身:如何成为一个聪明人?
在我看来,最有效的方法是建立一种多元化的思维模型,通过学习不同领域高手的思考方式,从而进一步提升自我的元认知能力。
而以下,是我过去一年文章里最常提到的7种思维方式,让我们一起回顾:
为什么两个起点和条件相同的人,最终的成就会有天壤之别?
以上问题,可以用雷军的话来回答:“一个人能做成一件事情,其实本质上不在于你多强,而是你要顺势而为,于万仞之上推千钧之石。”
换句话说,有些人的成长呈“线型”,而有些人的成长呈“指数型”。
怎么理解这句话的意思呢?打个比方:
假设你正走在一条马路上,你每一步都能迈出1米的距离,你走了6步,也就前进了6米,然后你再走24步,那么就离原点有30米的距离。你很容易知道这30步能把你带到多远,这就是简单地线性成长。
但是现在,如果你可以将自己的每一步都扩大一倍距离(无论这在科学上是否成立),当你走了6步时,实际上你已经走了32米(1、2、4、8、16、32)。而当你走完全部的30步时,你猜自己走了多远?
答案是10亿米,这个距离相当于你绕地球走了26圈!
以上,便是“线性成长”与“指数型成长”的区别。
前者成长有相当的局限性,因为单靠个人或一个组织的努力,迟早会遇到天花板;
而指数型成长是爆发性的,因为它借助的是趋势红利,会拉着你把你拖到自己都无法想象的距离。
这个道理很简单,可一个人若想获得指数型成长,首先要转变一种思维——即在确定的大方向里找概率。
通俗点讲,也就是“顺势而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