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版块 我的主页
论坛 提问 悬赏 求职 新闻 读书 功能一区 真实世界经济学(含财经时事)
1362 0
2010-01-16
2010/01/15 16:21:13
美联储和中国央行谁更高明?
刘罡
http://cn.wsj.com/big5/20100115/EDR162113.asp?source=channel


昨天,乒乓球界顶级的直拍和横拍选手来了场擂台赛,结果是横板打法以31战胜了直板打法。鉴于美联储和中国央行在以政策信号引导市场方面各有特色,我们也不妨让它们来场虚拟擂台赛,比比谁更高明。

从格林斯潘时代起,美联储就注意让市场对其政策形成稳定的预期,自那以来,市场不仅对美联储货币政策走向的判断基本没出现过失误,就连对美联储各种政策信号的预测也相当准确。

比如说,在美联储周三发布汇总了其12个储备银行辖区内经济形势的《黄皮书》前,Kelly Evans便在《华尔街日报》上撰文说,美联储黄皮书不会释放加息信号,那些指望《黄皮书》能显示美联储利率政策即将转向的人恐怕要失望了。而随后发布的《黄皮书》果然证实了作者的预测。这份汇总了一系列调查报告的文件暗示,美国经济正缓慢复苏,但仍面临挑战,因而基准利率将维持在接近零的水平不变。

相较于美联储的不留悬念,中国央行的货币政策似乎更愿意与市场捉迷藏。央行周二宣布,将把存款类金融机构人民币存款准备金率上调50个基点,此举意味着中国开始收紧部分流动性,缩小经济刺激措施的规模。这项决定让市场人士感到意外,他们此前普遍预计,央行要到春节假期结束后才上调存款准备金率。这一出人意料的消息导致中国和亚太股市周三普遍下跌,但就在市场纷纷预测中国已开启政策紧缩周期之际,中国央行却又采取了一个出人意料的举动,周四宣布维持基准3个月期央行票据的收益率不变,令预测人士再度看走了眼。

美联储想让市场猜准自己的政策意图,并自觉采取应对措施朝央行暗示的方向努力。这种做法的最大好处是透明度高,能够有效降低市场的不确定性,有利于经济的稳定运行。但缺点是央行在用政策信号引导市场预期的同时自身或许也会被市场的预期所影响,从而自束手脚、丧失调控良机。比如说,现在很多经济学家都指责说,美联储在2001年经济衰退结束后仍将利率维持在非常低的水平,以至于为资产泡沫制造了温床。但美联储这种有利经济增长的政策当时却是获得市场交口称赞的,不少美国人还骄傲地将美联储这种灵活性与欧洲央行以维持物价稳定为唯一目标的死脑筋相比较,也许格林斯潘当时确实被市场赞扬冲昏了头脑。

在投机气氛浓重的中国市场上,中国央行不按常理出牌的方式或许也有其合理性,有助于遏制市场的非理性狂涨或暴跌。当前正在走出危机的世界经济正处在行百里者半九十的阶段,看似胜利在望,但实际上复苏的势头还很不稳定,也许政策上稍有不慎,就会像世界银行首席经济学家林毅夫警告的那样,遭遇二次衰退。具体到中国,由于经济增长的动力仍然主要来自于行政主导下的投资增长,政府政策对市场的影响远比美国大而直接,正所谓楚王好细腰、宫中多饿死。为了不把市场饿死或撑死,央行的政策只能多来点模糊性。但中国央行这一做法的缺点是有可能最终里外不讨好,既不能有效防止经济过热,还把那些想借资产泡沫浑水摸鱼的人都得罪了。

各位读者,你觉得美联储和中国央行谁调控经济的手法更高明呢?
(本文作者刘罡是《华尔街日报》中文网编辑兼专栏撰稿人。文中所述仅代表他的个人观点。)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相关推荐
栏目导航
热门文章
推荐文章

说点什么

分享

扫码加好友,拉您进群
各岗位、行业、专业交流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