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讲一个重要的跟资本市场相关的新变化。这个变化就是全球金融条件的变化。
我之前的文章里说,中国在2018年经济面临的情况很复杂,总结起来是三个周期的叠加,经济周期、金融周期和技术周期走到了一个共振的位置,所以我们面临很大的压力。
从近几年来看,全球经济经历了共同复苏繁荣到分化到共同面临衰退的情景。
17年,是全球经济难得的都表现较好的一年,无论是美国欧洲还是日本,包括中国,都因为经济较好的表现,开始纷纷立场明确地退出宽松的货币政策,当然这一轮金融条件收紧最早的,还是老大哥美国。
到了18年,全球经济出现分化。最明显的是中国经济增长,面临“拾级而下”的压力,GDP增速一路下降。而欧洲也陷入衰退的预期,且在最新的数据当中得到证实。欧洲第三大经济体意大利已经陷入“技术性衰退”。日本也面临类似的情况。唯独美国,因为减税的刺激,经济表现得“一枝独秀”。
然而,到了18年底19年初,美国似乎也跟着陷入了麻烦。从汽车销售数据和新屋销售数据来看,这些相对领先的指标都表现较差,美联储加息的滞后累积效应开始显现,美国股市也在去年底深度下跌。于是,人们开始预期美国经济很快也可能面临下滑的境地。
这样全球经济的转向,带来的第一个变化,就是全球金融条件收紧周期的暂停,如果说结束还有些为时尚早的话。除了欧洲央行和日本央行的表态之外,最有力的证据,当属于昨天晚上美联储开会后的声明。
美联储称,将“更耐心地评估未来政策走向”,且在会议声明中删除了“继续渐进式加息”的措辞,并表示“保持充足的储备资产,在需要的时候会动用包括资产负债表在内的所有政策”。前者表明美联储19年可能暂停加息,后者表明缩表的计划也可能放缓。两者都指向了美联储超预期的“鸽派”信号(鸽和鹰相对,前者指对货币政策更为宽松的态度,后者指紧缩的的立场)。
而中国央行,早已通过降准等方式,开始事实意义上边际宽松的货币政策。只是囿于对经济主体再度加杠杆进而继续吹大主要资产价格泡沫的担忧,一直未动用被视为强烈宽松信号的基础利率工具。当然,从汇率的角度来说,中国央行的“更宽松”的政策,也会受到美联储政策的掣肘。
目前来看,这种掣肘在减弱。当然,这也不意味着中国央行会较容易地选择降息。
但无论如何,全球金融条件最紧缩的时期,已经过去了。
在比较乐观的情况下,中国经济将在社融增速企稳后几个月,触底企稳。而股票市场,目前已经开始在交易这种预期。股市会先于经济走出底部,这是预期的作用。
此外,去年对经济非常悲观的预期,已经充分地被定价进股票价格。因此,除非2019年经济出现超预期的大规模下滑,那么基本面这个因素,很难再对股市形成新的幅度较大的冲击。
情绪上来说,“春季躁动”似乎让市场显得反而乐观了起来。近期中国股市频繁的业绩暴雷,并未能扰动整个市场的节奏。相反,家电白酒等“白马”走出了一波漂亮的反弹,这与北上的外资“抄底”,不无关系。
总之,基本面悲观的情况大概率已经被充分定价,甚至可能被过分定价,而流动性的环境会边际改善,市场情绪也有望继续恢复,综合这几股力量,我对中国股市的观点,已经不再像去年那样看空,而是转向看多。
至于是趋势性上涨的机会,还是震荡偏强的波动,则需要更进一步的数据支持和观察。但有一点是明确的,我认为2019年的中国股市,机会大于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