答版主:关于转制成本
 
 现行的社会保障体制改革,是从PAYG模式向PAYE模式转变的一种改革,在制度转轨的过程中,不可避免的一个问题是转制中的成本问题,也就是目前很多人提出的隐形负债问题,这一问题可以说是当前社会保障研究领域的一个重点问题,在此,谈谈我的看法吧。
 首先,转制成本包括哪些成本?
 在改革之前,我国的社会保障覆盖面是国有企业系统的职工,而乡镇企业或者民营企业并没有纳入当时的社会保障网之内,所以,我们在此提到的转制成本也就是在转制之后,社会保障系统所要承担的这一部分职工在改制前没有交纳社会保险金,这一部分叫做转制成本。注意,我这里指的转制成本只包括了在新制度实施前的国有企业职工的社会养老金的成本。
 转制,并不包括医疗保险,农村保障等等别的属于社会保障系统范围内的项目。
 其次,转制成本有多大?
 综合了部分资料,目前的转制成本大概在3w到4w5k亿之间,这个估计是综合一些研究资料形成的,应该说,转制成本在这一区间之内,应该是大部分专家所认同的。
 第三,也是最重要的,如何解决转制成本,弥补转制成本的问题,这个问题也是我的重点。
 1, 对于转制成本的一种仔细的估算。
 目前,作为社会保障部门和一些研究学者,为了强调社会保障的重要性问题,对于制度的转制成本往往进行了过于夸大的估计。上述所说的3w到4w5k亿的成本,是由PAYG模式向完全的PAYE模式转变所需要的成本,而目前的新制度并不是一种完全的PAYE模式,而是一种PAYG和PAYE模式的融合,因为按照新制度的规定,只要职工能够交满15年的养老金,那么在到达退休的年份后,他可以获得本地区上年职工平均工资的20%的基本养老金(好像目前这一制度又稍微做了修改,但是基本还保留了原有的PAYG的模式),这样以来,就给目前的潜在负债打了个八折。这么一算,我们的潜在负债只有大约2w4k亿到3w6k亿了。正是由于实行了这种混合模式,使得我们的转制成本有所降低。
 2, 对于隐形负债问题解决的设想。
 对于资金问题的解决,无非是开源和节流两个方面。解决隐形负债的问题也无非这两个方向。
 先谈节流,因为比较简单。
 主要是在发放环节上,对于受益人资格的监管。目前存在的一些情况是,一些冒领养老金的,一些不到退休年龄而提前退休的。个人感觉,这些方面如果社保部门工作到位的话,应该比较容易解决。再说了,这种省法,每年也省不了太多,主要问题还是在于开源。
 开源问题比较复杂。
 对于隐形负债的资金来源,我感觉目前有几种途径。
A国家的财政给付。
B每年养老保险金的余额
C转卖国有企业股权获得的受益。
D持有的股票或者进行基金运作而获取的资本利得。
 笔者认为,上述部分收入有可能缓解隐形负债问题。
 在目前的新制度下,企业需要将本单位工资总额的20%交纳基本养老金,随着我国社会保障的规范化,将包括外资企业和乡镇企业等民营经济纳入到社会保障的范筹之中后,这笔资金每年是很大的。在职的职工肯定要多于退休职工,即使按比较高的替代率来看,目前的基本养老金还可以留存50%左右。而且,基本养老金的数额是不断增加的,那么这笔庞大资金所形成的资本利得,对于缓解隐形负债来说,是非常有益的。对于这一问题的精算,我没有资料,无法展开,但是估计每年应在100亿左右,大约相当于每年解决隐形负债的10%。这一部分是PAYG模式的,但是每年都要节余不少,这部分资金完全可以全部用于解决隐形负债问题。因为他不需要给任何人,而以后人的基本养老金由他退休后正在工作的人提供。同时,我认为,对于这一部分的精算工作有必要,因为他可以约束国债的发行规模。
 对于不足的资金,我认为可以发行特种长期国债,解决一部分困难。发行国债应该说是一种多赢的选择。
 最简单的是,社保部门获得了资金,填补了隐形负债,这笔资金以后由中央政府财政逐渐解决。更为重要的是,用这一特种国债来调整金融市场结构问题,国债作为一种金边债券应该比商业银行具有更高的安全性,而反观我国的国债,都要高于同期的银行存款利率,难道商业银行能够比财政部或者政府更具有信用等级,我并不这么认为,反观美国的国债利率,在绝大部分情况下都是低于银行存款利率水平的,因此,我设想以社保特种国债为契机,纠正扭曲的国债利率市场,规范我国的金融市场结构。同时较低的利率可以减少融资成本。
 
 关于划转部分国有股分充实社保基金的设想。
 目前,最为流行的一种说法,在国有产权改革过程中,将国有产权变卖的资金用于充实社保基金,特别是填补隐形负债问题,我的观点与目前流行的观点有一定的偏差。
 1,二者之间没有明确的构稽关系。国有企业产权理论上属于全国人民,不仅包括国有企业职工,也包括农民,自由职业者,是我国人民一项共有的财产。而隐形负债则是针对于国有企业系统的职工而言的,他们虽然是国家的成员,但是并不能构成全体,所以,他们没有权利获得这笔资产。其次,有人说,划拨给社保基金并非专门用于解决隐形负债问题,还可以用于解决农村保障的资金问题,那么试想农村保障的问题我们的负债是多少,几乎是无法计算,也没有人计算的,所以针对于没有底的锅,投进起相当于不投,因此这笔资金基本上还会用于解决隐形负债,还是回到老路上。
 2,国有股权的转移并非专门为解决社保基金而存在。我国的市场经济的改革经历了28个年头了,最终走向了产权改革之路。产权改革最主要的目的在于给予企业市场经济主体的地位,从清晰产权结构入手,建立规范的现代企业制度,为市场经济的完善服务。国有产权拍卖的资金,首先将用于安置企业的下岗职工问题,其次,会有一部分作为企业经营者人力资本的回报,给企业管理者。再次,将用于存续的国有企业的技术升级改造资金,增强企业的活力,这样以来,最后给社保基金的资金并不是很多。
 3,那么有人说,那么持有国有上市公司的股权呢?目前很多人推崇这一做法,我对此表示怀疑。从目前全国社保基金会的结构来看,它拥有一部分股权投资,但是我想,社保基金会持有股权或许会与国资委相冲突,因为股权不仅仅是受益权,同时也含有支配权,控制全,处治权。假若社保部门作为企业的大股东,同时国资部门也作为企业的大股东,那么企业听谁的,两个部门政策打假的问题在中国已经屡见不鲜了。
 4,社保基金会的管理能力问题。国外比较规范的社保基金管理中,通常有信用评级机构参与,有的国家需要2个以上的信用评级机构用来评估。我们并没有这样的信用评级机构,那么怎么能够保障投资于国有上市公司就一定是合理的呢?国有公司的投资风险在目前股市上是有目共睹的。
 5,对于社保基金会进入资本市场持有股票,我并不反对,但是我所反对的是这种直接划转国有股权给社保基金的做法。
 对于资金筹集的一些设想,金融市场对于社保基金来说是非常重要的,所以金融创新对于社保基金的增值是非常关键的。
 设想一:扩大债券投资规模。目前,我国大力发展资本市场,于是很多人把资本市场想当然的认为就是股票市场,其实不然。资本市场是一种长期的融资市场,并非指直接融资市场,债券投资,比股权投资具有更大的安全性。
 设想二:参与银团贷款。银团贷款在国外非常普及,通过诸多银行形成银行集团,为某一长期投资项目进行贷款,用来减少各融资机构单独贷款而产生的风险。我国的银团贷款几乎没有,我觉得可以考虑施行。
 设想三:发放住房贷款项目。
 设想四:进入货币市场投资。
 [此贴子已经被iyiqian于2006-2-14 10:34:59编辑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