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版块 我的主页
论坛 经济学论坛 三区 公共经济学
4082 4
2006-02-13

答版主:关于转制成本

现行的社会保障体制改革,是从PAYG模式向PAYE模式转变的一种改革,在制度转轨的过程中,不可避免的一个问题是转制中的成本问题,也就是目前很多人提出的隐形负债问题,这一问题可以说是当前社会保障研究领域的一个重点问题,在此,谈谈我的看法吧。

首先,转制成本包括哪些成本?
在改革之前,我国的社会保障覆盖面是国有企业系统的职工,而乡镇企业或者民营企业并没有纳入当时的社会保障网之内,所以,我们在此提到的转制成本也就是在转制之后,社会保障系统所要承担的这一部分职工在改制前没有交纳社会保险金,这一部分叫做转制成本。注意,我这里指的转制成本只包括了在新制度实施前的国有企业职工的社会养老金的成本。
转制,并不包括医疗保险,农村保障等等别的属于社会保障系统范围内的项目。

其次,转制成本有多大?
综合了部分资料,目前的转制成本大概在3w4w5k亿之间,这个估计是综合一些研究资料形成的,应该说,转制成本在这一区间之内,应该是大部分专家所认同的。

第三,也是最重要的,如何解决转制成本,弥补转制成本的问题,这个问题也是我的重点。

1, 对于转制成本的一种仔细的估算。
目前,作为社会保障部门和一些研究学者,为了强调社会保障的重要性问题,对于制度的转制成本往往进行了过于夸大的估计。上述所说的3w4w5k亿的成本,是由PAYG模式向完全的PAYE模式转变所需要的成本,而目前的新制度并不是一种完全的PAYE模式,而是一种PAYGPAYE模式的融合,因为按照新制度的规定,只要职工能够交满15年的养老金,那么在到达退休的年份后,他可以获得本地区上年职工平均工资的20%的基本养老金(好像目前这一制度又稍微做了修改,但是基本还保留了原有的PAYG的模式),这样以来,就给目前的潜在负债打了个八折。这么一算,我们的潜在负债只有大约2w4k亿到3w6k亿了。正是由于实行了这种混合模式,使得我们的转制成本有所降低。

2, 对于隐形负债问题解决的设想。
对于资金问题的解决,无非是开源和节流两个方面。解决隐形负债的问题也无非这两个方向。

先谈节流,因为比较简单。
主要是在发放环节上,对于受益人资格的监管。目前存在的一些情况是,一些冒领养老金的,一些不到退休年龄而提前退休的。个人感觉,这些方面如果社保部门工作到位的话,应该比较容易解决。再说了,这种省法,每年也省不了太多,主要问题还是在于开源。
开源问题比较复杂。
对于隐形负债的资金来源,我感觉目前有几种途径。
A国家的财政给付。
B每年养老保险金的余额
C转卖国有企业股权获得的受益。
D持有的股票或者进行基金运作而获取的资本利得。
笔者认为,上述部分收入有可能缓解隐形负债问题。
在目前的新制度下,企业需要将本单位工资总额的20%交纳基本养老金,随着我国社会保障的规范化,将包括外资企业和乡镇企业等民营经济纳入到社会保障的范筹之中后,这笔资金每年是很大的。在职的职工肯定要多于退休职工,即使按比较高的替代率来看,目前的基本养老金还可以留存50%左右。而且,基本养老金的数额是不断增加的,那么这笔庞大资金所形成的资本利得,对于缓解隐形负债来说,是非常有益的。对于这一问题的精算,我没有资料,无法展开,但是估计每年应在100亿左右,大约相当于每年解决隐形负债的10%。这一部分是PAYG模式的,但是每年都要节余不少,这部分资金完全可以全部用于解决隐形负债问题。因为他不需要给任何人,而以后人的基本养老金由他退休后正在工作的人提供。同时,我认为,对于这一部分的精算工作有必要,因为他可以约束国债的发行规模。
对于不足的资金,我认为可以发行特种长期国债,解决一部分困难。发行国债应该说是一种多赢的选择。
最简单的是,社保部门获得了资金,填补了隐形负债,这笔资金以后由中央政府财政逐渐解决。更为重要的是,用这一特种国债来调整金融市场结构问题,国债作为一种金边债券应该比商业银行具有更高的安全性,而反观我国的国债,都要高于同期的银行存款利率,难道商业银行能够比财政部或者政府更具有信用等级,我并不这么认为,反观美国的国债利率,在绝大部分情况下都是低于银行存款利率水平的,因此,我设想以社保特种国债为契机,纠正扭曲的国债利率市场,规范我国的金融市场结构。同时较低的利率可以减少融资成本。

关于划转部分国有股分充实社保基金的设想。
目前,最为流行的一种说法,在国有产权改革过程中,将国有产权变卖的资金用于充实社保基金,特别是填补隐形负债问题,我的观点与目前流行的观点有一定的偏差。
1,二者之间没有明确的构稽关系。国有企业产权理论上属于全国人民,不仅包括国有企业职工,也包括农民,自由职业者,是我国人民一项共有的财产。而隐形负债则是针对于国有企业系统的职工而言的,他们虽然是国家的成员,但是并不能构成全体,所以,他们没有权利获得这笔资产。其次,有人说,划拨给社保基金并非专门用于解决隐形负债问题,还可以用于解决农村保障的资金问题,那么试想农村保障的问题我们的负债是多少,几乎是无法计算,也没有人计算的,所以针对于没有底的锅,投进起相当于不投,因此这笔资金基本上还会用于解决隐形负债,还是回到老路上。

2,国有股权的转移并非专门为解决社保基金而存在。我国的市场经济的改革经历了28个年头了,最终走向了产权改革之路。产权改革最主要的目的在于给予企业市场经济主体的地位,从清晰产权结构入手,建立规范的现代企业制度,为市场经济的完善服务。国有产权拍卖的资金,首先将用于安置企业的下岗职工问题,其次,会有一部分作为企业经营者人力资本的回报,给企业管理者。再次,将用于存续的国有企业的技术升级改造资金,增强企业的活力,这样以来,最后给社保基金的资金并不是很多。

3,那么有人说,那么持有国有上市公司的股权呢?目前很多人推崇这一做法,我对此表示怀疑。从目前全国社保基金会的结构来看,它拥有一部分股权投资,但是我想,社保基金会持有股权或许会与国资委相冲突,因为股权不仅仅是受益权,同时也含有支配权,控制全,处治权。假若社保部门作为企业的大股东,同时国资部门也作为企业的大股东,那么企业听谁的,两个部门政策打假的问题在中国已经屡见不鲜了。

4,社保基金会的管理能力问题。国外比较规范的社保基金管理中,通常有信用评级机构参与,有的国家需要2个以上的信用评级机构用来评估。我们并没有这样的信用评级机构,那么怎么能够保障投资于国有上市公司就一定是合理的呢?国有公司的投资风险在目前股市上是有目共睹的。

5,对于社保基金会进入资本市场持有股票,我并不反对,但是我所反对的是这种直接划转国有股权给社保基金的做法。

对于资金筹集的一些设想,金融市场对于社保基金来说是非常重要的,所以金融创新对于社保基金的增值是非常关键的。
设想一:扩大债券投资规模。目前,我国大力发展资本市场,于是很多人把资本市场想当然的认为就是股票市场,其实不然。资本市场是一种长期的融资市场,并非指直接融资市场,债券投资,比股权投资具有更大的安全性。
设想二:参与银团贷款。银团贷款在国外非常普及,通过诸多银行形成银行集团,为某一长期投资项目进行贷款,用来减少各融资机构单独贷款而产生的风险。我国的银团贷款几乎没有,我觉得可以考虑施行。
设想三:发放住房贷款项目。
设想四:进入货币市场投资。

[此贴子已经被iyiqian于2006-2-14 10:34:59编辑过]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全部回复
2006-2-14 00:54:00

对于楼主的答案,我也说说自己的看法:

1、关于转制成本的界定
对于转制成本的概括我与楼主的意见并不一致。我以为转制成本既是养老保险制度自身改革带来的,同时也是社会经济制度变革带来的。所以,我以为的转制成本包括两个部分:一部分就是基金积累后企业中没有积累的那部分职工,就是我们所说的老人和中人的养老金。这部分人还是有组织的,他们的养老金还是找得到人给他们发,给他们按政策折算的。另外一部分就是下岗和破产企业职工的养老金,他们与前一部分人的情况有所不同,导致他们境遇的除了社会保障制度的变革外,更重要的是经济体制的改革,国家对这部分人也要承担责任,承担转制成本。
之所以分为这两部分的重要原因是因为对于这两部分人的解决方式是不同的。

2、转制成本和隐性债务的区别
我们往往把这两个概念一起来讲,实际上他们不是一回事。在转变成完全积累的情况下,转制成本就等于隐性债务,在转变到混合模式的情况下,转制成本小于隐性债务。也就是隐性债务是要慢慢消化的,不是一时间都拥上来要解决。我们有缓解的余地,就是我们现在的统筹部分还可以拿去还旧债,但实际上个人账户目前也动用了,这个债务危机就暂时的被隐藏起来了。

困了,待续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6-2-14 10:28:00

3、空账运转的弊端
债务被隐藏起来也只是暂时的,现在的办法是用个人账户积累的基金解决转制成本,实际上我们实行的是名义上的基金积累和现实中的现收现付。2005年全国养老金的收入额是7000亿,支出额是5400亿,即剩余1600亿。2005年的个人账户按工资总额的11%划转积累,那么进入个人的资金总额应该是2700亿左右,那么个人账户一半以上都处于空账运行。接下来的问题就是这些基金积累的人们退休以后,国家又拿什么来给他们发养老金。
目前提出的解决方式也就是楼主列出的这么几种,
开源上:提高覆盖面筹集资金,划拨国有资产,财政支出结构调整增加社保经费,解决欠缴问题,提高费率(2006年统筹比例就扩大到了20%,个人账户只有8%),入市运营获得收入,发行债券……
截流上:主要是严格享受条件,提高退休年龄、增加缴费年限等等。
我没有过精算,也缺乏调研,不好说这些措施能不能有效地弥补漏洞,更不好说这些措施在近期内实行的现实可能性有多大。但是听起来还都满有道理,像是能解决问题的样子,只希望我们对于空账的担心只是杞人忧天,能够通过这些办法一步步缓解我们的债务。

4、个人账户有没有做实的必要
这个问题听起来比较白痴,说了空账运转的弊端,说了我们国家要走基金积累的道路,国家现在也多方强调、努力做实个人账户,却在这里又提必要性的问题。
担忧来自于我们的资本市场。基金积累的实行,基金的保值、增值是必要条件,在我们国家这种情况下,是非得增值不可。我们最广大的养老金还没有如市,只是投资于银行存款和国债。入市的仅仅是全国社保理事会掌握的区区2000亿资金,而这部分资金上年度的收益仅仅是3%左右,略高于通胀率,低于证券市场上所谓的“傻瓜收益率”。这样的资金运作能力,我们这样的资本市场,个人账户做实了,谁能保障他的收益率,谁能保障他保值的同时又会有盈利收入来填补我们的转制成本?
个人账户一定要做实,但未必尽快,一边帮助消化一下社保的支付危机,一边积累些基金,一边利用社保基金的特点帮忙培育一下资本市场,多方利用多方受益吧。

5、关于国有资产划归社保资金的问题。
国有资产归社保门下,要分两种情况:
一种,无论是拍卖还是破产,国有资产的一部分都要用来解决企业职工的社会保障缴款,为职工建立养老保险的个人账户,这其中,企业资金不足的部分,由国家补贴。这一点根本就无可非议,而且理所应当。
另一种,就是我们所说的国有资产划拨全国社保基金理事会,填充全国社保基金(至于这与养老保险基金的区别请见本版另外的帖子)。这个的非议比较严重。
其一是划拨的合理性问题。我经常看到的说法是,国有企业积累下的家底,有工人阶级的功劳,但是农民兄弟也功不可没啊,那是全国人民的钱,凭什么就给了工人阶级自己了,凭什么就划入那个什么社保基金了?!全国社保基金是国家用于社会保障事业的战略储备基金,他不是专门给哪个部门、哪个地区、哪一部分人设立的,未来的需要这本分钱救急的可能是城镇职工、也可能是农村社保,可能是养老也可能是医疗、就业等等问题。既然国家、国企在高积累时代,欠了人们的消费资金,通过充实社会保障资金的方式,解决这个问题有什么不好,合理性为什么还会存在问题?!
其二是操作性的问题。我对金融知之甚少,不能乱说话。只对我了解的东西说说看法。国内国有股减持叫停以后,划拨的办法想了很多,目前呼声较高的是社保基金通过划转持有国有股,楼主提到了可能会跟国资委矛盾。这个目前理事会摆出的姿态是,只享有收益权,不参与管理,而且在十年之内不会抛售变现,变现时也会考虑方式,而不至引起股市波动。我知道的目前还有一种选择,就是基金会不持股,通过建立国有资产预算,直接划拨国有资产的收益给社保基金。

就说到这里吧,楼主的观点对于我对转制成本的看法有很多新的启发,呵呵,很高兴能遇到楼主这样的论者。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6-2-14 23:33:00

回帖:

您这么一说,我就搞不清楚了,全国社保基金会手中的资金到底是用来做什么的,有没有具体的用途。我现在将社会保障基金统统列出来,您看哪些属于全国社保基金会。

1, 养老保险基金,您说,在社保部门的手里。

2, 失业、医疗、工伤、生育保险基金。按理说,医疗应该在卫生部手中,生育在全国妇联手里,而失业应该在社会保障部手里。不知道这么说对不对。

3, 社会保障基金,城市低保,自然灾害基金,扶贫基金,教育基金,住房公积金。这些除了城市低保之外,分别有国务院,农业部,教育部,各地的住房公积金管理中心管理,好像全国社保基金还是不能染指。

除了这些,我几乎想不出来还有别的什么资金了,所以,按照您说的,全国社保基金会的钱用于战略储备的化,没有明确的用途和指向,这笔钱集中起来干什么用?我不相信,国家会存一笔没有指明用途的资金,就说以后什么缺,就给谁,这么管理太混乱了拉。

假若这笔上述的这些资金归全国社保基金会管理的化,那么这些资金用途是不同的,按照理论来说,这些基金追求的是周期平衡,按理说应该投资与短期的金融市场,而非购买长期稳定的国债和长期的股权投资,而目前的情况恰恰相反,全国社保基金会持有的大量的是国债和股权还有银行存款,感觉与社保项目对基金的要求并非符合。是不是这样呢?

从帖子上看,地方社保部门的确是收支两条线的,收存入专户,支也从专户中支取,但是不容否认的是,地方社保部门不仅仅涉及收支,同时也是社保政策的制定者和执行者,而且地方社保部门同样也担负者社保基金的运营(虽然仅限于购买国债和银行存款),这样,地方社保部门不仅负责养老金的政策制定,同时负责养老金的收支甚至养老基金的运营,这样养老基金运作的整个流程都被地方社保部门所囊括,那么谁能保证不出问题呢?众所周知,养老保险在整个社会保障领域属于大头,那么大部分的钱没有被全国社保基金会拿着,而是被无效率的放置在地方社保机构的手中,既增加了基金损失的风险,又减少了基金增值的可能性,有百害而无一益啊!

说到做实个人帐户,其实和归还隐形负债是同一个问题,或者是同一问题的不同表述方式。如果说没有隐形负债,干吗要用的着动用个人帐户的资金,只是国家财政暂时不能播出来钱给老人发工资,而默许地方社保部门这么拆东墙补西墙罢了,对把!其实,这么混乱的做法可能有两种风险,其一就是在运作中的混乱,无法监督是不是把东墙拆了补的是西墙,而不是社保资金自家的墙,其二就是分明要补一小段墙可是却拆了一大段强,也就是平时所说的济占和挪用,查处来的都是小问题,我想应该只是冰山一角,在地方社保部门归地方政府管辖的情况下,什么事情也是地方政府或者财政包着捂着,这种问题并不容易发现。

对于减持国有股,充实社保基金,按照您所说的,“事会摆出的姿态是,只享有收益权,不参与管理,而且在十年之内不会抛售变现,变现时也会考虑方式,而不至引起股市波动。” 这种形式相当于社保基金会持有的是“优先股”。与其这样,不如让财政部门针对社保基金会专门发行一种特种国债,社保基金会享有这种债权,而用每年国有企业的利润赢余来归还国债的好,就像目前的AMC一样一纸借条,就买断了四大国有的负债。简单了说,就是财政给社保基金会一张欠条,然后让国有企业每年上缴的利税抽出一部分逐年还给社保基金会,这么做我觉得比较好一点,责任权利比较清楚。目前国有企业的事权归于国资委,财权还是属于财政部的。这样做,我想起码可以避免部位之间因为权力问题打架。

此外,您的数据不错,您自己整理的还是从哪看来的,能否给我一份!如果帖子不错,适当给点威望和金钱,好让我买点站里的文章。

您说的国资的预算体制和社保资金相联系,想法很好,我下来仔细想想,今晚有一个陈清泰的演讲,我要去听一下,有机会我也问问他这个问题怎么看。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6-2-15 01:10:00

1、全国社保基金管理的资金不属于你说的任何一种。我没有看到这部分基金的支出报道,目前应该还没有过支出,都是在讨论怎么聚财。战略储备嘛,就像我们的外汇储备常年保持那么高的比例,你说用他们做什么?未来养老金的支付危机,万一遇到经济周期的失业、救济金发放什么什么的吧,战略储备是要有的。

2、就是养老基金是不是要有全国组织统一管理的问题
社会保险的作用机理是风险共担,大数法则;基金的运营也是讲究规模的吧,所以无论从哪个角度来说,似乎全国的养老基金统一都应该是一个合理的选择。我觉得,形势是不是我们不想,而是没有能力做到。从过去的企业保障到社会保障是一个进步,社会保障从市级统筹到省级统筹又是一个进步,至于全国统筹,我们说的社会保障社会化包含着个意思,涉及的利益方面就更多了,这个应该有政府间关系的问题,路漫漫哦。
我们现在的养老金盈余的数据也是全国范围内讲的,其实各省的情况不一样,富裕地区,历史债务轻的地方养老金积累就多;经济发展不好的地方积累的少,甚至入不敷出的也有。养老金实在是贫富不均啊,要想实行省间统筹,利益协调比较困难。

3、关于我的数据
那个养老金的7000亿和5400亿是摘抄本上记录的,可惜没有注明出处,个人账户的钱是我自己按比例算的
2000亿的全国社保基金理事会的基金数和3% 的收益率是新浪新闻,也是什么发言人说的,数据应该准确。

4、奖励
呵呵,楼主近期发了几篇社会保障的讨论专题,我痴于观点,都忘了奖励,在这里一并吧
奖励楼主2个金币和100魅力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6-2-15 1:12:09编辑过]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相关推荐
栏目导航
热门文章
推荐文章

说点什么

分享

扫码加好友,拉您进群
各岗位、行业、专业交流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