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时候,我们会遇到这种情况:苦口婆心地规劝一个人,说的道理简直不能再正确了,但他就是不做。在面对孩子的时候,这种情况更多。
这种时候该怎么办?继续讲道理碎碎念,还是直接来硬的逼迫就范?
其实,这两种方式都忽略了这个问题的本质:他为什么不肯听正确的道理?
问题的本质
在这里面,其实有一个人与人交往的最根本性的问题,那就是:你把对方置于什么样的位置上。
不知道你有没有注意过这样的细节:
有时候你想要提醒小朋友一件事,例如应该把手里的东西放在这边,结果小朋友不仅没有听,反而“啊——”一声爆发了强烈的情绪,把手里的东西扔下,不肯合作。而你仔细分辨他的情绪,会发现他不是对抗,更多是委屈,他会大声说“我本来就是这么想的”,或者“我是没来及——”,大人往往不理解孩子的委屈,而是说:“我不就是提醒你吗?”“脾气这么大跟谁学的。”结果孩子更哭闹了。
在这样的场景中,驱动孩子的内在情绪是什么呢?
其实,在这个场景中,孩子的心理语言是:“我本来就能做好的,不用你说我也能做好。”他的内在情绪是:你说这些提醒的话,就好像我自己做不好似的,你不相信我。而他之所以不合作,是因为他的潜意识觉得,如果听话了,就是承认了自己做不好。
这里面涉及到他的自我感知:如果是自己本来就想做的,那么是对自我的自豪感;如果是自己没想到,而要父母提醒的,那则是对自我的羞愧感。
这个细节有什么重要的呢?重要之处在于,我们很多时候都没有注意到,当我们说话的时候,是把对方置于好角色上,还是坏角色上。
什么叫好角色,坏角色呢?
我再举个例子。
假设有一个年轻的妈妈,家里的家务事很多,小孩子非常累人,老人也不给力,还总是有令人烦心的闲言碎语,更不用说工作和生活难以平衡的困扰。这个时候,年轻妈妈很需要年轻爸爸的支持,对自己的孤立无援感觉异常委屈。
那么年轻妈妈该如何跟爸爸说呢?她有两种表达方式,一种是说年轻爸爸“哪里不好”,指责年轻爸爸,他有多么不负责任,自己这么艰难,他不仅什么都不管,对自己也没有表现出关怀。另一种表达方式是,问年轻爸爸自己“可不可以帮助自己”,讲出自己的困难,问他能不能帮自己缓解困扰。
这两种表达方式叙述的事情一样,期望达到的结果一样,但表达方式有什么不一样呢?最重要的不一样是:指责的表达方式,让对方成为“坏角色”,说的是对方哪里不好,如何没达到要求;需求的表达方式,让对方成为“好角色”,成为能帮助自己的英雄。
让对方成为“坏角色”,潜意识是唤醒对方的内疚感,想提醒对方他有多么不理解自己。这种表达方式是我们经常不自觉采用的方式,很多时候,唤醒他人的内疚感,是让我们感觉到痛快的方法。
但问题在于,没有人愿意感觉自己是“坏角色”,一旦意识到自己被他人指责,一个人的下意识反应是“防御”,否认这种指责,要么是冷冷不予回应,避开指责,要么是情绪爆发,把小事变成争吵。
而让对方成为“好角色”,是想唤醒对方的“自我感觉良好”。让对方看到,他做的事情能在多大程度上帮助到自己。这是不把自己的困扰归咎于对方,而直接对未来提出期望。
有的人或许会觉得,“不让对方认识到自己的错误,他怎么会改好呢”,但事实恰好相反,不让对方承认错误,往往才能让对方做得更好。
由此,我们会明白,为什么很多时候我们讲的道理都对,但对方不听呢?原因其实就在我们把对方置于哪个角色上。
如果我们讲的道理是“你如何如何不对,按照我说的道理才对”,其实是把对方置于了“坏角色”之上。这里的坏不是指邪恶,而是一切负面归责,例如傻、看问题不清楚、性格不好、短视、不听话、脾气不好,等等等等。与此同时,隐含着是把自己置于“好角色”之上,“你看我说的多对,我看的多明智,我是伟人”。只要是声称“对方错了,自己才对”的讲道理方式,就是将对方置于“坏角色”之上,自己置于“好角色”之上。
这种情况下,道理有可能全对,对方也点头承认,但是心里一定是非常闷气的。你讲的道理越“对”,就证明对方越“错”,他心里的自我感觉就越糟糕,而越不愿意接受你讲的道理。很多时候,我们跟一个处处都有理的人在一起相处难过,就是因为如此。
当小孩拒绝父母的要求时,也许拒绝的并不是要求本身,而是父母对自己的指责。“我不是这样的。我本来也可以是对的。”这也许是他大哭的背后原因。
背后的原因如果明白了心理机制,那么如何说话的策略也就很清晰了:尽量以让人“自我感觉良好”的方式提出建议,他人也就愿意接受你的建议,这样互惠共赢,皆大欢喜。
但生活中,这一点却是相当难以做到的,为什么?
第一种常见的情况是:执着于“应该”。
这种情形对应于心中抱着固定“理想型”的人。这样的人对于人和关系“应该如此”有强烈的预期假定。一个男人就应该“沉稳坚毅、大气开朗、勤劳顾家、温柔呵护”,做到这些都是“应该的”,做不到就是“毛病”。类似的,一个家庭就应该“红红火火、热热闹闹、温情热络”,做到了是“应该的”,做不到就是“毛病”。一个小孩就应该“干净整洁、落落大方、勤奋上进、知书达理”,做到了是“应该的”,做不到就是“毛病”。“怎么这么不听话!”“怎么这么爱哭!”“怎么这么不自觉。”
实际上,我们每个人在与人对话的时候,都隐含着对对方的评价,正分,零分,负分。而我们表达出来的对他人的评分,是正分还是负分,取决于我们的零分线设在哪里。
零分线就是我们心中的“应该线”。当我们心中的“应该线”画在一个封死的位置上,那么任何现实中达不到这条线都是负分。
在这种情况下,让一个人口头上“不要指责别人,要鼓励赞赏别人”是做不到的,因为在心里就已经给对方打了负分,即使口头上不指责,也能让对方感觉出心里的负分,最后交流的效果还是一样的。要么是自己把不满爆发出来,要么是对方感受到diss夺路而逃。
与“应该线”高的人相处,做好了得零分,因为都是“应该的”。稍微做不好就是负分,还处处言之有物,因为都是“不应该的”。
真正让生活轻松的方法,是在心里画一条零分的零分线,也就是对他人没有预期,这样有一点点好的地方都是正分。例如认为“人与人相互不问候”是正常的,这样,如果有个朋友给自己送份祝福,立刻觉得惊喜备至,而不会因为“朋友怎么都想不起来给我电话”而气恼。例如认为“人下班回家懒得做家务”是正常的,这样,看到家里另一半下班还忙碌收拾,立刻会觉得“对方好好啊,我好幸运”,对方某天懒得做也会觉得理解。例如认为“小孩子贪玩懒惰”是正常的,这样,如果小孩能自觉勤奋一次,立刻会由衷赞叹“哇,你好棒”,即使有时懒惰也能理解。
如何让生活看起来处处美丽?相信不美丽是“正常态”就可以了。
这一种心态上的打分,其实是不容易更改的,它涉及到一个人根深蒂固的对世界的看法。很多时候,让一个人放弃掉她心里的“应该”,对她是十分痛苦的事,因为这些“应该”就是她对这个世界的信念。所以有时候我们会看到一个人处处苛责,看什么都不满意,总是严厉,会劝她“降低点要求吧”,但实际上她是做不到的,因为那意味着放弃她对这个世界的想象。这其实不是高标准严要求,而是对世界的多样性缺少包容。
语言方式并不是我们随意选择的,它反映出我们内在的世界观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