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触颇多!
匿名审稿制度就是给审稿人设立了一个盾牌,至于他们在盾牌后面做什么,天知道。
当年Tullock为他的寻租开创性论文没有被AER采用而大为不满,因为几年后Krueger“寻租社会”的文章相对于之前Tullock的文章,称不上original,但是常常被认为是寻租理论的开山之作。这是很不公平的。无论从原创性,还是只有终生致力于寻租理论的研究(包括模型化、历史分析和实验等),Tullock都是这个领域里面的统帅(试想一下,如果Krueger没有发1974的文章,这篇引导了一种经济发展模式的文章,她的事业和成就可能完成不同。不过,据Tullock所在GMU的一位朋友讲,Tullock很有个性了,不光批评匿名审稿制度,还“mock”诺奖委员会,又不如Buchanan会“advertise”自己,所以和诺奖无缘)。
凭什么发Krueger的文章,而拒绝Tullock的文章,Tullock认为弊病是匿名审稿制度。或许正如“黄老邪”所说,说不定是匿名审稿人半昏睡的时候翻看Tullock的文章。当然,审稿人也有避险心理。开创新的文章不好把握,万一发出去之后被证明是错的,那多尴尬啊。干脆拒了算了,打张安全牌。
国内一些期刊也实行了匿审制度,就个人的体念来看,有时会遇到很令人瞠目结舌的审稿意见:在没有看懂文章的情况下,随便提两三个不是问题的问题就可以直接拒稿,真不知道那些不负责任的审稿人是开自己的玩笑,还是开别人的玩笑。以前有位师兄的一次投稿经历,也很有代表性。自己的文章的研究主题和审稿人的研究主题一样(这个很合理),但是分析方法完全不同。审稿意见是让重新以某某方法重新做分析,否则不录用。人家文章的创新之处就在于用新的分析方法(好像是wavelet)研究那个问题,这样一来,审稿人吧创新之处阉割了,才让文章发出去。这种幽默方式,太黑色了。师兄的话值得回味:一些猥琐的审稿人生怕学术上竞争对手赶超自己,就在暗处放冷枪。确实,这不是小概率事件。
还是那句话,收到稿子,审还是不审是激励问题,认真审还是乱审事关道德和学术。在写文章的时候,千万不要高估审稿人的热情和责任心。需要注明的是,绝大多数的审稿人还是认真负责的,给出的审稿报告还是极具水平的,这也是个制度虽有缺陷但是依旧存在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