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自由世界各大学经济学系的名次,都是以其成员在匿名审稿期刊上发表记录为准。莫纳石大学经济系排名美国之外大学的第二十二名,你的杰出发表记录,对这个名次起了决定作用。这里所谓发表记录,是指发表的文章篇数。但在50分以上期刊发表文章,比在10分期刊上发表文章难得多。以篇数计算名次,是否会对经济系的真正质量估计产生偏差?
这方法当然不理想,有人也采用引用频率等方法,但也不见得理想。不过,这些较客观方法,或比只根据传统名望作比较及时与可靠。
我自认自已的论文水平高,总想向高于50分的期刊投稿,退稿的经验已习以为常。据说你也有不少退稿经验,平均而言,向匿名审稿期刊投稿,你获录用和投稿次数的比率大致是多少?
答:何止有不少退稿经验,简直多得不可胜数。我估计,我的学术文章中,大根有三分二被录用发表,当中平均要投了二至三个期刊后才被接受,而那接受发表的期刊,通常也要经过修改稿件后才录用。
问:据说,美国一些名校的经济系不将出版专著当作重要的记录,只看重在匿名审稿期刊上的发表记录。但威廉逊(O.E.Williamson)却主要从他的专著得到引用。自从他的博士论文在《政治经济期刊》上发表后,就把主要精力放在出专著上。结果他的文章被引用率成了最高者之一。但大家都引用他的专著,极少有人引用他那篇论文。专著基本上不须经过匿名同行评议这一关。这大概是专著身价低的原因。但有些丛书也在匿名同行评议程式,我们合作的专著《过增报酬和经济组织》,就是经过匿名同行评议,才被选入《对经济分析的贡献》丛书,你对专著与论文之间的相对地位如何评价?
答:第一,可以采用双向匿名制。虽然在双向匿名制下,审稿人在约半数情形还是能猜出作者是谁,但如果多数期刊采取这制度,则较多作者会在写文章时,注意一些细节,使审稿人较难猜出作者身份。
第二,像经济学期刊的情形,审稿人不肯花足够精力与时间,则我认为应该付审稿费,以弥补这方面的不足。若怕这会增加投稿费而减低对新知识的探索,则应由大学、政府、或赞助者多资助学术期刊,使之有能力付审稿费。学术期刊生产知识,而知识是一种公共物品(Public Good),一经发现,能大家共享而不减少其供应。这在经济学上说,是有应给予补助的原因。
第三,应该采取某种措施,使编者更能知道审稿报告的质量。在现行制度下,作者或有时向编者申诉,但这不是一般现象。作者为了不给编者麻烦与触怒审稿者,一般上对质量极差的审稿报告不采取任何行动。尤其是在单向匿名制下,审稿者知道作者的身份,作者更不敢向编者哭诉审稿者。有一次,我收到审稿报告后,颇为不满,为了给审稿人看的答辩,措辞不那么温和。但后来从编者的来信中,知道他把那信的内容也给审稿人看了。这种做法,真是不鼓动作者为自己辩护。
我建议编者在给作者寄审稿报告时,顺便寄上一张表格,让作者给审稿报告打分。这样可以对审稿人加以制衡。编者之所以没有这么做,一方面是怕难找到审稿人。因此,这又回到应该付审稿费的问题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