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版块 我的主页
论坛 经济学人 二区 学术道德监督
14339 69
2010-01-20


问:如果把
1985年后的发表记录也计算在内,你的总分应该是加倍了,因为你在《美国经济评论》上已发表五篇论文(一篇100)和一篇评论(评论算正论文分数的四分之一);《政治经济期刊》上发表了三篇(每篇80.88)《经济文献期刊》上发表了两篇(每篇也是80.88),在匿名审稿期刊上发表的总数已是一百二十多篇,故总分一定高过1,000分。以我所知,华裔济学家中这种发表记录,还从未听说过,我自己给匿名审稿经济学期刊投稿也有三年的经验,光是投稿费大概都有上千美元了。《美国经济评论》还没有接受过我一篇文章,这些50分以上的期刊中,只有《政治经济期刊》发表了我一篇文章,我其它论文都在50分以下的期刊上发表。以我的经验而言,匿名审稿人和编辑极为挑剔,那种严厉的挑剔态度,可能是中国大陆从来没有经验过的。在50分以上的期刊上发表一篇论文,真的难于上青天。但你却在50分以上的期刊上,发表了二十篇左右论文,你的成功有没有什么诀窍?

答:我同意你的看法,专业期刊的审稿人与编辑一般上都很严厉与挑剔。不过,从另一方面说,我们也可以经常读到一些文章,读后说:[这么差的文章,怎么可以发表呢?]

我以为严厉与挑剔还不要命,最要命的是审稿人不花足够时间,或没有足够的头脑与学问,因而没把你的文章看通,就建议不发表。像你的一些文章,我认为肯定值得在一流期刊发表,只是因为立论新奇,内容复杂,不容易看懂。


很多人问过我有什么决窍,我认为没有。只有多写、多寄(但不可一稿两投)。有人说过,你至少必须准备用相当于写一篇文章的时间,来设法发表它,除非审稿人说服你,此文不对或立论不新。不过,也有人说,在收到第三或第四次退稿后,就应该放弃。我认为要看文章的质素。


当然,文章必须言之有物,表达清楚。其次,不做不必要的攻击,以免树敌太多。第三、要给其它专家的有关著作应有的承认。专家较不怕人家批评他的作品,就怕人家忽视他的作品。第四、写文章之前,应查清所要写的东西尚未被人写过。现在计算机发达,在这方面可以有许多方便。只要把有关的词句输入计算机,就能查出有关著作。我虽这么说,但我自己往往忽然想到一个有趣的问题,未查清是否已有旧文章分析过,就着手推导,因为有趣的问题,其结论的推导过程是一种享受。例如我最近花了一些时间,写了一篇工程方面的文章,审稿人说分析正确,但不新奇。享受是享受,但对发表来说,时间是白花了。


第一,有人进行过比较,发现经济学期刊的编辑,比其它专业期刊更难找到愿意审稿者。编者把文章寄给审稿者后,审稿者不愿意审而把稿件退回给编者的百分比,经济学期刊比其它专业期刊高得多。因此,我想那些未把稿件退回的,也有许多只是随便粗阅,便向编者建议退稿或接受发表。根据我个人的经验,审稿人报告的平均水平,实在不敢恭维(当然,也有很多很好的报告)。


第二,有人写过一篇很有趣的文章,题目叫《经济学者搭车不付钱,其它人有这么做吗?》2。根据此文作者的研究,发现[搭车不付钱](free-riding)的问题虽然是一般性的,但在经济学者中远比一般人为严重。

经济学者为什么比其它人缺乏公德心呢?我想大根有几个原因。由于经济学者深知市场调节的功能。在一定的条件下,每个人各自为已的行为,在市场调节下,能达到资源的最有效配置。因此,经济学者对[各自为已]的接受程度,远比其它人高。与上述第一点有关连的,是经济学者习惯于用个人自利的假
设来分析问题。在他们的模式当中,绝大多数都是为个人谋取自身利益最大化。他们搞这种模式太久了,可能自然而然也在自己的行为中更加自利化,少注意公德与利他的行为。中国的情形,是缺乏以私有制与法治为基础的市场机制,这种机制能使自利行为在多数情形下符合社会利益。即使是在西方国家,也有一些情形要靠公德与利他行为来补充。

半昏睡审稿毛病百出


第三,选读经济学的人,尤其是在西方,可能本来就比其它人更着重自己的利益,而较少公德精神。大体上说,选择经济学的原因有两个。一是抱着经国济世的志愿而读经济:一个是认为读经济有利自己的赚钱机会,或符合自己对钱财方面的兴趣。在西方,很少有受前一个原因所影响的。我想,那些原来抱经国济世志愿的人,公德精神应该高一些。中国的经济学家,可能公德精神比其它人还更高,也说不定。


最近美国密芝根大学Daniel Hamermesh 教授到莫纳石大学讲经济学者的礼仪与修养(其实合用于其它学科的学者),其中一点是,当你收到编者寄稿件给你审阅时,除非不是你的研究范围,否则应当抽空审阅。不过,这位教授接着说:[但是,你不愿意影响你自己的研究。因此,你应当在晚上审稿,因为白天精神较好,可以搞自己的研究。](大意)我听到此,马上插嘴说:[怪不得我收到的审稿报告平均质量是那么差,大概他们都是在半昏睡时审我的稿!]从这位教授所言,可知经济学者是多么不愿意花时间,去做工作本份之外或社会所需求、但未必于已有利的事。而且,这位教授所说的,只是一个希望学者们能做到的标准3。实际的平均水平,要此这还差!我也是白天精神好,晚上看电视、杂志、业务外读物,最多写写小说杂文与诗词。


我也审过数百的稿件,但从来不敢用晚上的时间。因为我认为,要看通别人的专业文章,比自己写还不容易,审稿是有决定他人命运的大事,怎可在精神最差的时候去做!以我的经验,经济学期刊审稿报告中质量好的比例,绝不下于其它期刊质量好的审稿报告,甚至比后者更好;但其质量差的比例要比其它期刊高,而且比最差者的水平更低。我猜,其它专业的审稿人很少在精神最差的时刻审稿。



我一篇自认为质量很好,探讨一个重要问题的文章,连接被四家期刊退稿,而审稿报告显示,审稿人看不通。这使我对自己的表达能力产生怀疑,于是把该文给我的博士生看,以便改进表达不清之处。我的两个博士生看后,都说很清楚,没有不明白的地方。这时,我还未敢完全肯定是审稿人的问题。但听了Hamermesh教授教人们院上审稿之后,我完全肯定就是这么一回事。我也不深怪审稿人的自利行为,但我认为应设法改进这种制度。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全部回复
2010-1-20 11:19:45

问:自由世界各大学经济学系的名次,都是以其成员在匿名审稿期刊上发表记录为准。莫纳石大学经济系排名美国之外大学的第二十二名,你的杰出发表记录,对这个名次起了决定作用。这里所谓发表记录,是指发表的文章篇数。但在50分以上期刊发表文章,比在10分期刊上发表文章难得多。以篇数计算名次,是否会对经济系的真正质量估计产生偏差?

这方法当然不理想,有人也采用引用频率等方法,但也不见得理想。不过,这些较客观方法,或比只根据传统名望作比较及时与可靠。

我自认自已的论文水平高,总想向高于50分的期刊投稿,退稿的经验已习以为常。据说你也有不少退稿经验,平均而言,向匿名审稿期刊投稿,你获录用和投稿次数的比率大致是多少?



答:何止有不少退稿经验,简直多得不可胜数。我估计,我的学术文章中,大根有三分二被录用发表,当中平均要投了二至三个期刊后才被接受,而那接受发表的期刊,通常也要经过修改稿件后才录用。


问:据说,美国一些名校的经济系不将出版专著当作重要的记录,只看重在匿名审稿期刊上的发表记录。但威廉逊(O.E.Williamson)却主要从他的专著得到引用。自从他的博士论文在《政治经济期刊》上发表后,就把主要精力放在出专著上。结果他的文章被引用率成了最高者之一。但大家都引用他的专著,极少有人引用他那篇论文。专著基本上不须经过匿名同行评议这一关。这大概是专著身价低的原因。但有些丛书也在匿名同行评议程式,我们合作的专著《过增报酬和经济组织》,就是经过匿名同行评议,才被选入《对经济分析的贡献》丛书,你对专著与论文之间的相对地位如何评价?


答:第一,可以采用双向匿名制。虽然在双向匿名制下,审稿人在约半数情形还是能猜出作者是谁,但如果多数期刊采取这制度,则较多作者会在写文章时,注意一些细节,使审稿人较难猜出作者身份。

      


第二,像经济学期刊的情形,审稿人不肯花足够精力与时间,则我认为应该付审稿费,以弥补这方面的不足。若怕这会增加投稿费而减低对新知识的探索,则应由大学、政府、或赞助者多资助学术期刊,使之有能力付审稿费。学术期刊生产知识,而知识是一种公共物品(Public Good),一经发现,能大家共享而不减少其供应。这在经济学上说,是有应给予补助的原因。


第三,应该采取某种措施,使编者更能知道审稿报告的质量。在现行制度下,作者或有时向编者申诉,但这不是一般现象。作者为了不给编者麻烦与触怒审稿者,一般上对质量极差的审稿报告不采取任何行动。尤其是在单向匿名制下,审稿者知道作者的身份,作者更不敢向编者哭诉审稿者。有一次,我收到审稿报告后,颇为不满,为了给审稿人看的答辩,措辞不那么温和。但后来从编者的来信中,知道他把那信的内容也给审稿人看了。这种做法,真是不鼓动作者为自己辩护。


我建议编者在给作者寄审稿报告时,顺便寄上一张表格,让作者给审稿报告打分。这样可以对审稿人加以制衡。编者之所以没有这么做,一方面是怕难找到审稿人。因此,这又回到应该付审稿费的问题上*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0-1-20 11:27:46
selectopti 发表于 2010-1-20 11:19


经济学者为什么比其它人缺乏公德心呢?我想大根有几个原因。由于经济学者深知市场调节的功能。在一定的条件下,每个人各自为已的行为,在市场调节下,能达到资源的最有效配置。因此,经济学者对[各自为已]的接受程度,远比其它人高。与上述第一点有关连的,是经济学者习惯于用个人自利的假
设来分析问题。在他们的模式当中,绝大多数都是为个人谋取自身利益最大化。他们搞这种模式太久了,可能自然而然也在自己的行为中更加自利化,少注意公德与利他的行为。中国的情形,是缺乏以私有制与法治为基础的市场机制,这种机制能使自利行为在多数情形下符合社会利益。即使是在西方国家,也有一些情形要靠公德与利他行为来补充。




理性经济人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0-1-20 12:25:10
有见地...有收获

在中国,被拒绝4次的文章还是有杂志会要的...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0-1-21 00:40:22
这个,真的很恐怖。。。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0-1-21 01:39:59
学些了,谢谢分享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点击查看更多内容…
相关推荐
栏目导航
热门文章
推荐文章

说点什么

分享

加微信,拉你入群
微信外可尝试点击本链接进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