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自在菩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舍利子,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识,亦复如是……
有人说《心经》首句是全文的精华浓缩,短短25个字,道尽了众生百态,窃以为然。而个人所见,首句句眼又在于“空”这个字,更是《心经》全文的文眼。《心经》全文260字,仅“空”字出现了7处,离“空”意思不远的“无”字,出现的次数就更多了。
“空”这个字虽然简单,但包罗万象,有“空虚”、“空寂”、“空心”、“空缺”、“空想”、“空灵”、“空色”、“空相”等之分。而每读一次《心经》,对“空”的理解也就加深一分,以愚人之见,“空”大致可以分为两个层次,即“忘我”与“无我”。
“忘我”,即相对于“自我”而言。滚滚红尘,众生苦苦挣扎,孩子成绩不好,工作不顺,钱不够多,权力不够大,另一半不够理想,烦恼从摇篮一直紧随我们到坟墓,即佛家所说的“有漏皆苦”。之所以如此,是因为我们太执着于“自我”,故解脱之道,在于“破我执”,即要做到“忘我”。
昔日寒山问拾得:世人谤我、欺我、辱我、笑我、轻我、贱我、恶我、骗我、如何处治乎?拾得云:只是忍他、让他、由他、避他、耐他、敬他、不要理他、再待几年你且看他。一语道尽由“自我”到“忘我”之玄机。
“无我”,即“诸法空相”,即“五蕴皆空”。由“忘我”之境入“无我”之境,须持续不断地追求“忘我”,让“忘我”成为一种常态,即“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但凡世间“大师”之谓者,一生多半孜孜以求于心中的理想,可以废寝忘食,可以“板凳坐他十年冷”,可以做到“目中无物、目中无人”,最终名震宇内,就连这名,也看的纸薄似的,近乎《心经》所云“心无挂碍”,成为离佛最近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