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
3. 断章取义
断章取义,是一种攻击性的反驳。
它的模式就是:虽然我也说不出个大概,但是我觉得你说得不对,我要挑挑你的毛病。
问题在于:它挑毛病还挑得不准……
要么,就是没有击中核心,打到了次要的地方;要么,就是曲解了原意,自己立了一个稻草人在打靶子。举个例子:
A:社保新政会提高企业税负成本,虽然到手的钱多了,但最终还是会转嫁到员工身上。
B:难道让企业继续剥削员工才好?
这就是一种断章取义。
A的意思是「社保新政长期来看对员工可能有负面影响」,他想表达的观点,可能是批评政策激进,可能是希望出台其他补助方法,可能是单纯表示忧虑。
但B直接把A的观点,曲解成「希望企业继续剥削员工」,就是自己立了一个稻草人。
这是很多自媒体惯用的手法。
想表达一个观点,又缺乏气势和说服力,怎么办?
把观点包装成「反驳」。找一个似是而非的案例,树一个供自己打的靶子,保证每一击都正中核心。从读者的角度看来,自然就会觉得很有说服力。
同样,争论时,说不过对方,就有意无意曲解对方的原意,把话题拉到自己熟悉的领域 —— 这也是很常见的伎俩。
再比如:
A:国外很多大学都是宽进严出,国内也应该效仿,这样才能激励大学生好好学习。
B:国外的东西又不是样样都好,为什么一定要学人家?
这也是一种断章取义。
A的观点,重点在于「宽进严出」,而不在国外;B的攻击,完全跑偏了方向,对主旨无关紧要。
当然,比起前两种情况,断章取义还是要好一点,因为它毕竟开始「讨论」问题了。
但它远远算不上「有效」,因为它对于问题的讨论和解决,并不能起到任何作用。本质上,仍旧只是争个口头输赢而已。
4. 简单立论
简单立论,跟前三种情况相比,最大的区别在于:它不仅仅在于反驳,而能够提出自己的主张。
因此,它属于「立论」,而不是「驳论」。
但是,它得出主张的推理过程,是粗糙、直觉的,因此并不具备说服力,只是起到了「把自己的观点讲清楚」的作用而已。
究其原因,就在于:它将「普遍」和「特殊」混淆了。要么,是以特殊个例来推断普遍情况;要么,是用普遍情况去推断特殊个例。
举个例子:很多人喜欢用「故事」来论理,但故事真的能作为论据吗?
比如:
该进大公司还是小公司?当然是进大公司。我有个朋友,毕业后进了某某大公司,现在已经年薪百万了;
企业该对员工狠一点还是松一点?当然是狠一点。我有个朋友,开了一家公司,不考勤、不给员工压力,现在已经倒闭了;
在一个家庭中,女性究竟应该顾家,还是要有自己的事业?我有个朋友,她……(编不下去了)
它们能够作为论据支撑观点吗?当然不行。像这几个例子,无论正面反面,只要你去找,总能找出一大堆实例。
你所看到的,只是别人故意筛选出来,给你看到的而已。
要使立论有效,还必须说明:
这些结果真的是由这些原因导致的吗?
这些结果没有受到别的因素影响吗?
这些结果对其他人的情况也适用吗?
能回答这三个问题,这个立论才算是站得住脚。
所以,我从来不看「故事」。因为它并不能真的告诉你什么道理,而只能把作者已经默认的「道理」,讲得更动听些罢了。
说到底,这就是一种诉诸个例的修辞手法,而并非论证方式。
这是以特殊推断普遍情况,那么,什么是以普遍情况推断特殊呢?
一般来说,有这三种情况:
诉诸权威:因为某某专家说转基因有害,所以我拒绝转基因;
诉诸常识:人类干预的东西一定不如天然的好,这不是常识吗;
诉诸群众:朋友圈的文章都说是这么一回事,那就一定是这样。
……
普遍情况下,权威、常识、群众的理解,有其正确之处。
但如果不加思考和辨别,盲目信任他们,无论遇到什么问题,都以「别人的观点」作为圭臬,那就是把思考的权利交给了别人。
这也就是「简单立论」,之所以无效的原因。
不要让思考停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