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版块 我的主页
论坛 金融投资论坛 六区 金融学(理论版)
880 2
2019-03-08

前几天和一个课程平台老大约饭。我和他的约会一推再推,原因都是因为他身体不舒服。


但是一旦投入饭局,他第一时间还是跟我谈梦想,谈新年计划,谈三年后的设想。


我问他,你的病怎么样了?


他说,熬了几个凌晨3点,胃真不行了,你今天点的菜我都不能吃。


作为一个业务伙伴以及好朋友,我不得不制止了他继续聊业务的话题:

你那么多的计划、摊子、业务线,无非就是赚钱嘛。然而身体垮了,钱有什么用呢?


他低头吃着,思索良久。我相信,这世界上多少拼尽全力的创始人们,都需要这一盆冷水。


这个世界,做加法容易,做减法难。


很多人极其容易撞进去的怪圈是:一条路走不通,不甘心,继续折腾另外一条。结果,摊子铺大了,每件事都应接不暇。


何止创业,投资这件事也是同理。


不久前一个入市不多久的小伙子打开自选股账户问我,这堆股票选得怎么样。我眼都花了,足足有20多只,红红绿绿的,什么都有。


我问他:

巴菲特1300亿美元的基金规模,才买了49只股票,你是有他一半多的钞票吗?

哪怕10只股票在你面前不停闪烁,你也顾不过来,何况20多只?


他顿时哑然。


其实越是市场狂热的时期,越要学会做减法。因为,做对选择往往只有一个信条。


今天就来谈谈我对这些“减法信条”的理解。

只有做减法,才在能力范围内找到最优解


我以前接触过一个知识付费平台,副总亲自做课程策划已经很多年了。


但是不知道为什么,突然又招聘了一个专门做课程策划的总监。


两个如此高端的人才同时做课程策划,会不会有点太贵了?


当时我极度不解地问了那家公司的老板:难道钱太多没地方使了,还是说有什么内部竞争的安排?


那位老板哈哈一笑说:哎呀你想多了,专业的事情必须有专业的人做。副总裁主要工作是管理,副业是策划课程,这个重心必须改变过来。


这件事情给我的感触很深。


因为在此前,我用人唯一的标准就是要周身刀——什么都能干,啥事都能顶上。


事实上,经过这一段时间的创业摸索,我就知道这种人根本不存在。如果说小公司前期,所有人都必须啥事都干,那只不过是一个短期权宜之计。


那是什么原理呢?


因为每一个人都有一个能力边界。


也许你不自知,也不愿意承认,其实每一个人都一定有一份优势天赋。与之相反,那就一定有一份力所不及。


就像大多数的人,从小道消息拿到一只“铁定能涨”的股票,却始终无法从里面赚到钱。


那是因为,他虽然掌握了这个涨跌的信息,却掌握不准买卖的时点。


有的人适合研究技术做短线,有的人适合拿着白马股做长线;


有的人适合高杠杆玩儿衍生品,有的人只适合老老实实定投基金;


有的投资人擅长研究宏观经济和大盘,有的分析师善于找到行业黑马。


所谓能力边界,和你的时间精力有关,和你的历史积累有关,也和你对市场的敬畏程度有关。


我们能做的,只能是:

  • 了解自己的能力范围到底在哪里;

  • 努力在范围内找到最优解。



其他的,只能做策略性的放弃。


巴菲特有一个著名的“两张清单法”:

第一步:写下你一生最想做的25个目标;

第二步:圈出其中5个最重要的作为自己的to do list;

第三步:其他20个尽量不要去做。因为,这样会分散掉你的精力。


这就是所谓的“策略性放弃”


也是我们古人所说的“弱水三千,只取一瓢”,也就是投资圈盛传的“十鸟在林,不如一鸟在手”

只有做减法

能过滤信息噪音


不久前我参加了一个电商合作方“see”的年度大会,见到了两年前和我一起探讨知识付费的一个朋友小Q。


我问他,现在为什么不做知识付费,回去做老本行电商了?


小Q一本正经地跟我说:

因为商品占据的是用户的物理空间,但是课程占据的是用户的时间。


物理空间可以无限扩大,但是用户时间可是有限的啊!


他的这段话,让我想起罗振宇也曾经提过的一个言论:如果可以选择,是把孩子培养成美术家还是音乐家?


答曰:美术家。


因为音乐家占据的是听众有限的时间,而美术家作品可以很多幅挂在家里,占据的是无限扩张的空间。所以,美术家比音乐家的竞争环境更宽松些。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思考职业方向选择的角度,本质上只有一个线索,那就是“稀缺性”。


当然,这当中有很多噪音了:比如说有人说要考虑竞争,考虑利润率,考虑天赋,考虑培养成本……


然而这些都是有解决方案的。


这里说的“噪音”,就是影响我们摸索到最重要线索的那些模糊选项。


就像目前来说,对于房价有两派意见:

一派说刚需不断,上涨不断;

一派说已经见顶,等着房产税出台就回落。


然而看房价的涨跌有一个最重要的线索就是:供需


  • 一线城市的供需基本平衡,所以房价会在胶着的状态下平稳;

  • 三四线城市热钱消退,需求下跌,所以房价下跌是必然趋势。



另外,我们也可以多从身边观察,中介门口的牌子更替快慢,他们会不会经常带看房客人出入小区,甚至他们会不会夜里加班给我们打电话……


这些小细节,直接反映了市场的供需活跃。


排除噪音,本质上就是对手头的信息做减法。


小道消息千万条,最要紧的是摸准一条判断法则。

减法的本质,就是聚焦


聚美优品的陈欧最近应该有点烦。


2014年纽交所上市,成为时尚最年轻的美国上市公司CEO,之后他的日子没怎么好过过。


前有小红书破蛹而出,后有大批电商新贵追着跑,市值也从300多亿直线掉到30亿,陈欧交出了一份对股东来说,相当难堪的答卷。


但是,这番衰败,和他上市后跨界做各种业务不无关系。


做微博网红,做共享充电宝,2017年炒币,投资拍电影,甚至还多了一条“不可置信”的母婴产品线……


老实说,这些乱七八糟的业务,统统对于一个美妆团购起家的垂直电商来说,是个冷笑话。


同样忙碌着做加法的一个人,叫做彼得.林奇。他也是投资界里面连轴转的冠军级人物。


管着140亿美元规模基金的他,每年要访问200家以上的公司和阅读700份年度报告,每天午餐都跟一家公司洽谈,每个月要对将近2000个公司检查一遍。因此,他投资的公司几乎涵盖了所有行业和商业模式。


简而言之,就是一年忙到头,什么都投一把。


但是,他悄悄做的减法在于,他聚焦。


无论投什么公司,他都是在不断迭代完善自己的投资逻辑,并没有跨界跑去演个戏,或者开个微博做网红。


所以说,加法做在减法的基础上,才是真正有效的加法。


如果盲目地加,那就是等同于吊一把达摩克利斯之剑在自己的头顶——随时掉下来,刺穿你所有的痴心妄想。


黑格尔说:纪律是自由的第一条件。


做加法是自由的,做减法是痛苦的。但减法是一种纪律,更是一种洞透本质的能耐。


十全十美的人生,只不过是一个幻觉。


它永远不值得你为超负荷的工作伤害身体,不值得你为基金股票太多看不过来情绪崩溃。


请相信,这世界钱是赚不完的,你只能赚到属于你能力圈范围的那一部分。


做减法,也许是快乐的唯一出路。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全部回复
2019-3-8 16:07:33
时间有限,资源有限,把精力专注在某个领域,扎根下去,会有所收获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9-3-11 18:19:57
感谢楼主分享!专注是走向成功的必由之路。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栏目导航
热门文章
推荐文章

说点什么

分享

扫码加好友,拉您进群
各岗位、行业、专业交流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