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2年,Michael S.Hunt从产业组织理论的角度出发,提出了“战略组合”概念,但当时并不为该领域研究者所重视。战略组合寻求在产业内部定义群体结构或分组,定义的基础来自企业行为的相似性。根据一些研究者进行的战略组合划分,可给出如下战略组合构造过程。(1)选定产业,定义战略空间。战略空间由组织战略的层次(企业总体战略、经营战略)、战略决策组成(经营范围、资源配置)和研究所跨越的时间段等三方面来定义战略空间特征。(2)选定企业及其战略层次。若战略层次不同,则战略变量就不一样,战略组合划分结果也就不相同。(3)定义战略变量。为满足聚类分析对变量的要求,定义的战略变量间应有以下特点:a.和聚类分析的目标密切相关;b.反映了要分类对象的特征;c.在不同研究对象上的值具有明显差异;d.变量间不应高度相关。(4)由方差——协方差矩阵分析(ANCOVA,Analysis of Covariance)得出战略组合结构变动转折点,定义静态时间段。战略组合概念的出现使研究战略与绩效间的关系成为可能。(孙先定等,2003)战略组合研究也受到大量挑战。Barney和Hoskisson(1990)就对战略组合理论中两点未被证实的前提提出质疑,即战略组合是否存在、企业绩效是否取决于战略联盟关系。Wiggins and Ruefli(1995)也发现战略团体成员的绩效缺乏稳定性,怀疑壁垒的机动性以及战略联盟的有效性。
从交易成本理论视角出发,战略管理研究的研究重点是多部门模式、组织的混合模式、内在化战略等。战略管理研究人员通过实证分析证实了多部门模式普遍来说是和组织绩效正相关的,(e.g.,Hill,1985;Hoskisson,1999;Galbraith,1985;Hoskisson,1987;Hoskisson,Harrison,&Dubofsky,1991),正相关程度和企业内部或有费用多少有关。(Hill&Hoskisson,1987;Hill,Hitt,&Hoskisson,1992;Hoskisson & Johnson,1992).研究人员支持根据交易费用选择不同的战略(纵向一体化还是组织内部多种经营)。交易费用理论还可以用来分析企业采取何种结构以及是否采取内在化战略。
Hoskisson, R.E., Hitt, M.A., Wan, W.P., and Yiu, D. (1999). Theory and research in strategic management: Swings of a pendulum. Journal of Management, 25(3): 417-4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