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文章简要分析了劳动密集型中小工业企业的发展现状和在金融危机下的运营态势,针对其“粗放式”发展路径的转型进行了研究。提出了在新型工业化进程中,我国劳动密集型中小工业企业未来发展前景、方向和路径选择等,并辅以典型案例为佐证。
关键词:金融危机,劳动密集型中小工业企业,发展路径,新型工业化
当前,金融危机的破坏和冲击已蔓延到实体经济领域,我国劳动密集型中小企业也已身陷其中,据相关统计显示,仅温州生产打火机的企业数量就从2007年的1000多家锐减到2008年上半年的70多家。如何扶持劳动密集型中小企业的健康发展,对于我国能否顺利实现新型工业化战略目标,正确应对当前世界性的经济衰退和妥善解决就业压力等紧迫问题意义重大。我国劳动密集型中小工业企业有其自身的优势与不足,探讨在新的经济技术变量的约束下,其发展演进的路径选择,引导和扶持其发展和壮大,仍是一个具有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的课题。
一、我国劳动密集型中小工业企业的发展现状
劳动密集型工业企业是指生产过程中需要大量劳动力的工业企业,即产品成本中活劳动量的消耗比重明显较大的工业企业。劳动密集型工业企业是相对于资本和技术密集型工业企业而言的,是一个相对的、动态的概念。首先,劳动密集型是一个相对的概念,它与研究对象的规模、层次以及比较的基准等有密切关系,劳动密集型工业企业与劳动密集型产业总是伴随出现的。如与西方发达的工业国相比较,我国产业以劳动密集型产业为主导,劳动密集型工业企业在我国国民经济中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从企业规模来看,中小工业企业中的多数是劳动密集性的。其次,劳动密集型是一个动态发展的概念,评价和判断标准处于不断的动态变化之中,“明显较大”的判断标准是一个相对和模糊的界定。总体而言,劳动密集型工业企业具有投资省、单位投资能吸收较多劳动力、技术操作要求较低、资金周转快等特点。一些劳动力资源丰富而资金短缺、技术发展水平较低的发展中国家或地区,注重发展劳动密集型工业企业,有利于充分发挥劳动力的优势,弥补资金和技术力量的不足,积累建设资金,加快经济发展。
当前,我国正处在工业化的中期阶段,劳动密集型产业依然是工业的主体,劳动密集型中小工业企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日趋重要,具体体现在:我国中小工业企业占工业企业总数的99%,其中约80%以上是劳动密集型中小工业企业;劳动密集型中小工业企业实现工业总产值占全部中小工业企业工业总产值的70%以上,实现利润总额占全部中小工业企业利润总额的60%以上;行业分布广,主要集中在纺织、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食品加工、非金属矿物制品、金属制品业等领域。
由于种种原因,我国劳动密集型工业企业长期以来注重规模扩张的“粗放式”发展模式,对整个产业的技术改造和技术创新投入不足,存在着技术水平落后、产品质量低且能耗高、环境污染较为严重、产品结构不合理等一系列问题,致使一部分企业缺乏应对危机的能力,企业的生存与发展面临严峻挑战。
笔者2009年6月份对江苏镇江的50家劳动密集型工业企业的调查表明,2008年至今,镇江劳动密集型工业企业的运营态势忧喜参半。整体而言,企业的销售收入、利税、流动资产和雇佣人员数等下降严重,尤其是无专有技术、无品牌、缺乏拳头产品的贴牌加工企业、单纯代工的外向型企业更是首当其冲,惨遭重创,纷纷在破产的边缘线上挣扎。而同样处在金融风暴中的部分企业,如镇江某电子实业公司、丹阳的某木业公司、句容的某管件制品公司等不仅未陷其中,反而因原辅材料降价等因素,企业效益有逆市上扬的态势。就其缘由,或得益于企业提前主动转型发展模式,注重在“做强”,企业上下功夫;或得益于企业新产品的开发、品牌创立以及企业营销能力、技术水平和管理水平的提高等。
二、新型工业化下劳动密集型中小工业企业发展的基本判断
全球金融危机的冲击再次表明,我国劳动密集型工业企业的发展模式必须转型。新型工业化映射出发展观由传统的单一发展观向科学发展观的根本转变,它注重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注重工业化和信息化的融合,是我国面对信息化、工业化“双峰逼近”的正确决策,为劳动密集型中小工业企业的发展指明了方向。
(一)新型工业化下我国劳动密集型中小工业企业未来发展前景
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在加快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的同时,不应放弃传统产业的发展,在加快发展资本、技术密集型产业的同时,不应忽视劳动密集型产业的发展,资本技术密集型产业和劳动密集型产业并举是我国新型工业化的必由之路。因此,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我国劳动密集型中小工业企业仍具有巨大的发展空间,其表现在:
1.我国劳动密集型中小工业企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尚远未得到释放,劳动密集型产业对工业化进程的推动作用还远未停止。纵观世界各工业化国家的历程表明,工业化始于对既有农产品加工与利用等劳动密集型中小工业企业的成长和壮大,劳动密集型产业是工业化的逻辑起点,劳动密集型产业在工业化过程中始终占据着基础性地位,也是延续时间最长的阶段。我国工业化虽然始于20世纪50年代,由于众所周知的原因,从某种程度上说,自发的工业化进程似乎应从20世纪80年代算起。改革开发的30年是我国工业化取得重大进展、国家综合实力大幅度提升的重要时期。大量的实证研究表明,推动我国经济步入持续高速增长阶段的正是量大面广的劳动密集型中小工业企业,劳动密集型中小工业企业已成为我国经济发展中一支重要而活跃的力量。我国沿海地区劳动密集型中小工业企业成长迅速,劳动密集型产业也发展到一个较高的阶段;但广大中西部地区,特别是西部地区劳动密集型产业的发展水平还很低,面临着消化和转移剩余劳动力的巨大压力。因而,研究在新的技术经济变量约束下,如何依靠本地丰富的劳动力资源等大力发展劳动密集型中小工业企业,从整体上全面推进工业化进程,仍是摆在我们面前的重大任务。
2.从今后几十年可预测的发展看,劳动密集型中小工业企业仍然会占据很大的市场份额。我国是拥有13亿人口的最大发展中国家,对中小工业企业提供的基本衣、食、住、行等劳动密集型产品和服务有着巨大而持久的市场需求。因此,在相当长的时期内,劳动密集型产业和中小工业企业仍然会有广阔的市场需求和发展前景,走新型工业化道路不能离开这个国情。在这种前提下,进一步加快劳动密集型中小工业企业的发展是我们的必然选择。
3.劳动密集型产业在相当长的时间内仍然是我国国民经济增长的主要源泉,劳动密集型中小工业企业拥有竞争优势。目前,我国是劳动密集型产业大国,遍布世界的“中国制造”,使我国劳动密集型中小工业企业在世界范围内初步赢得了竞争力,在可以预见的将来,劳动密集型产业的发展能够为经济增长贡献约4个百分点。因此,劳动密集型产业与资本技术密集型产业协调快速增长,是保持我国经济高增长率的源泉。在中国新型工业化过程中,既要搞科技密集型,又要搞长期的劳动密集型,在未来几十年间,劳动密集型产品仍然会是我国参与国际竞争的主体产品。
4.劳动密集型中小工业企业长期存在和发展,将为解决“三农”问题,扩大就业和保持社会的稳定奠定长期而重要的基础。由于我国特殊的国情,决定了就业在我国永远是头等大事,而劳动密集型中小工业企业的长期存在和发展是解决就业问题的最佳途径。在不断推进城镇化的进程中,面临着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城市转移的巨大压力,因而,扩大农村劳动力的非农化转移,并最大限度地实现就业,是各级政府的宏观调控目标之一,也是关系到社会稳定、经济和社会和谐发展的重大问题。因此,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必须以劳动密集型中小工业企业的长期存在和发展为基础和支撑。
(二)新型工业化下我国劳动密集型中小工业企业未来发展方向
新型工业化是一种可持续发展的新模式,是以人与自然、生态环境的协调发展作为根本目标,经济发展是以“资源一产品一再生资源”为特征,通过资源的节约和循环利用来达到缓解经济发展同资源环境之间矛盾的目的,表现为“两高两低一充分”,即高利用率、高循环率、低消耗、低污染、以及人力资源得到充分利用。因此,在新型工业化进程中,我国劳动密集型中小工业企业“粗放式”的发展模式已到尽头,必须转型。
审时度势,实现企业发展方式的转变,也是化“危”为“机”的有效方式。一方面,对于某些技术严重落后,产品陈旧、严重滞销,能耗高、产出效率低下,对环境污染严重的劳动密集型中小工业企业应该坚决予以淘汰。在淘汰过程中,应该坚持市场机制与政府宏观调控相结合的方式,必要时不排除采取行政强制措施,以1.大力提高劳动密集型中小工业企业的技术水平,不断提高产品的附加值。技术创新是企业转变发展方式的核心手段,企业在技术创新的过程中,资本、技术与劳动力的关系表现为多种形式,而非资本或技术取代劳动力的单一方式。从实践经验看,目前我国在国际市场上真正有竞争力的产品,正是既具有较高的技术含量,又有较低成本的劳动密集型产品。因此,加大对具备比较优势的劳动密集型中小工业企业的技术创新或技术改造步伐,加速新产品的开发,并不断地提高加工深度和产品的附加价值,是提高其可持续发展能力的有效途径之一。
2.加大对劳动密集型中小工业企业的重组力度,整合资源,寻求企业转型和集群式发展模式。企业重组的形式可以是多种多样的,既可以是好企业对差企业的兼并组合,又可以是优势企业的强强联合,还可以是劳动密集型企业与高新技术企业之间的重组联合。迈克尔·波特认为,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竞争优势不一定要看整个国民经济,而主要看该国或地区有无独特的产业集群或企业集群。采用网络组织形式,走集群发展模式,有利于突破中小工业企业遭遇的“小而全”发展瓶颈,获取专业化分工和协作带来的成本优势和效率提升优势,如浙江温州乐清低压电器便是其中的典型代表之一。该网络组织现已发展成为以正泰、德力西等企业为龙头,以众多中小工业企业为节点,既有横向水平分工,又有纵向协作分工的网络生产体系。这种典型的“小规模、大协作”的专业化协作发展模式,是劳动密集型中小工业企业转型发展的方向。
3.创新营销方式,扩大市场份额,构建发达的营销网络。针对劳动密集型中小工业企业的现状,一方面要求企业要善于学习,把国际先进企业的营销方法消化吸收后加以创造性地应用,另一方面更要大胆地创新和实践新的适宜的营销方法,构建发达的国内国际营销渠道和营销网络,发挥营销网络的倍增效应,使产品与市场紧密联系起来,从而有效地发挥中小工业企业经营灵活和集群的优势,如浙江海宁的皮衣,广东汕尾的西服、增城新塘的牛仔产品等之所以行销海内外,关键是得益于构筑起了强大的营销网络。
4.积极实施企业信息化战略,注重知识资产的积累,培育和提升企业的核心能力。知识和信息是企业持续竞争优势的根本,信息技术的应用,改进了劳动密集型中小工业企业的生产方式、促进了生产要素的重组和转移,并使企业劳动者的素质大大提高,进而推动企业产品的高级化(即提高产品的信息和知识含量)。企业通过有效地开发和利用信息资源,逐步培育企业自身的学习能力,并将企业内外的知识转化为具有企业特性的知识资产,以积累和提升企业的核心能力。
三、新型工业化下劳动密集型中小工业企业发展的路径选择
企业发展的路径一定意义上反映了企业在时间和空间坐标上状态的变化过程和变动趋势,是企业以某一时点的状态为起点,到达未来某个时点的另一状态所经历的时空轨迹、所采取的方法和手段。因此,企业的发展实际上就是在变化的环境下,按照一定契约和组织模式进行要素资源的合理配置,从而实现企业持续存在和演进能力提升的动态过程。
劳动密集型中小工业企业的发展历程表明,其自身具有顽强的生命力,具有自组织演化与外部力量推动相融合的特征,既有企业规模的变化,又有企业演进能力或综合素质的涨落,是一个连续动态变化的过程。劳动密集型中小工业企业的演进大体沿循两种典型的路径,一种以规模扩大为主导的外延式发展路径模式;另一种是以素质提高为主导的企业内涵式发展路径模式。前者偏重量变,是“做大”企业;后者则是企业“做强”的必经之路。
在此需要说明的是,企业内涵发展模式的提出发轫于彭罗斯(Penrose,1959)“成长经济”概念的提出,但并不等同于通常人们所说的企业内部成长,它是相对于企业规模扩张而言的一种集约式企业发展路径,它既可以存在于企业的内部,如调整结构、再造流程等,也可以存在于企业的外部,如企业网络、集群经营和虚拟化等。企业内涵发展模式的结果是提高企业的素质,进而提高企业的适存能力和竞争能力。
(一)新型工业化下劳动密集型中小工业企业演化录径的分阶段模型
根据爱迪思(1chak Adizes,1979)、葛雷纳(Greiner,1985)、林汉川(2003)等提出的企业生命周期模型,本文认为,劳动密集型中小企业的发展演化路径应该是分阶段的。劳动密集型中小企业的发展演化路径的持续演进一般经历这样的阶段:初级阶段、成长阶段、成熟阶段、老化创新阶段、再成长阶段、再成熟阶段、再创新阶段……,是从一个较低层次周期的终点回归到另一个较高层次周期的起点,周而复始,是螺旋式不断前进的过程,如图1所示。

(二)新型工业化下劳动密集型中小工业企业发展演化的机制模型构建
企业组织是伴随环境的进化而进化的,进化是企业组织和环境之间关系的基本特点。影响我国劳动密集型中小工业企业发展路径的因素包括外因和内因两方面,总体上可归结为制度要素、资源要素和需求要素等,形成特定的演化路径,而决定企业发展演化的正是隐藏在各种表象背后的演进机制。
本文认为新型工业化进程中劳动密集型中小工业企业发展路径是阶段性的,是“内生型机制”和“外生型机制”共同作用的过程,详见图2所示。

第一阶段外生型机制发挥主要作用,即企业借助组建网络组织的外生型机制进行发展,以培育自身的学习能力;第二阶段内生型机制发挥主要作用,是指通过完善的组织学习机制,提升企业的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并以此为动力,推动企业自身的持续发展。这两个阶段并不是孤立的、分离的,而是交互的、融合的,外生型机制培育内生型机制,内生型机制带动外生型机制。
四、合俊集团与广东奥飞动漫公司的对比分析
2008年10月,受金融危机的冲击,经营状况持续恶化的合俊集团倒闭了,其旗下的两家玩具工厂,即东莞的合俊和俊领两家玩具厂也随之关闭,造成6500多名员工失业,给当地社会稳定带来了不小的震动。合俊集团是港资上市公司,年销售额超过7亿港元,曾经是全球最大玩具代工商之一,主要按OEM(贴牌加工)基准从事玩具的制造和销售,为全球最大的玩具商美泰公司提供OEM业务,知名代工产品包括美泰、孩之宝等。合俊集团的倒闭固然有很多外在的原因,但其“大”而不“强”,企业缺乏自主创新的动力和能力、缺乏品牌优势等内在缺陷,是导致其经营失败的根本所在。试想一下,如果合俊集团不是沉溺于OEM发展模式,而是利用自身优势,及时调整发展战略和经营模式,并逐步实现由OEM向ODM的转变,那么如今结果也许会好很多。
广东奥飞动漫公司在金融危机下的表现令人眼前一亮,2008年9月,奥飞动漫获得证监会发审委批准通过,成为国内第一家以动漫玩具为主业的上市公司。广东奥飞动漫公司脱胎于1993年(当时注册资金80万元)创立的广东奥迪玩具实业有限公司,与许多其它玩具厂商相同,在最初涉足国际市场时,奥飞动漫扮演着OEM生产商的角色,这无疑为奥飞动漫提供了学习国际知名企业管理经验、了解新知识、新技术和国际市场运作的好机会。随着企业规模的扩大,企业的生产能力、营销能力和管理经验都有了质的飞跃,此时(2004年)奥飞动漫及时调整经营策略,加大消化吸收再创新的力度,以“先卖动漫、卖故事、卖文化,再卖产品、卖体验”的模式开拓市场,顺利完成了角色转变,成为了一个 ODM生产商。2006年后,奥飞动漫更是投入巨资研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新产品,并以积累和提升企业自主创新能力,推动企业品牌建设为手段,不断提升企业在国内外市场的竞争力。截至2008年,广东奥飞动漫有限公司已取得专利622项,知识产权拥有量在国内玩具行业排名第一,“奥飞动漫”已成为“中国驰名商标”。
新型工业化为劳动密集型中小企业的发展指明了方向。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我国劳动密集型中小工业企业仍具有巨大的发展空间,然而,其现有的发展路径必须转型。全球金融危机形成的巨大压力,必然会加速转型的进程,重塑企业竞争的优势和地位。劳动密集型中小工业企业发展路径是“内生型机制”和“外生型机制”共同作用的过程,典型企业发展演变的事实已经证明,要想实现企业的可持续发展,就必须以企业内涵素质的持续提高为根基。
[参考文献]
[1]胡军,向吉英.转型中的劳动密集型产业:工业化、结构调整与加入WTO[J].中国工业经济,2006,(6):20—24.
[2]樊纲.别看不上劳动密集型产业[N].中国青年报,2004-05—24.
[3]迈克尔·波特.国家竞争优势[M].北京:华夏出版社,2002:6—122.
[4]Greiner L E.当组织成长而出现的演变和变革.载于哈佛管理论文集[M].孟光裕,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5:360.
[5]林汉川.中国中小企业发展机制研究[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3:65—77.
作者:江苏大学工商管理学院 梅强 刘昌年 来源:《华东经济管理》2009年第12期
促进资源的优化配置。另一方面,对大多数劳动密集型中小工业企业而言,应切实转变发展模式,走“集约式”的发展道路,并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可行性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