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版块 我的主页
论坛 提问 悬赏 求职 新闻 读书 功能一区 学道会
2019-3-13 10:43:18
昨日阅读0.5小时,累计阅读271小时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9-3-13 10:43:48
昨日阅读0.5小时,累计阅读271小时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9-3-13 10:59:59
昨日阅读1小时,累计阅读828小时
1. 10分钟正念修炼-O
2. 12点前睡觉-X
3. 走路6000步-O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9-3-13 11:07:52

昨日阅读1小时,累积阅读680小时

《没有神的存在》
从传统的文化观点来看,那样的人生或许沉沦、堕落,可是在《金瓶梅》的世界里,逻辑恰好相反。兰陵笑笑生先带我们进入一个理性热闹的表象世界,再用人心深处的钱欲、权欲以及性欲,把那个看似秩序井然世界里的所有意义与价值——不管是伦理、道德、义气、友情、爱情,都一一解体,让我们看穿:原来“价值”只是表层的假象,欲望才是底层的真实。正因为在乎真实,过去那些被视为粗鄙、贪婪、淫秽的一切于是有了值得被凝视的理由。《金瓶梅》是作者刻意创造出来的一个世俗世界,在那个世界里,他用“粗俗”来颠覆“价值”的虚伪。      ……过了四百多年,《金瓶梅》所讥讽的那个时代——那些虚伪的理想与价值,在我们这个时代一样活灵活现。阅读着《金瓶梅》,走在那一大片看似繁华的荒凉废墟里,除了表象那些语言、服装、官阶、唱曲……让我们觉着些许陌生外,最让人惊心动魄的竟然是:我们发现自己存在的这个世界的内里和《金瓶梅》的内里,几乎是一模一样的。   
      阅读《金瓶梅》与其说让我们看到世间的丑恶,还不如说让我们明白了人在面对欲望时的贪婪与软弱。似乎唯有明白了这些——而不是更多的道德教训,我们才有可能稍稍远离对人性的无知,懂得一点点的悲悯。

    大家喜欢说《金瓶梅》是潘金莲,李瓶儿,庞春梅的名字组合。但就字义来看,这个名字更是插在“金瓶”上热热闹闹的“梅”花盛开。离根离土的梅花插在金瓶上看着固然鲜艳,但从盛开到枯萎,一切的美丽无非也就是转眼韶华。当我们用这样的目光阅读《金瓶梅》时,一种完全不同的感觉慢慢地浮现了出来。那些从我们眼前流动而过,不管是时尚女子。风流男人。醇酒。美食。音乐。财富。爱欲。贪婪。嫉妒。仇恨。痴癫……一切的一切,全都变成了转眼凋零的一场浮生若梦。所有最热闹的正是最令我们叹息的,而所有最令人眷恋的也正是最教我们感到空虚的。是的,《金瓶梅》,一片盛开在金瓶里却失去灵魂的美丽璀燦。一场走在地狱边缘的梦境。一个失去神明的所在。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9-3-13 11:21:25

昨天 阅读1小时,累计阅读1236小时。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9-3-13 11:34:30
a 10 point scale

House Bill 145, which promotes a 15-point grading scale, passed its first reading in the House on Monday and has been referred to the Committee on Education K-12.

The proposed bill would mean higher grades for lower scores by changing the grading scale as follows:

A: 100 to 85 percent

B: 84 to 70 percent

C: 69 to 55 percent

D: 54 to 40 percent

F: Anything below 40 percent

The old scale was a 10 point scale, meaning students would need to score a 90 for an A, 80 for a B, etc. If passed, the new grading scale would go into effect for the 2019-20 school year.

*  *  *

Every school and student deserves an A, right? It's their right! It's racist otherwise.


每日计划清单

1.背单词1个-O
2.阅读60分钟-O
3.俯卧撑-x
4.卷腹-x
5.负重行走-X
6.手臂-X
7.肩膀-X

昨日阅读1小时,累计阅读302小时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9-3-13 11:48:15
昨天阅读3小时,累计阅读614小时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9-3-13 11:53:10
昨日阅读时间1小时,总阅读时间153小时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9-3-13 12:07:08
昨日读0.5小时   累计187.5小时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9-3-13 12:48:32
昨天阅读2小时,累计阅读645小时。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9-3-13 13:02:45
昨日阅读1小时,2019年累计阅读73小时。今天继续《现场改善》
时间的浪费
日常工作中的另外一种浪费是时间浪费,虽然大野耐一的七大浪费理论里没有包括这一浪费。时间利用得不当就会造成停滞,始终待在同一个地方的材料、产品、信息及文件是不会产生附加价值的。在生产车间,暂时停滞的浪费,是以库存的形式而存在;在办公室里,这一浪费发生在文件或信息放在桌上或是在计算机内,等待决策或签名时。只要有停滞,就会有浪费,同样的情况,七大浪费也会造成时间的浪费。
关于我的日常时间的浪费:
1、工作时间的浪费:等待时间、搜索时间、干扰时间、信息过度时间、上下班路上时间;
2、工作系统的浪费:电脑等待时间、系统等待时间、不知道自己做什么的发呆时间;
3、不良品的浪费:做错了一件事情,需要返工。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9-3-13 13:11:22
昨天 阅读1小时,累计阅读44小时。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9-3-13 13:19:36
充实每一天 发表于 2019-3-13 06:06
该主题为【学道会】活动,点击了解详情

【加入充实计划】【了解充实计划】
昨日阅读1小时,累计阅读212小时。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9-3-13 13:26:32
昨日阅读时间1小时,总阅读时间71小时。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9-3-13 13:37:49
昨日阅读时间1小时,累计阅读时间425小时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9-3-13 14:10:14
今日阅读1小时,Predictably Irrational, 12-15%,累积阅读时间57小时。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9-3-13 14:35:52
昨日阅读时间1小时,总阅读时间426小时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9-3-13 14:36:51
2019.3.13
昨日阅读5小时,累计阅读1671.5小时。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9-3-13 15:01:04
充实每一天 发表于 2019-3-13 06:06
该主题为【学道会】活动,点击了解详情

【加入充实计划】【了解充实计划】
昨日2小时,累计904小时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9-3-13 15:46:39
自动驾驶双巨头近况报告:Waymo 拉投资,Cruise 狂招人

https://mp.weixin.qq.com/s/kxVlE5MeYqoi3uOSxRUceA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9-3-13 15:55:54
「情绪识别」成了 1000 亿元的大生意

https://mp.weixin.qq.com/s/Hi_f206YHwUkJbjK7-zGNQ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9-3-13 16:01:47
我混进 00 后的 QQ 群,发现自己真的老了

https://mp.weixin.qq.com/s/Qtk4cHJdqoeN3EF_l-g2jA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9-3-13 16:27:07
昨日阅读5小时,累计阅读1457小时。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9-3-13 16:36:47
昨天阅读1小时,累计阅读98小时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9-3-13 17:01:33
1、文章链接:https://wallstreetcn.com/articles/3493020

2、文章摘录:李宁谈非凡中国进军电竞缘由

准确描摹出新生代画像,用产品赢得更多未来消费者的青睐,零售化转型战略背后不止于李宁公司,也包括非凡中国。

李宁表示,电竞市场中90%的粉丝群体年龄在35岁以下,40%都在25岁以下,李宁不缺与年轻人沟通的产品,投资电竞,也不仅仅为了李宁,是因为非凡中国要进到这里面,也包含这里面会有李宁在一起发展的空间,新生代起来后对整个中国文化、消费品的影响会产生很大的影响,通过战队进入电竞,希望从中去创造商业发展空间。

在李宁本人新的商业场景规划中,李宁公司专注于体育用品市场。与健康、运动、休闲相关的消费品则交由非凡中国来做,包括鞋服、健康饮料、食品等。此外,非凡中国还将继续发力李宁体育园等体育社区业务,包括培训、健身、运动康复等。

对于消费品业务,李宁对腾讯《财约你》表示,非凡中国会选择自我发展或兼并收购去做,而不会用李宁之前收购的业务,“虽然两家公司有一些关联,但各自业务主体和目标非常清楚,非凡中国将从2019年真正的开展上述业务。”

加码体育园

“战略性放弃。”在谈及去年失去CUBA赛事商务权时,李宁给出了他的答案。

在对非凡中国的业务重新思索定位后,李宁希望未来的业务,尽量减少体制性因素的制约,闯入更广阔的商业空间。拿CUBA来说,尽管短期目标业已完成,但李宁认为,目前教育体制活跃度并不够,想要突破并非易事,而赛事运营主导权多在政府手中,CUBA运营五年,商业参与度“并不是那么有效率”。

“不光是做一件事情的热闹,这个事情既然一个公司去做,应该要有能力或者有机会、有空间转化成商业的收益,这样的话才可能作为一个公司的持续行为。“李宁对腾讯《财约你》表示。因此,在目前的战略规划中,赛事运营及运动员经纪不再成为公司主业。

十年前,李宁就希望将他所理解的体育概念与市场、社会、政府需求有机结合,于是,在老家广西南宁做了李宁体育公园,这也是李宁体育社区的第一个落地项目。

而在回忆起过去四年李宁零售化转型的过程,李宁强烈地感受到,整个中国城市人口对于体育、健康、休闲、娱乐的追求,这种追求更多是体验性需求,“他可能不缺一件衣服,他缺一件能给他带来体验的衣服,他并不缺打场球,但是他要追求在什么场合下跟谁打、怎么打。”

3、文章感悟:李宁是一个传奇,也是我们学习的榜样。他从一个体育健将,创建了一个中国体育品牌,曾几何时,这是中国第一体育品牌。在品牌遭遇危机的时候,他能及时复出帮助企业渡过难关。并能够激流勇退,及时向新兴产业转型,这种一直拼搏的精神和态度是所有人应该学习的。拼搏不息,方能国富民强。

4、昨日阅读:0.5小时。

5、总阅读:21小时。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9-3-13 17:06:15
昨天阅读1个小时,累积阅读56个小时。

We will be guided by what is most lively. The ethics side is straightforward, as part of the general Fat Tony–Isocrates asymmetry, and I have gone deeply into the matter thanks to a highly argumentative collaboration with the philosopher (and walking companion) Constantine Sandis. Tort law is equally straightforward, and I had thought it would occupy a large section of this volume, but it will thankfully be minimal. Why?
Tort law is insipid to those who don’t have the temperament that takes one to law school. For, prompted by the fearless Ralph Nader, a coffee table in my study accumulated close to twenty volumes on contract law and torts. But I found the topic so dull that it was a Herculean task for me to read more than seven lines per sitting (which is the reason God mercifully invented social media and Twitter fights): unlike science and mathematics, law, while being very rigorous, doesn’t offer surprises. Law cannot be playful. The mere sight of these books reminds me of a lunch with a former member of the Federal Reserve Board, the kind of thing to which one should never be subjected more than once per lifetime. So I will dispatch the topic of torts in a few lines.
As we intimated in the first paragraphs of the introduction, some nonsoporific topics (pagan theology, religious practices, complexity theory, ancient and medieval history, and, of course, probability and risk taking) match this author’s naturalistic filter. Simply: if you can’t put your soul into something, give it up and leave that stuff to someone else.
Talking about soul in the game, I had to overcome some shame as follows. In the Paris episode of Hammurabi at the Louvre, when I stood in front of the imposing basalt stele (in the room with Koreans with selfie sticks), I felt uneasy not being able to read the stuff and having to rely on experts. What experts? This would have been fine if it was a cultural journey, but here I am professionally writing a book going very deep into that stuff! It felt like cheating not knowing the ancient text the way it was read and recited at the time. In addition, one of my episodic hobbies is Semitic philology, so I had no excuse. So I have been distracted by an obsession to learn enough Akkadian in order to recite Hammurabi’s law with Semitic phonetics, sort of having some soul in the game. It may have delayed the completion of this book, but, at least, when I mention Hammurabi, my conscience doesn’t make me feel I am faking anything.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9-3-13 17:23:24
昨天阅读3小时,累计阅读377小时


艺术史:作为世界的本质和人的本性(朱青生)

一般来说,人的整体具备人性。人性之意,即作为人,除去和其他生物和生命所分享的特性之外,一定具有一些不同于其他的特性,而这些特性过去的不同文化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对之归结成“精神”,可以含蕴于个别肉身,可以飘摇于俗世之上。而人类的精神活动根植于人的本性不同方面。人性的本质貌似一个整体,但是被人的有限而偶然的生命能力意识和认知,显现出诸多后果。后果是人类的自我感知和认识,知之者则为可知之者,不知者视为不可知之者,况且更多的是起千万代人于历史与沉积之下,也不知何为不知。日常接触、历史所及,便是人生的精神所变现出来的可以被而且能够被意识和认知的结果,其中最重要的三大结果历来引人特别关注:一个是科学,一个是思想,还有一个就是艺术。有时会将之放在一起陈说,乐意把一个人具有的多重的因素的综合成绩,作为衡量其人格的高低程度和人的文化素养多少的标准,殊不知科学、思想和艺术本身有时并不相容的,虽然归属于每一个人,人人都有人性从而在这三个结果中各擅其能,但是未必每一个体都具备全部人性。

如上所说,人性的全部是一个整体,既包含了科学,也包含了思想,还包含了艺术,但是在每一个个体身上,甚至在每一个时代的文化共同的集体身上,人只能“分有”其中的部分。没有一种文化可以呈现人性的全体,迄今为止的全部文明也没有将人性变现完毕,经常所遇到的情况是有些人在有些点上特别优秀,出于一种天赋,遭逢一种际遇,致使他/她的最终成果和结果显现得杰出而光耀。

讲授艺术史还是要把人性作为一个整体来做规划,这样才能够在解释局部问题时便于联系全体陈述,否则就无从说起,也挂漏太多。现在便来讨论此事,将之用100到150个题目条分理析地分而论之。

“本性”到底是什么?对此本体问题有一确定,定作“无有的存在”,文章性质所限,不在此论证。这个“无有的存在”说起来太长,僭造了一个字,上面是半个“无”,下面是半个“在”,这个字读音取“无有的存在”第一字 “无”之声母,后一字 “在”之韵母而读作“wài”,字典未收,只是代号,代号就是把复杂的东西标示出来。作如此标示的作用是想把本体问题悬置起来。在此次课程中不讨论世界的本质和人的本性的问题,只讨论的在艺术上这样一个虚无的“无有的存在”如何实现为我们的世界,以及人在其中的生活和生存。【老蝉按:很有海德格尔的范儿】

艺术史是一条通道是将艺术史的问题直指我们今天这样的一个世界和自我的生存是如何从一个“无有的存在”变现出来,也就是解答“有生于无何以实现?”“有生于无何以完成?”的问题。这个问题出自中国古代,但是古人对这个问题没有进行论证,只给出一个命题:“有生于无”。怎么生?并没有非常清晰和严整的论证过程。我们不能回避论证,当然不知是否有效,也许我整个这十年的艺术史课程就在论证这样一个道理,但并不会专门论述哲学问题。

科学、思想和艺术

论述什么问题呢?先把问题区分成三个不同的方面,即上述的科学、思想和艺术,然后集中在第三个方向上讨论。

所谓的科学,根植于人的理性。理性的特点是算计性,即通过语言、代号、数字和逻辑符号把因果关系进行分析、合计,最后根据理论公式得到自我运算的结果。理性的问题是可以在不同的证据和方法持有者之间讨论的,必须论证和验证才能成立,所以理性是科学的基础。建立现代大学的基础也主要是建立在这样一个理性之上,就是“计算”, 如果没有这样的基础今天我们就不会聚集在这里。而今天所谓的现代化,现代性在根本上是算计性的扩展和延伸,只不过这个算计性并不仅仅是体现在细小的格式上,而是尽可能多地把世界不同的方面通过相互的比较进行一种定量的范畴,然后进行一种推理,通过实验、观察再进行一种追索,构成理性的全部面向。

理性的方面是人性最主要的一个方面,也是今天被非常强调的人道基础。

人性的第二个方面就是思想,根植于思性。思想性和信仰相关,信仰和思想经常借助理性表达、陈述和论证,但是其本身不是纯粹的理性,而是一种意志的选择,对目标的选择,为了选择目标而必有动机。每个人作为一个个体都是独一无二的,有自己的遭遇、个性和性格,甚至有自我的身体状况、性别和各种特殊状况。在每种状况下,人根据自身存在而不停地激发和生长动机,为了动机而选择目标进行追随和追求,并不断对其变化和调整,在目标和动机之间构成道路,这条的轨迹就是思想,被完整而清晰表述的思想则称为“道”。

既然思想就是出于动机、对于目标的追索和追求。这样的过程可以用理性来论证,但是不同的文化中的人之间、相同文化中个人之间动机和目标是不可能互相统一,即使使用同一种理性,理性的方向不同也会渐行渐远,如果动机和目标被任何外在权威统辖,就是压迫。

对思想的规范和设计 不符合 人的本性中 思性的本来性质。人的本性在思想上每个人都是独一无二,目标的选择本身来自于对自由,只是在选择的过程中间,在不同的时代和不同的文化中可以被选择的程度不一样,因为我们每个人降生之时并不是生在一个原始丛林的白版社会,也不是生在一个未来想象的设计之中,而是我们生活在一个具体的地点、一个具体的时间,在“此”我们“生来”已经有很多被规定。在这种“被规定”的情况之下,有的时候这个规定跟我们思想正好相合,作为成员就感觉到舒畅、满足,但是大多数情况之下,一个个体和其所被规定的状态并不是完全吻合的,在这种情况之下人们就会试图寻找另外的可能性,在传统社会中这样的可能性很少,传统就是一种思想秩序,规定你,从思想上压制你,在生活中从言行的所有方面限制你,训诫你的过错与不及,如果个体成为思想秩序的异己,最后从身体上消灭你,以达到和维护一个所谓的精神的“一统” 。

但是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人们越来越有机会通过信息、通过思考形成了自己的体验,了解了自我的存在,成为一个真实的、而且是有价值的、有权力自己站在自己所独一无二的立场上去成为一个对于自己的目标进行选择的人。过去在传统的社会中受到的严格规范、几乎没有选择,要求每个成员沿着一条道路走到底,而今每一个人都能从历史上和从自己同时代的其他人类的成员中间找到很多可以被选择的可能性,于是就会出现自我选择觉醒和要求。当自我的选择跟被规定的选择发生冲突的时候,必然要求解放思想,建立政治观念和意识形态的协调和容忍,以此考验社会的发展、文明的进程对于个人的尊重程度和宽容程度。

政治观念和意识形态的问题实际上包含的就是思想的问题,这个思想的问题比思想史中所讲的思想更为根本。“思想”这个词在上古语文中就是思和想,其实就是自己情绪的对象和欲望的结果,如想一个人,思念一个喜欢的对象。这样一来我们就会知道思想其实就是对一个对象的选择和追求。而接受选择的差异的幅度则是文明的发达程度。如同性恋婚姻,和我们传统规定的婚姻状态发生了不一样的情况,这一个社会以什么样的方式接受和承认呢?这就变成了对文明或者是对社会中每一个成员对事物理解和接受程度的一次考验,因此这么一个本来是私下的个人情欲问题,在国家层面就放大成了一个政治问题,在中国也不可能被回避。

因此,今天看待思想和信仰,与其说是理性判断,不妨说是思性的开合。在这个过程中,每个人会根据自己的选择进行自我思想和信仰的认定和追求。传统社会结束之后,思想不再能被统一,信仰也不可通过压迫、惩戒来限制,如果强行压迫和限制就会产生表面的驯服和潜在的压抑,表面的驯服是腐败和欺诈的根源,而压抑会产生变态、焦虑,甚至会积累成反抗和暴动的力量。这种统治压迫对于每个个体来说是必然遭受,因为个体存在的自由和自在与其所出身和出生的思想秩序总有或多或少的差异和冲突,秩序是人间组织社会的理想结构和运行方案,也是权威统治集体和规范个人的规范和解释,对秩序的建造和对秩序和寻求秩序中各个成员之间公正与平等的追求以及对所有冲突的解决,这都是立法的理由和执法的依据,这是属于“法律”的范畴,也是政治哲学讨论的主导方面。但是秩序未必都能用条文和法理来进行全面的表述,或者说,秩序所包含的很多细节要比语言和概念所能规范和描述的程度要细腻和复杂得多,理想的图景和权力结构设计的图像成为劝服与压迫、奖励与惩戒以维护秩序的“图”,本次专题“秩序”就是从这里展开对艺术史的叙述。

艺术史中要讲的其实不是思想问题,而是从人的“第三性”——称之为“情性”入手,这种情性其实在意识和意志之外,在认识和思维之外的所有,其所有者我们自己都不知道是什么,但是它包围着我们,蕴含在我们的身体里边,它会在,但是我们不能够意识到,只能感觉它,有时候连感觉也是若即若离、似是而非。【老蝉按:这个很精辟,艺术是禅悟式的,它游离于人的理性思维之外】这种所有其实在我们人的生命中间起着很大的作用,但是我们又无法去确认,它不是会在无意中拱显出来,从人的身体里边深处慢慢地冒出来,影响到我们的理性,也会影响到我们的思想,它会影响到我们的决断,它会影响到我们的行为和言论。 其实这样的东西也有一个整体归结的一个方向的或者是规律的一个后果,这个整体归结的后果我们就把它称之为“艺术”。

所以艺术这件事情很复杂,它是一个巨大的囊括、一个无限的承筐,放不进去其他所在的所有,就放在此处,有一些部分一旦被认识就被科学拿走,有一些部分一旦被意识就被思想拿走,然后又把由此而认识的无知和由此而遭遇的悖谬放进艺术,所以从事艺术的人不是被认为有病就是天才,因为事情实在是不合常理,但是却吸引了人的最大的关注,我们将从这里说起。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9-3-13 17:32:27
昨日阅读4小时,累积阅读282小时


自由、财产和公正的来源


哈耶克在《致命的自负》第二章主要阐述自由、财产和公正的来源。哈耶克开门见山地指出,把人们提升到野蛮人之上的,也就是给人们带来现代文明的,是道德和传统,而不是智力(intelligence)和精于算计的理性。现代文明是一种演化而来的自发秩序,人的行动的产物而非人为设计的产物,又不是某个人的有意识行动的产物,是任何一个人的理性所不及的。这些自发秩序是门格尔讲的“历史发展的非意图的结果”。扩展秩序的源头是最初群体的传统中出现一些新的传统和道德因素,比如接受分立的财产和交换的新传统和新伦理。最初这些新传统和道德因素的出现是因为群体中少数人出于需要偶然采取了相应的行动,比如交换猎物,其明显的好处使得更多的人也慢慢接受分立的财产和交换。这些市场伦理与作为扩展秩序的市场秩序也得到扩展。扩展秩序的产生与发展促成了现代文明的产生与发展。哈耶克讲的现代文明包括了“一些逐渐演化出来的人类行为规则,特别是有关私有财产、诚信、契约、交换、贸易、竞争、获益和私生活的规则”(p8),以及这些规则所赖以产生和维续的某些反本能的传统与习俗,与这些规则一致的政治、经济与社会观念与文化,这里也尤其包括西欧的古典自由主义思想传统(见哈耶克《通往奴役之路》)。



哈耶克接着讲到,现代文明的独特基础是在地中海周围地区的古代形成的。他指的地中海周围地区包括古希腊和古罗马。在这个地区,那些社会允许个人自由利用自己的知识,有着从事远距离贸易的可能性,相对于那些一切人的行动受共同的当地知识或统治者知识决定的社会,那些社会取得了优势。这里注意:一些社会允许个人自由利用自己的知识,也就是哈耶克讲的分散在无数个体中的、涉及特定时间和地点的特定情势的知识,或者说局部知识或分散知识;还有一些社会只能利用共同的当地知识和统治者的知识,但不是分散在无数个体中的知识,我们可以想象,这些知识比如是部落酋长个人的经验知识,或者当地的巫术知识。两种社会相比较,最终前一种社会相对于后一种取得了优势。当然这里不是一帆风顺的。



哈耶克讲到,地中海地区即古希腊古罗马一带是最早承认个人有权支配得到认可的私人领域的地方,这使个人能够在不同团体之间发展出密集的商业关系网。这个网络的运行独立于地方头领的观点和欲望,因为当时地方头领们很难对那些航海商人的活动进行集中管理。因此,哈耶克引用一位不怎么认同市场秩序的权威人士芬利的话说:“希腊-罗马的世界从本质上说显然是个私人所有权的世界,从几亩耕地到罗马贵族和皇帝的巨大领地莫不如此,也是个私人贸易和制造业的世界”(芬利,1973:29)。



哈耶克认为,市场秩序,即“私人贸易和制造业的世界”,是一种助长了私人目标多样化的秩序。这里我们根据奥派的目标-手段理论,每个人对各种目标会有主观评价和排序,对各种手段也会有主观评价和排序,然后各自根据自己的主观评价排序来选择目标和手段,其最终目标则是增进个人的幸福,减少不适。市场秩序无疑最能允许每个人选择自己认定的手段追求自己认定的目标,因而也是最有活力的,最能创造财富。哈耶克指出,这种市场秩序只有在分立的财产基础上才能够形成。分立的财产是英国法学家梅因对私有财产这一通常概念的更为准确的用语。哈耶克认为分立的财产是任何先进文明中道德的核心。他认为,似乎是古希腊人最早认识到,分立的财产也同个人自由密不可分。他解释道,据说古代克里特人的宪法制定者“就理所当然地认为自由乃国家至高无上的利益,仅仅基于这一原因,才让财产专属于那些获得财产的人,而在奴隶制的条件下,一切东西都属于统治者”(斯特拉博,1917)。这里,哈耶克强调,分立的财产作为市场秩序和个人自由的基础,认同和保护分立的财产也为现代文明的核心道德。这个结论意蕴巨大,它意味着:不认同和保护分立的财产的伦理,不属于先进文明的道德伦理;不以分立的财产为基础、破坏分立的财产,意味着个人自由无法得到保障,因为人们只有在分立的财产的基础上、在市场秩序下才能追求各自不同的目的;如果分立的财产不主导,也无以形成真正的市场经济和市场秩序。拿这些标准可以比对世界各国到底是否属于市场经济。



哈耶克的一个学术特点就是知识论的视角。哈耶克认为,个人自由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不同的个人或小团体根据他们各不相同的知识和技能追求各自目标的自由,这种个人自由之成为可能,不仅是因为对各种生产工具的分散控制,还因为一种实际与前者不可分的做法:承认基于同意才能转移各种生产工具的控制权。这句话受到休谟三大自然法则的影响:其第二条是基于同意的转移即财产转移。哈耶克认为,个人可以根据自己的知识和愿望,自己来决定如何利用具体的物品,他能够这样做,取决于一个受到尊重、个人可以自由支配的私人领域得到了普遍的承认,也取决于特定物品的权利能够基于同意从这人转移给那人的方式也同样得到了承认。哈耶克指出,从古希腊直到现在,这种财产、自由和秩序得以存在的前提是一样的,即存在抽象规则这个意义上的法。任何个人均能够根据这种法,在任何时间都可以就谁对任何具体物品享有支配权,得出明确的看法。哈耶克在《法律、立法与自由》一书里强调,法可以定义为一般的、抽象的、同等适用于所有人的规则。这种抽象规则意义上的法是先在的,也就是先于我们这些人的存在而存在,是发现的,“立法者”可以根据具体情势做些调整,然后发布,这种发布的法实际上不是“立法”产生的法,而是发现的法。这些法也叫正当行为规则,内部规则,或者叫“私法”,属于演化的法,生长而成的法。在《致命的自负》一书中,哈耶克为了避免限于非常具体的论证,没有提到他是怎么理解什么叫法,什么叫立法。



根据哈耶克的看法,对某些物品的个人财产观念肯定很早就出现了。比如一个人手工制作的第一件的工具大概是个恰当的例子。还有一个人制造了一件独特而十分有用的工具或武器,也会更愿意留给自己。这里就出现了发明者和“正当的所有者”的结合,还会伴生许多相关的基本观念。这些事例说明,财产观念的扩展和完善,肯定是个渐进的过程,甚至迄今仍未完成。哈耶克指出,在从事狩猎和采集的流动群体中,这种观念是没有多少意义的,因为在他们中间,发现某个食物来源或藏身之地的人,有义务把自己的发现告诉他的伙伴。



哈耶克认为,第一批手工制作的耐用工具隶属于其制造者,大概是因为只有他们掌握使用这些工具的技能。谁能掌握使用,是否就归属谁使用?有关这一点,哈耶克列举了亚瑟王及其神剑的例子。虽然神剑不是亚瑟王所造,他却是惟一有能力使用它的人。不过,哈耶克这么写容易引起误解,读者也许会以为谁能掌握使用,就归谁使用。哈耶克这么写,实际上是指谁能掌握使用,是归谁使用的标准之一。我们可以设想其他进一步的标准,比如正当程序或者正当性。亚瑟王执持神剑的正当性在于在当时他本身就是王位的真正合法继承人,只有真正的合法继承人才能使得动神剑。亚瑟王故事的背后理念是“君权神授”。



根据哈耶克的猜测,贵重物品所有权的分化的出现,有可能是在群体团结互助的必要性受到削弱,个人开始为诸如家庭这样的规模更有限的群体承担起责任的时候。我个人看,贵重物品总是稀缺的,可能会要求集中在部落或者氏族首领那里,部落首领可能会赏赐某种贵重物品给最勇敢的战士或者最喜欢的某个人。哈耶克也猜测,很可能是让一份有效益的财产保持原状的必要性,逐渐导致了土地集体所有向个人所有的转变。这一点也需要我们继续探究。



哈耶克强调,关键在于,分立的财产的最初出现,是贸易发展不可缺少的条件,从而对于形成统一而相互协调的更大结构,以及我们称为价格的这种市场信号的出现,也是不可缺少的。这里,更大结构包括更大的市场结构,更大的市场范围,更大范围的劳动分工等等。



随着分立财产的出现,产权结构也会继续发展。哈耶克指出,尤其是在土地方面,也会出现一些财产“纵向分化”的安排,譬如所有者有高低之分,或有地主和佃户之分,近代地产制度的发展便是如此。如今,这样的安排同某些较为原始的财产观念相比,大概能够发挥更大的作用。有关所有者的高低之分,在英国有一种土地制度,区分上所有权和下所有权,国王是土地上所有权的所有者,一个家庭作为使用权所有者,属于下所有权所有者。后者可以像利用我们一般所有权的意义上那样拥有和使用土地,但是年限可能是99年,这个下所有权可以继承、转让和买卖。但是一旦这个家庭绝后,其下所有权回归国王。



按照哈耶克的观点,扩展秩序的扩展有着障碍,有时会被强大的政府所打断,有时会有挫折,倒退,但是总体上在不断扩展。他说道:“不管多么缓慢以及受着怎样的阻碍,有秩序的合作毕竟在不断扩展,普遍的、无目标的抽象行为规则,取代了共同的具体目标。



哈耶克从古希腊和古罗马开始分析了这个过程。他认为,如果没有一个把保护私有财产作为自己主要目标的政府,似乎不太可能发展出先进的文明,但是由此引起的进一步的进化和成长过程,却一再被“强大的”政府所中断。有足够的力量保护个人免于同胞暴力的政府,使得一个日益复杂的自发秩序的进化和自愿合作成为可能。但是这些政府为了贯彻自以为更大的智慧,不让“各种社会制度随意发展”,迟早会滥用这种权力,压制它们原来所保护的自由。这里讲的就是政府的行为体现“理性的僭妄”,搞建构论唯理主义,搞妄为主义,推行自己确立的某一具体目标,动员一切资源,不允许个人追求各自的目标,选择利用自己的资源和手段。这里不让“各种社会制度随意发展”,指的是不让社会制度自组织的发展、发育与演化。



哈耶克列举中国的例子。他参照了李约瑟的研究发现。他写道,亚洲的类似发展被强大的政府所阻止,这些政府也有效地抑制了私人的首创精神。其中最显著者莫过于中华帝国,在一再出现的政府控制暂时受到削弱的“麻烦时期”,文明和精巧的工业技术获得了巨大进步。但是这些反叛或脱离常规的表现,无一例外地被国家的力量所窒息,因为它一心只想原封不动地维护传统秩序(李约瑟,1954)。



哈耶克指出了扩展秩序和西方文明在欧洲的兴起的缘由。他认为,就欧洲文明在中世纪晚期的复兴而言,可以说市场秩序和欧洲文明的扩张的起源和产生的理由,是得益于政治上的无政府状态(巴什勒,1975:77)。不是在更为强大的政治统治下,而是在文艺复兴时期的意大利、德国南部和低地国家的城市里,最后是在治理宽松的英格兰,也就是说,在资产阶级而不是军阀的统治下,近代的产业制度才得到了发展。保护分立的财产,而不是政府主宰其用途,为密集的服务交换网络的成长奠定了基础,也正是这一网络形成了扩展秩序。



对于欧洲当时正在出现的扩展秩序,它是建立在由政府加以保障的安全上,强制力仅限于贯彻决定物品按其本原各有所属的抽象现则。例如,约翰·洛克的“所有权个人主义”不但是一种政治学说,而且是对给英国和荷兰带来财富的状况进行分析的结论。它是建立在这样一种见解上,要想保证个人之间的和平合作这一繁荣的基础,政权必须维护公正,而不承认私有财产,公正也不可能存在。哈耶克引用了洛克的原话:“‘无财产的地方亦无公正’这一命题,就像欧几里德几何学中的任何证明一样确定:因为所谓财产的观念,就是指对事物的权利,而被冠之以不公正之名的观念,就是指对这种权利的侵犯或践踏;显然,这些观念就是这样建立起来的,这些名称就是因此而赋予它们的”。



哈耶克比较赞赏休谟的思想。他认为,在休谟以及18世纪的另一些苏格兰道德学家和学者看来,分立的财产得到承认,显然标志着文明的开始;规范产权的规则似乎是一切道德的关键之所在。休谟认为英国的强盛归功于政府干涉财产的权力受到了限制。休谟指出,一切人的最大自由要根据他所说的三条“基本的自然法则”,即“所有权的稳定、其转移需经同意以及信守承诺”,对每个人的自由进行平等的限制,也就是法治。这三条法则也叫休谟正义法则,可以拿来衡量世界各国是否属于正义之国。休谟的正义叫正义,现在所讲的“社会正义”往往是未经财产所有人同意搞再分配,不是正义。



哈耶克引用了亚当·弗格森有关财产的观点。按照弗格森把野蛮人定义为不知财产为何物的人,认为“财产显然是一种进步”。哈耶克还引述了萨维尼有关人的自由的界线的界定。萨维尼认为:“若想使自由的人生活在一起,让他们在各自的发展中相互支持而不是相互妨碍,就必须承认有一道无形的界线,保证在此界线之内每个人的生活和劳作享有一定的自由空间。划定这一界线和每个人自由范围的规则,就是法律。”



哈耶克认为人的财产观念和财产制度是在发展的、变化的。不同的财产形式和对象及其改善之道财产制度,就其现有的状况而言,很难说是完美的;其实我们也很难说明这种完美包含什么样的内容。如想让分立的财产制度实际发挥出它的最佳效果,文化和道德的进化确实需要更上一层楼。也就是强化市场伦理,包括强化普遍的竞争,限制出自本能的感情。出自本能的感情不但受到分立的财产的威胁,有时竞争更会对它们构成威胁,这导致人们更加渴望没有竞争的“团结互助”。 哈耶克指出,财产最初是习俗的产物,司法与立法不过是在数千年里对它做了发展而已,因此没有理由认为,它在当代世界采取的具体形式就是最后的形式。传统的财产观是一个内容多变而极为复杂的包裹,至今仍未发现它在所有领域最有效的组合方式。这里,哈耶克所讲传统的财产观可视为一个包裹,也就是指财产权利可视为一束权利,比如包括所有权、占有权、支配权、使用权、收益权和处置权。哈耶克赞扬了科斯的老师普兰特和科斯的“产权学派”对这些问题的研究贡献。科斯是新制度经济学包括产权经济学的创始人。他认为,罗纳德·科斯(1937,1960)在几篇简短但极有影响的论文中继续承担起了他的老师普兰特的这项研究工作,从而刺激了一个广泛的“产权学派”的发展(其成员还包括阿尔齐安、贝克尔、张五常、德姆塞斯和佩杰威齐)。产权学派的研究成果为市场秩序之法律框架的进一步发展提供了新的可能。科斯、布坎南这些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都是哈耶克的晚辈,哈耶克一般很少在书中提到他们。这说明他对产权学派还是比较肯定的。



哈耶克认为,分立的财产的一般制度是不可缺少的,界定各种财产权利的最优形式是需要通过试错法去选择,也就是需要去发现。对个人控制各种资源的范围做出界定的规则体系,是通过试错法进行缓慢选择的结果。接下去哈耶克就非物质财产和物质财产的产权为例,说明了如何发现其中的产权。具体可以看第二章原文。现在很多人对知识产权问题经常一概而论。哈耶克则反对一概而论,强调区别不同类型的知识产权的不同特点。这一点很可贵。



(本文为冯兴元教授在“名师经济学经典品读会”上,讲解哈耶克《致命的自负》的第八讲)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9-3-13 18:01:00
昨日阅读1小时,累计阅读143小时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9-3-13 19:00:12
       昨日阅读1小时,累计阅读342小时。
      人类自我的本质就是自恋,他只能爱自己,只关注自己。但人会做什么呢?他无法阻止所爱的对象充满错误和匮乏。 他想变得伟大,却只看到自己的渺小;他想得到幸福,却只看到自己的可悲;他想变得完美,满眼都是缺陷;他渴望成为人群中被爱慕和尊敬的对象,却只看到自己的 缺点,只 配得到憎恨和厌恶。他发现自己身处尴尬之中,于是心里产生了世上最不义的犯罪冲动,对谴责他、让他确认自己的缺点的真相怀着刻骨的仇恨。他渴望能消灭真相,但他摧毁不了真相本身,就尽量消灭自己意识中和他人意识中的真相。也就是说,他倾心遮盖自己的瑕疵, 让别人看不到,让自己看不到,他不忍自己去看,也无法忍受别人向他指出 来。
——帕斯卡. 人是一根会思考的芦苇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栏目导航
热门文章
推荐文章

说点什么

分享

扫码加好友,拉您进群
各岗位、行业、专业交流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