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版块 我的主页
论坛 提问 悬赏 求职 新闻 读书 功能一区 学道会
2019-3-14 12:11:15
昨天阅读2小时,总共阅读885小时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9-3-14 12:19:34
昨日阅读2小时,累计阅读142小时。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9-3-14 12:27:49
昨日阅读1小时,累积阅读427小时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9-3-14 12:49:24
昨日阅读3小时,累计阅读23小时。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9-3-14 12:57:53
昨天阅读2小时,累计阅读647小时。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9-3-14 13:12:49
昨日阅读1小时,2019年累计阅读74小时,继续《现场改善》
这就是为什么日本总是强调在现场改善活动中进行实践。以下是实践现场改善的十条基本准则。
·摒弃墨守成规的生产理念。
·思考怎样去做,而不是为何不能做。
·不要找借口,从质疑现行的做法开始。
·不要追求十全十美,即使只能完成目标的50%,也要立即动手做。
·立即改正错误。
·不要为改善花钱。
·碰到困境时才会迸出智慧的火花。
·问五次为什么,找出根本原因。
·“三个臭皮匠,顶一个诸葛亮”。
·记住,改善的机会有无数多个。
在现场,员工工作时的种种习惯根深蒂固。一旦开始现场改善,就必须克服这些强烈的心理抵触。上述的十条准则有助于管理层引入现场改善。
我的感受:
1、首先,改善一定要思想上要动起来,因为只有主观变动,才能启动改善的原则;
2、正向激励,要想到一定要做,肯定能做,再去想如何实现;
3、立即改正,发现情况,就想到不断改进。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9-3-14 13:12:50
昨日读0.5小时   累计 188小时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9-3-14 13:42:03
充实每一天 发表于 2019-3-14 08:32
该主题为【学道会】活动,点击了解详情

【加入充实计划】【了解充实计划】
20190314昨日阅读2小时,累计阅读152小时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9-3-14 14:52:00
充实每一天 发表于 2019-3-14 08:32
该主题为【学道会】活动,点击了解详情

【加入充实计划】【了解充实计划】
昨日阅读1小时,累计阅读213小时。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9-3-14 15:13:09
昨天阅读1小时,累计1020小时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9-3-14 15:19:51
昨天阅读1小时,累计阅读514小时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9-3-14 15:29:53
今日阅读1小时,Predictably Irrational, 15-20%,累积阅读时间57小时。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9-3-14 15:39:30
昨日阅读4小时,累积阅读1461小时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9-3-14 15:43:34

昨日阅读1小时,累积阅读1236小时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9-3-14 16:12:38
昨日阅读2小时,累计阅读156小时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9-3-14 16:30:05
充实每一天 发表于 2019-3-14 08:32
该主题为【学道会】活动,点击了解详情

【加入充实计划】【了解充实计划】
昨日阅读1小时,累计阅读114小时。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9-3-14 18:02:36
昨日阅读1小时,累计阅读859小时。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9-3-14 18:04:32
昨天阅读1小时,累计阅读199小时。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9-3-14 18:14:13
今天阅读1小时,持续每天阅读累计153小时。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9-3-14 18:16:24
昨天阅读1个小时,累积阅读57个小时。

s memories of the 2007-09 financial crisis fade, we worry that complacency is setting in. Recent news is not good. In the name of reducing the regulatory burden on small and some medium-sized firms, the Congress and the President enacted legislation that eased the requirements on some of the largest firms. Under the current Administration, several Treasury reports travel the same road, proposing ways to ease regulatory scrutiny of large entities without changing the law (see here, here and here). And, recently, the Federal Reserve Board altered its stress test in ways that make it more likely that poorly managed firms will pass. It also voted not to raise capital requirements on systemically risky banks over the next 12 months.

A few weeks ago, one of us (Steve) had the privilege to speak at the 20th Risk Convention of the Global Association of Risk Professionals (GARP). Founded in 1996, GARP engages in the education and certification of risk professionals and has several hundred thousand members worldwide. (Disclosure: Brandeis International Business School and NYU Stern are GARP Academic Partners.) The organizers allowed us to solicit the views of the 100-plus attendees on two issues that are central to financial resilience: Are bank capital requirements high enough? And, do central counterparties (CCPs) have sufficient loss-absorbing buffers? They answered both questions with a resounding “NO.”

As regular readers of our blog know, we remain concerned about the resilience of the system in general and capital requirements in particular. To be sure, once we take account of the updated definition of capital, the Basel III requirements are roughly 10 times the level of Basel II. Furthermore, actual capital levels at the largest global banks—measured by an equal-weighted leverage ratio—are now double what they were a decade ago.  

Yet, views vary widely on whether current requirements and capital levels are sufficient. At one extreme, narrow banking advocates continue to call for depository institutions to finance anything but riskless assets with 100% equity capital. Admati and Hellwig argue that banks should operate with equity capital closer to 25% of total exposure. The Minneapolis Plan to End Too Big to Fail and IMF researchers (see Dagher et al) conclude that 15% would be sufficient, while Cline suggests that a leverage ratio in the range of 8% strikes the right balance between growth and stability. All of these are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current norms.

What about risk management professionals? How do they answer when asked: “Are capital requirements high enough?” The distribution of responses from the GARP Convention attendees is striking (see the chart below). Only one fourth of the respondents believe that the current Basel III requirement of 3% is sufficient. The median response is 15%, and the weighted average is 13%. That is, people who manage risk for a living—including those that work for financial institutions—believe that current levels of capital (about 6% of total exposure) are insufficient, and would prefer capital buffers roughly twice as large (and requirements that are four times higher than the Basel III minimum)!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9-3-14 18:19:12
今天学习和阅读约5小时,累计阅读约1870小时。
学习和投资心得:
股票池之基本面分析:要做好基本分析,把好的差的预期列出来,对公司有一个相对整体的评估,把可能出现的最差的事情思考进去。那么关于股市游戏索罗斯的阐述已经相当完美了,存在着一种反身性的关系,其中股票价格取决于两个因素——基本趋势和主流偏向——这两者又反过来受股票价格的影响。股票价格和这两个因素之间的相互作用不存在常数关系:在一个函数中的自变量到了另一个函数中就成为因变量。常数关系不存在,均衡的趋势也就无从谈起。市场事件的序列只能解释为历史性的变化过程,其中没有一个变量——股票价格、基本趋势、主流偏向——可以保持不变。在一个典型的市场事件序列中,三变量先是在一个方向上,接着又在另一个方向上彼此加强,繁荣与萧条的交替,就是一个最简单而又最熟悉的模式。价值投资,大都以合适的价格买入一家有核心竞争力,有非常好的商业模式以及广为人知的产品为教条,所谓好行业好公司好价格,问题就在于这是目前已知的条件,是对过去的总结,而不是未来的必然,如果未来是必然的,那初创的华为以10000点的pe买入又有何妨呢?所以,未来是变化的,不可知道,好的公司可能更好,可能变差,一般偏差的公司可能变好,评论公司的好差要以未来能否带来可能变化的超额收益为基准,而不是当下的好与差的主观判断。而我之所以说股票是一场投机游戏,原因在于,交易者总是会基于某个角度某个特定的环境去买卖一家公司,而价值其实是个未可知的无法计算的东西,价值是人定的,市场股价,信息,的反馈会影响人的认知,进而影响价值。也就说公司本身没变,如果没有上市没有交易价格,基本没有影响,一旦加入了市场情绪,价格带来的感官刺激就会极大的影响定价。所以,我们去参与市场一定不能教条,狭隘,要多角度,宽视角的去审视标的,用深度的思考和常识去界定影响情绪的事件,利用自身能力圈公司的了解程度对公司有个大致的判断,分析一下最坏事件的影响是否结束,这个不难,只要看股价跟随大盘波动的拟合程度。变化的关键点在哪,是否开始产生好的变化,在空头释放完大牌的保护下静待变化的产生。毕竟,市场翻脸比翻书都快,情绪和能力圈内的基本分析就是玩好这个投机游戏的关键因素。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9-3-14 18:35:30

昨日阅读2小时,累计阅读344小时。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9-3-14 18:44:11
昨日阅读1小时,累计阅读127小时。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9-3-14 18:55:08
昨日阅读1小时,累计阅读397小时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9-3-14 19:03:45
昨日阅读2小时, 累计阅读49小时。
“人天生有的一些习惯性行为偏见, 如:
      过度自信、可利用性偏见、 处置效应、后视镜偏见、 锚定偏见、代表性偏见等”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9-3-14 19:28:34
昨天阅读1小时,累计阅读239小时。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9-3-14 19:34:02
昨日阅读1小时,累计阅读98小时。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9-3-14 19:59:50
昨日阅读1小时,累计阅读49小时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9-3-14 20:01:06
今日阅读2小时,累积阅读336小时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9-3-14 20:43:31
创业7年,张一鸣回应一切:“我们不是App工厂”

https://mp.weixin.qq.com/s/Ya9T5m3w_NNDqZ5VS0OTVQ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栏目导航
热门文章
推荐文章

说点什么

分享

扫码加好友,拉您进群
各岗位、行业、专业交流群